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彎灣的心願 | 去亞殘運會開幕式跳操,他們努力了3年
發佈時間 | 2023-10-23 09:31:46    

   22日晚,杭州第四屆亞殘運會在大蓮花開幕。開幕式舞臺上,我們會認識更多的運動員,看到一個個美輪美奐的表演。

  今天要講的故事,和暖場表演中一個啦啦操有關。

  這個節目有20多位演員,是來自杭州彎灣託管中心的“心青年”。為了能走上這個舞臺,他們努力了3年。他們的故事被製作成紀錄片《彎灣小青荷》,今天在騰訊視頻以及多個海內外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記錄片背後是一群95後年輕人。

  從杭州慶春門沿凱旋路往南,貼沙河邊,有連成片的幾個老小區,最早的花圃鐵路新村建於上世紀80年代。小區沿街,洗車店門口花壇裏花開正盛,奶茶店門口風鈴叮噹響,還有一家彎灣小超市,店員有6人。

  跟著一位拍紀錄片的朋友,我走進彎灣超市。貨物堆得滿滿的,瓷磚锃亮,23歲的煒煒一邊拖地,一邊開心地跟我們打招呼:媽媽給我報名了,我要去大蓮花看表演了。

  煒煒是一名“心青年”。孤獨症、唐氏綜合徵、智力發育遲緩、部分腦癱和癲癇造成的發育障礙……這些障礙人群通稱為“心智障礙者”,他們的智力相當於10歲上下的兒童,國際上統一叫他們“心青年”。

  5個心青年店員,加上老師,共同組成了這家超市的團隊。5人的障礙程度不同,有的能算賬、會説英語,能與外國人簡單交流,有的力氣大,負責補貨、整理貨架。

  小區老年人居多,煒煒他們提供送米、送油等到府服務,一口氣能爬上7樓。時間久了,老人們跟他們很熟。放下米袋,會聊聊最近開心的事,比如秋遊。

  我們到超市時,只有老師、煒煒、源源在,另外3位小夥伴,晏晏、小崴、阿萍去大蓮花綵排了——他們即將登上杭州第四屆亞殘運會的開幕式,就是煒煒説的大蓮花表演。這個節目一共26位演員,全部來自杭州彎灣託管中心。

  “彎灣”創立於2009年,最初“徐媽媽”徐琴想給兒子找個伴——兒子弘毅18個月時因為一次意外,從植物人狀態搶救回來後,成了一名多重障礙的孩子。徐琴看著兒子漸漸長大,總待在房間裏不是辦法,於是彎灣成立了。

  15年過去,彎灣已經有50多位“心青年”,年齡從十幾歲到三十幾歲不等,都是特教學校畢業後來的。彎灣的故事,《錢江晚報》報道過很多次,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站上杭州亞殘運會這個國際舞臺,他們努力了3年。

  2019年底,亞運主題口號“心心相融,@未來”發佈,同時,“尋找2022個亞運夢想”公益行動啟動。

  徐琴報名了:彎灣的夢想是成立一個啦啦隊,為運動員喝彩。2020年6月,亞組委送來了啦啦隊旗幟,作為2022個夢想之一,彎灣啦啦隊入選了。

  從那時起,杭州市婦女活動中心的志願者老師們,每週來教同學們跳啦啦操。在工作、學習之餘,同學們一次課學幾個動作,用一週的時間反覆練習,下周再學新的。

  在墻上,我看到一張《彎灣大課表》,每週有英語課、健康運動課、體能課、口風琴課、手語課、圖畫課、表演課,後來還有啦啦操課……在這裡,小夥伴們一起學英語、學音樂、做手工,一起在彎灣的洗車行、奶茶店、超市工作,彼此成為家人。

  一晃兩年多,時間來到2023年2月18日,亞運會倒計時200天之際,亞運會和亞殘運會開閉幕式暖場節目遴選在臨平體育中心舉行,彎灣啦啦隊報名了。

  能以啦啦隊參與家門口的這場盛會就很滿足了。徐琴知道,入選開閉幕式暖場節目可能性很小。但孩子們很想上,為了這次遴選,他們集中反覆練習了好多天,他們對那個舞臺充滿渴望,認真而執著。徐琴看在眼裏,既心疼又驕傲。

  2月18日下午,臨上臺之前,徐琴反覆跟同學們説:參與即成功!“其實是給他們打個預防針。”同學們挫折訓練不夠,一旦沒選上會非常難過。所以徐琴反覆説,“我們跳這一次,展示一下自己。”

