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縉雲 > 新聞速遞 新聞詳情
大典祭先祖 文化傳偉力
發佈時間 | 2023-10-23 09:26:21    

    縉雲鼎湖峰後、步虛山下,黃帝祠宇依山勢綿延,黃帝像威嚴矗立。

  軒轅黃帝,被視為炎黃子孫共同的“人文始祖”,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

  1998年,縉雲重建了盛唐風貌的黃帝祠宇,並恢復祭典,已連續舉辦20多年。2021年,仙都黃帝祭典變更為由浙江省政府主辦。

縉雲1.jpg

  鳥瞰縉雲黃帝祠宇。 縉雲縣委宣傳部供圖

  10月23日,重陽節,縉雲將如約迎來癸卯(2023)年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根和魂、源和本,文化連接著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大命題下,仙都黃帝祭典,蘊含了哪些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恰逢“八八戰略”實施20週年,這場文化盛會又激發了哪些發展動力,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添彩?

  一

  不忘來處,方知去處。

  祭祀始祖黃帝,是華夏兒女的共同期望。這條共同的紐帶,已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

  翻開《春秋》《禮記》等先秦著作,黃帝軒轅之名多次出現。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更以《五帝本紀》開卷,黃帝作為五帝之首,降服炎帝、戰勝蚩尤、統一中原。數十個民族融合而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由此形成。

  翻開浙江地圖,群山環抱的浙西南山區有座千年古縣——縉雲。它是全國唯一以軒轅黃帝名號命名的縣,也是中國南方黃帝祭祀中心和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

  相傳,軒轅黃帝一統天下後跨江南巡,見一地山清水秀、風光優美,便在此鑄鼎煉丹,馭龍飛升。後來,黃帝縉雲氏之一部南遷定居於此,並把此地取名為縉雲山。

縉雲2.jpg

  圖為縉雲黃帝祠宇軒轅殿。 縉雲縣委宣傳部供圖

  縉雲從東晉開始祭祀黃帝至今,已綿延1600多年曆史。無論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黃帝文化猶如一顆璀璨明珠,始終閃耀著亙古不滅的光輝。

  423年,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從永嘉辭官歸鄉,途經縉雲山,在他的《名山記》中,我們可以找到黃帝文化在南方傳播輻射的印記:“縉雲山旁有孤石,屹然幹雲,高二百丈,三面臨水……”

  幾百年過去,時間的長河流淌到唐朝,武則天對遠在南方的黃帝文化心馳神往。696年,武則天封禪嵩山,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同時在縉雲山所在地置一新縣,把黃帝的名號賜為縣名,曰“縉雲”。

  唐玄宗李隆基則敕封“縉雲山”為“仙都山”,“縉雲堂”為“黃帝祠宇”,還頒布詔令,周圍三百里內禁止砍柴、打獵、捕魚。從此,黃帝祭祀“北陵南祠”的格局開始形成。

  到宋代,黃帝祭祀更受崇奉。為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宋真宗派大臣到仙都祭拜黃帝,並把信物“金龍玉簡”投放到金龍洞。1997年,仙都金龍洞中出土了兩條鎏金銅龍和木簡;2022年,又出土金龍一枚,印證了歷史。

  走進縉雲縣博物館,“金龍玉簡”靜靜地躺在展櫃中,環顧四週,存放的唐代書法家李陽冰親自題寫的“黃帝祠宇”碑,以及2003年黃帝祠宇二期施工現場發掘的柱礎、瓦片等遺存,都向世人昭示著縉雲祭祀軒轅黃帝的傳統和儀式,傳承千年,綿延不絕。

  二

  黃帝文化的影響力,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25年來,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每年舉辦兩次,清明節為民祭,重陽節為公祭。從鮮為人知到形成品牌,祭典逐步為世人知曉,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其在2011年正式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成為浙江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保留的8個節慶項目之一。

  盛世祭典,牽動海內外華人的故土思鄉之情。自縉雲恢復黃帝祭典以來,每年都有大批台灣同胞、華僑華人和歸國留學人員自發組團前來參加祭典。仙都景區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追思中華始祖、銘記炎黃榮耀的重要場所。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陜西黃陵、河南新鄭是傳説中黃帝誕生、主要活動和埋葬的地方,與之相比,縉雲仙都的祭祀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告訴人們,黃帝文化不是黃河流域的“專利”,在長江流域也有很深厚的基礎和積澱。這進一步證明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文明是一個“大中華系統”中的兩個分支。

  中華大地上“滿天星斗”的區域文明,有著廣泛的交流和互動,最終凝聚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文化尋根喚起四海同心。依託黃帝祭祀大典,縉雲先後創成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仙都景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極大提升了浙江在海峽兩岸乃至全球華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

  黃帝文化,是一座中華文明的精神富礦。

  繼往事,開來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穿越悠久的歷史,人文始祖黃帝的身影,仍源源不斷地給予新時代中華兒女堅定前行的深厚力量。

