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四屆亞殘運會開幕式前的暖場表演上,九條浙江龍來了,從四面八方騰飛而來。
有的龍眼熟,有的龍眼生,有的雖從未照過面,卻是一眼就琢磨到了它的來歷。
蕭山河上板龍、臨安水龍、開化香火草龍、遂昌車龍、浦江滾地龍、德清桑葉龍、磐安女子金龍、安吉竹葉龍、奉化布龍。你認得全它們嗎?來,認識一下。
這九條龍,匯集好了好幾個非遺項目,其中不乏國家級的,譬如開化香火草龍。
香火草龍發源於開化蘇莊鎮,至今1100年曆史。每年中秋,當地百姓就會舞起香火草龍走村串戶,祈盼豐收吉祥。
這條龍用稻草扎成龍身,並插上密密匝匝的香火,舞龍時點燃香火,火星滿佈下,草龍變成火龍,在夜幕裏煙霧繚繞,香氣飄逸,騰雲駕霧,狂奔飛舞。
不過,當晚舞進“大蓮花”的香火草龍是一條安全的防火龍,龍身用的是防火的倣真稻草,身上插著的是帶LED燈頭的倣真香,“少了些香火營造的煙霧氛圍,但是舞得可比以前更帶勁了。”帶隊人説。
舞龍隊的13個成員,平均年齡27歲,全部來自當地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隊員們今年6月就開練了,每週三次,請的老師是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為這次表演設計了很多高難度動作。
舞龍頭是最“增肌”的,“僅龍頭就有30斤以上,相當於舉著30瓶礦泉水,在空中上下舞動,綵排一次比去健身房鍛練還明顯。”帶隊人説,龍頭安排了兩個隊員,有一個就在開幕前的綵排中扭傷了,其他隊員身上也都是貼滿了膏藥。
“老師傅都説,我們舞的這條龍更有力量感,更有爆發力。”年輕的舞龍隊員説,“在亞殘運開幕表演上,一定要舞出我們開化香火草龍威風凜凜的磅薄氣勢。”
場上數條龍翻騰盤旋,不過有條龍淡定而搶眼。也許你已經認出來了,這就是來自國家級非遺項目蕭山“河上龍燈勝會”的板龍。
蕭山板龍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紹興年間。板龍除龍頭、龍尾外,龍身由100多板凳連接而成,一截截拱起的龍段紮在板凳上。在百餘位表演者的協作下,可以盤舞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陣型。
在“大蓮花”裏,百餘位板龍表演者不急不徐地配合完成了一個個板龍的pose。其他龍隊的一位表演者説:“那條板凳龍很厲害啊,表演的很多是上了年紀的人,一個個都像是見過大世面的。”
場上有兩條龍,縱使在屏上一閃而過,相信很多人也會猜得到它的出身來歷——一條是來自竹鄉安吉的竹葉龍,一條是來自德清的桑葉龍。
安吉竹葉龍的製作選材是安吉竹子的竿、皮、葉、鞭、筍等,由盤、滾、遊、翻、跳、戲等基本動作組成。表演時可分可合,舞者動作矯健,舞姿變化多端。
這次表演竹葉龍的是安吉同行殘疾人藝術團,在隊員們的舞動下,舞龍變成龍舞,只見龍頭高昂、俯衝,龍身翻滾、絞纏、穿插、竄躍、勁擺,形變龍不停,龍飛人亦舞。如果不是一旁的手語老師,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一群殘疾人的竹葉龍表演。
桑葉龍來自德清乾元鎮,由非遺傳承人童寶松根據江南蠶桑習俗設計製作而成,通體青翠碧綠、栩栩靈動,是當地每年“乾龍燈會”上的主角。
這次來“大蓮花”表演,當地還給隊員們訂制了新的演出服,肩上是桑葉的裝飾,背後盤著蠶寶寶。隊員們大多來自當地金鵝山村,這個村自古以種桑、養蠶為業,舞龍習俗自南宋起就十分盛行。如今農業勞作不再是金鵝山村村民的主要營生,當村裏的舞龍俗傳承至今,家家戶戶都會舞龍。隊員中,就有一對父子檔,父親62歲,兒子28歲,兩人撐起了龍尾的最後一截,表演起來特別有默契。
接下來,補課一下這九條龍的家學淵源吧。
【九龍小檔案】
