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幫有禮 新聞詳情
一師一生一“教室”,一句承諾浙江退休老師守了6年:不忍説再見
發佈時間 | 2024-01-03 11:02:53    

   2024年1月1日,陳孝林的心情有點複雜。

  傍晚6點,他鋪開一張白紙,提筆寫了一封邀請書。

  邀請書這樣寫道:

  6年又2個月的送教到府即將結束,真誠邀請曾關心過我和小宇凡的愛心人士于1月6日來到茜墩村的“一師一生一教室”,為我們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署名是忘年交師生陳孝林、陳宇凡。

  陳孝林是浙江嘉善縣西塘鎮大舜小學的一名退休語文教師,今年79歲。因為動遷,他即將離開居住幾十年的茜墩村,搬到西塘鎮上。

  1月1日,陳孝林和大兒子一家忙活了一天,整理家中的舊物。

  “之前已經陸陸續續搬過一點,還沒搬完。”

  鎮上的生活更為便利,但茜墩村裏卻有著一個陳孝林放不下的心結,那就是他的學生,剛滿19歲的宇凡。

  陳孝林和陳宇凡的緣分其實已經持續了6年多。

  隨著這份邀請書,這一段一師一生一教室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

  “偶爾探望”成了“常常相見”

  他放心不下那個孩子

  早些年,宇凡曾上過幾年學,但患有先天性腦癱的他行動不便,時刻需要家人的陪護。慢慢的,自知力不從心的宇凡離開了校園,轉為在家中自習。

  2017年秋天,已經退休的陳孝林接到了大舜小學副校長李冰玉打來的電話。

  李冰玉在電話那頭試探性地説,你們村裏有個特殊的小朋友,能不能麻煩你方便的時候去探望一下?教了一輩子書的陳孝林有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當天晚上,他就來到宇凡家。

  宇凡家中的陳設很簡單,不大的廳堂裏擺著一桌四椅,掀開西邊的門簾就是廚房,常在裏邊忙活的奶奶是宇凡最親近的人。爺孫二人在門口養了幾隻鵝,種了一棵柿子樹。

  陳孝林發現,宇凡雖説是在自習,但效率極低,學習方向也不太對。

  6年前的那晚,很多細節陳孝林都不大記得了。

  當時他問了宇凡一句話,“你想不想讀書?”宇凡的回答很肯定:“很想,非常想。”

  就是這一面,李冰玉口中的“偶爾探望”變成了陳孝林的“常常相見”。

  自那天后,陳宇凡家中小小的廳堂裏多了一塊黑板和一位老師。

  水道密布的小村莊

  一份師生不變的約定

  2021年10月份,潮新聞記者曾去茜墩村,和宇凡一起上了陳孝林的一堂語文課。那會兒正是柿子成熟的季節,陳孝林指著屋外的柿子樹,要求宇凡寫一首應景的小詩。

  那時的宇凡已經在陳孝林這裡開了4年的“小灶”,識得常用字3000余個,能寫簡單的作文。

  “院中柿樹綠葉翠,果子葉中挂下來”,宇凡筆下這首簡單小詩的背後,是這間“一師一生一教室”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那4年間,除去節假日,陳孝林每天到宇凡家中上課,風雨無阻。偶爾生病,陳孝林還會向宇凡的奶奶打“假條”。“我家到宇凡家步行10分鐘,騎電瓶車的話五六分鐘。”短短七八百米的鄉間小道,成了陳孝林退休後走過最多的路。

  多年的教書經驗讓陳孝林意識到,宇凡的智力沒有什麼大問題,甚至記憶力還特別好,只是理解能力還有待提升。

  茜墩村水道密布,青山如黛,陳孝林想到了一個法子。他開始鼓勵宇凡走出家門,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的環境,將所見所感寫下來,成為自己的東西。

  但給一名腦癱少年當“私教”,從來不是一件易事。宇凡用左手寫字,手抖又經常把紙張戳破,情緒不穩定時會哭鬧。

  對這個特殊的學生,陳孝林必須付出更多的耐心。

  他給宇凡量身定制了學習方法:上課之前先考試,當天默寫全對;宇凡連續十天默寫全對,爺爺奶奶就獎勵他愛吃的巧克力、醬鴨……

  2021年的陳孝林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再用3年,教會宇凡《新華字典》裏的常用字,學會100首古詩,學寫60篇作文,創作60首小詩。

  三年約定未到

  已超額完成“小目標”

  如今三年未到,這個約定面臨著提前結束。

  “我覺得宇凡已經可以獨立應付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了。”1月2日,陳孝林給記者發來了宇凡這6年多以來的學習成果:習得漢字5000個,學會古詩200首,學會作文100多篇及小詩70首,學會成語3000個,學寫日記2年共700多則。

  這對師生超額完成當年定下的“小目標”。

  結果是圓滿的,但如今馬上就要上最後一課了,陳孝林心中有諸多不捨,還在搬家的他還是會經常回茜墩村看看。

  宇凡愛吃煎包、煎餃,西塘鎮上剛好有幾家出名的小店,陳孝林就買了帶給宇凡吃。陳孝林説,他和宇凡之間的路變得越來越長了,現在有大約10公里,騎電瓶車要半個小時。

  “來而不往非禮也”,有一次送煎包,宇凡對陳孝林忽然説了這麼一句話,還送了點他愛吃的巧克力給他。“我也不知道他是從哪學來的這句話,他的能力確實越來越強了。”陳孝林説。

  在陳孝林看來,19歲的宇凡對外面的世界産生了更多的興趣,最近也接觸了平板電腦,會在上面敲敲打打,“以他現在的水準來講,今後在網上開家小店不成問題”。

  1月2日傍晚四點半,正是宇凡一家要開飯的時間,記者通過宇凡奶奶的電話聯繫上了他。

  “我很感謝陳老師,我不捨得他走。”宇凡説話還是比較困難,斷斷續續拼湊出來的句子裏是對陳老師滿滿的感情。

  至於為什麼要在1月6日安排一場“道別會”,陳孝林説79歲的年紀已經不足以支撐他每天來回趕60多公里路上課了。另外,這些年,他和宇凡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後,有太多太多的好心人給了他們幫助:“一定要好好謝謝他們,也讓他們看看我和宇凡合作出來的成果,我們不僅是師生,更是一對忘年交。”

  宇凡給陳老師準備了一面錦旗。錦旗上寫了什麼?宇凡説,這是秘密,要到那天才能揭曉。

  宇凡説他從陳老師身上學來的本事已經夠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以前看漫畫書,字看不懂,只能看看圖,現在都能看懂了”。

  以後有什麼不懂的,他會用奶奶的手機打給陳老師,向他請教。除了繼續學習,宇凡還有一個願望,想找一份工作賺點錢,“能用上陳老師教我的知識”。

  陳孝林説,接下來宇凡有任何問題,也都可以通過家人的手機和他聯繫,“我會盡我所能回答他”。

  也許這場離別,未必就是結束。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施雄風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