  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李學功認為,黃帝文化及其信仰從上古三代流播影響迄今,由此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底氣與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價值本源。也因此,黃帝“修德撫民,始垂衣裳,以班上下”“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引重致遠”的人文初祖、上古聖王形象,為後世樹立了一座典範人格的道德豐碑——黃帝文化信仰。

  今天,回望漫長的文明進程,我們依然能看到最初的曙光:黃帝考定星歷,從星體的運作推制曆法,創建五行的秩序,確定了消長規律,糾正了閏月,人們的生産生活有據可依; 黃帝更命倉頡制史,始制六書,衍變出形聲相交的漢字,讓有著萬千差異的文化圈、方言圈,消弭隔閡,互融共通……

  軒轅黃帝展示的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強、自信精神的源泉。在今天,“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這一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同樣與傳統文化內核的氣質無比契合,並在新時代留下燦爛的一筆。

  三

  讓我們把目光移到縉雲,黃帝文化在這裡開花結果,並催生蝶變。

  傳承、挖掘、研究和利用黃帝文化中富有當代價值的精神財富,無疑是對文化自信的有力助推。

  2022年,縉雲通過了實施“傳承和弘揚黃帝文化八項工程”的決定,這是全國首個縣級層面傳承弘揚黃帝文化的文件,通過實施黃帝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精品工程、浸潤工程、展示工程、傳播工程、轉化工程、數智工程和築基工程,展現中國南方黃帝文化的魅力。

  縉雲縣委書記王正飛介紹,一場關於黃帝文化的“和風細雨”,也在這個蟄居於山水間的千年小城縱深推進、力求遍地開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通過縉雲當地營造的“人人知黃帝文化、人人懂黃帝文化、人人講黃帝文化”的濃厚氛圍,黃帝文化將浸潤千家萬戶,預計到2025年,知曉率、覆蓋率均將達到95%以上。

  作為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縉雲直接受到這些精神滋養:2022年,縉雲捧回了山區26縣首個“科技創新鼎”,小縣城迸發出巨大的創新潛能。

  更為顯著的是,圍繞黃帝文化的多層次發展,正切實改善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這座小城的內涵與面貌。

  秋日未必寂寥,縉雲仙都景區,菊花海已熱烈綻放,成為當季惹眼的景觀。黃帝祠宇坐落於此,景區聲名愈隆,遊客紛紛慕名來打卡。

  山水景觀和黃帝文化的魅力,得到了充分釋放。今年中秋、國慶假日期間,仙都景區為遊客打造了集國風、潮玩于一體的遊玩活動。傳統劇目、古琴茶藝等輪番上演,團扇拓印、題字作畫等體驗式活動熱鬧非凡,花樣市集和漢服遊園會人潮涌動,讓遊客沉浸式體驗國風雅韻,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縉雲縣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縉雲共接待遊客166.6萬人次,同比增長30.8%;實現旅遊收入17.9億元,同比增長32.9%。

  一場場祭典的舉辦,也在無形中提升了這座山城的點滴角落。縉雲縣高速收費站、綠道文化空間、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等重要節點,都進行了黃帝文化標識的提升打造,面貌煥然一新。借助科技手段,融合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黃帝文化融入基建工程,街頭巷尾處處透露文化底蘊。祭典升格,推動縉雲首家五星級旅遊飯店(縉雲錦江國際大酒店)提前一年建成營業,旅遊接待能力全面提升。

  以黃帝文化為核,融合發展為翼,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黃帝文化資源正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除文旅融合之外,其也在産業集群、跨界合作等領域卓有成效,文化的力量延伸至方方面面,並釋放澎湃動力。

  要讓改變落地生根,産業發展尤為重要。縉雲以黃帝文化為元素,打造軒轅黃酒、軒轅黃茶、黃帝養生餐等産品,與青壹坊、西泠印社等合作,以“把仙氣帶回家”為主題,開設示範文創直營店,開發黃帝文化系列文創産品100多類270餘款。我們看到,黃帝文化與更多創意連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找到了古老文明的當代價值。

  守正創新,黃帝文化IP應用也“玩出花樣”,在年輕人中激起漣漪。縉雲最新推出的“黃小帝”“嫘小祖”IP形象表情包,以卡通化、時尚化的表達,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對話”。“黃帝養生遊”“黃帝文化遊”等康養、研學線路,搭建起走進傳統文化的具象路徑。2023年,借助祭典,這裡還將積極開展“雙招雙引”推介活動,邀請全國各地一大批企業家來麗水和縉雲考察投資,通過黃帝文化打造招商引資“強磁場”。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生活中觸手可及,並不斷譜寫“八八戰略”的實踐新篇章,是仙都黃帝祭典的美好願景,也是黃帝文化名片的新時代價值。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記者 李嬌儼 鄔敏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