奉化布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其起源可追溯至南宋,初為谷龍、稻草龍,後逐漸演變為布龍。在800餘年的演變發展中,奉化布龍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僅傳統套路就有40余個,其中有的套路已被用作國家體育舞龍比賽的規定動作,並且被大江南北的眾多龍舞所採用。
臨安水龍起源於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流傳于臨安市板橋鎮秋口村一帶。古時苕溪兩岸百姓為感謝錢王興修水利,重視農桑,保境安民的恩德,以錢王綽號“海龍王”而製作水龍,在農閒和節慶時舞龍歡歌,延續至今。水龍體型較大,有一條幾乎等長的藍綢附於龍體內,當金龍入水後龍頭突然昂天長嘯,龍身翻滾中,藍綢被帶著一起翻滾,就像一條騰躍于碧浪中的金龍。
遂昌車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有句話叫“俯地為車,翻身為龍”,放在地上它就成為車可以推,勾在一塊就成為龍。
2006年,表演者對車龍進行了改造,每段龍身的兩側被設計成車輪形式,內部設置多處彈簧、鏈條等機關,每節龍身的重量有20來斤,龍頭的重量更是超過了30斤。在舞臺上可以穿梭推車表演,龍身相互勾連後又能變成長龍,在翻騰間吐煙噴火。
板龍舞是蕭上河上龍燈勝會最出名的一項。河上龍燈勝會每年元宵前後上演,持續約10天。儀式程式主要包括開光大典、出燈、鬧元宵、化燈四個過程。舞龍場面以元宵夜最為盛大,參與舞龍的最多達300多人。正月十七是化燈日,最為壯觀,龍燈要被架到河灘上,燒成灰燼。那時,飛龍上天,會庇祐村落和村民。
浦江滾地龍據傳始於清乾隆年間,是當地迎接元宵佳節的重要龍燈形式之一。浦江滾地龍以形制獨特、色彩鮮艷、舞姿優美、儀仗壯觀、配樂激昂而獨步江南。表演者通過扭腰、甩手與轉腳,圍繞一個“滾”字,對龍的個性特徵、生活情態進行生動描繪。其中,當地寺前村的滾地龍聞名遐邇,曾獲最高中國民間藝術表演最高獎“山花獎”。
省級非遺項目安吉竹葉龍距今200多年,由九盞竹筍燈、一盞龍頭燈、一盞龍尾燈組合成,表演時有分有合,時而翠竹搖擺,時而竹龍翻滾,有竹海騰龍之氣勢。傳統竹葉龍出場的時候,並沒有龍,而是一根根的竹筍,半場表演後一根根筍“變身”成龍身,連起來就是一條完整的龍,有“進門筍燈,出門龍燈”的特色。
磐安舞龍文化歷史悠久,發源於2000多年前。舞龍這種傳統的中華民俗活動如今已和全國各地民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數以百種的舞龍文化分支,遍佈全球。而追本溯源,人們發現它們的文化內涵均來自中華舞龍文化發源地——浙江金華磐安。民俗專家通過資料搜尋、實地探訪,在磐安縣玉山鎮佳村找到了傳説中的龍頭、龍身、龍尾,村內多處地名均以“龍”相關,村落與其歷史人文交相輝映,散發出濃郁的龍文化氣息,每逢正月十五舞龍的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香火草龍是開化縣當地鄉鎮中秋節期間的一種民間習俗,是民間敬龍、崇拜龍的民俗活動,尤以蘇莊鎮富戶村的香火草龍最為精彩。草龍用稻草扎成龍身,並插上香火,舞龍時點燃全部香,草龍變成火龍,在煙霧中狂奔飛舞,蔚為壯觀。香火草龍還伴有“儀仗隊”,民間稱“鑾駕”。草龍製作用稻草、篾條、芋稈、龍香、小木棍等材料。
桑葉龍的前身是“童家墩銀龍”。在德清乾元鎮金鵝山村童家墩,無論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會舞龍技藝。桑葉龍形象直觀生動,青翠碧綠,由888片桑葉組成,長36米,把蠶、桑、龍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散發出江南蠶桑文化的濃郁氣息。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李蔚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