  音樂結束,徐琴沒想到,全票通過!幾個同學在臺上激動地跳起來,而徐琴在舞臺一側眼淚亂飛,拼命給評委鞠躬:“我知道我們得的不是技術分,是鼓勵分。”孩子們的表演,從藝術專業的角度看遠遠不夠,是他們每個動作裏展現的努力、認真、堅毅感動了評委。

  化粧間裏,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們激動的抱在一起,跳啊笑啊。這是一路的堅持、艱辛、汗水之後才有的真情流露。孩子們太不容易了,徐琴説。

  就這樣,作為300個節目之一,彎灣的啦啦操進入了開閉幕式的節目資料庫。

  舞蹈學習對同學們很艱難,但是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教舞蹈的倪老師説:“健全孩子一個簡單動作很快學會,我們的孩子,需要大把大把時間聯繫。”旁邊流著汗的晏晏説:“雖然我的協調性不好,但是經過反覆練習,我相信一定能行,加油。”

  9月中旬,彎灣又收到一個好消息,他們的啦啦操從300個節目中被選中了,將作為10月22日亞殘運會開幕式暖場節目。那天,導演組再次來到彎灣,看了同學們的啦啦操,比遴選時跳得好多了,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孩子們的笑

  入選開幕式的消息傳來,同學們又展開了新一輪的加強訓練。舞蹈編排有改動,動作難度很大。從中秋節開始,他們每天進行高強度練習,很多媽媽一直陪著孩子們練習。

  同學們的學習能力也有不同。比如小靜,手臂向上打開的動作,很難伸直;同樣一步邁出去,她腳小,跨不出去。小靜是小公主,大家都非常寵愛她,覺得可能無法完成,小靜流著汗努力伸,比被人付出了更多努力,終於,小靜做到了。

  這一個月裏,大家進步都很大。十一假期期間,文文白天集中練習,回家回家還要加練。“有點難,有點難。”有時候文文會很無助,“媽媽教,媽媽教。”文媽一點一點教,身體累了、嗓子啞了,爸爸就接著教。

  終於有一天,文文能把啦啦操自己跳下來了,他自己也笑了。“那個笑臉太溫暖我了。”文媽説,很感謝彎灣,感謝全社會,感謝給了孩子這個展示自己的機會。

  一個月來,同學們每天都練習,十一期間隔壁學校放假,他們借了學校的操場練。後來學校開學了,他們下午在彎灣自己摳動作細節,晚上再借學校操場練。

  附近很多居民晚上來學校散步,看到大家的練習紛紛鼓掌,稱讚不已。文媽説,讓大家佩服的其實是孩子們的精氣神,我們的努力感動了大家。這是善良的雙向奔赴。

  他們需要這個舞臺

  文媽在彎灣,還是口風琴課老師。她在課堂上曾跟同學們説,雖然我們某些方面差一點,但我們只要自強不息、努力向上,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

  文媽很渴望孩子們能登上亞殘運會開幕式的舞臺。不是為了在那個舞臺上亮相、拍幾張照片,而是讓孩子們知道:我有平等的努力的機會,只要我努力,只要我拼命跑、拼命做,我就會有機會成功。

  “孩子們需要這個平臺,(經歷過後)他們會知道自己還可以走上這麼大的舞臺,他們以後更努力地去做任何的事情。這是我的目的。”孩子們也展現出了不服輸的精神,我手伸不上去也努力往上伸,我跑不動也在跑,最後不斷突破極限,超越自己。

  文媽退休六七年了她希望即使某一天,沒有爸爸媽媽、老師們的陪伴,孩子們憑著向上、自強的精神,有善良、奉獻的品質,也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用自己的努力贏得所有人的尊重,在人生這個舞臺上起舞。

  教會他們生活、帶他們融入社會,“幫助他們,減少幫助”,這也是徐媽媽最初的願望。

  無數的感謝

  徐琴想感謝的人太多了。從2015年起,8年來她每天都發一條朋友圈,記錄彎灣的日常。翻不完的朋友圈裏,寫了數不清的謝謝。

  除了並肩的爸爸媽媽們,徐媽感謝婦女活動中心的舞蹈老師們。黃曉虹老師是專業排舞老師,三年的陪伴裏,臨近2月18日遴選時,她腰受了傷,綁著繃帶繼續陪大家練。

  徐媽感謝鄭伯伯、榮榮老師給孩子們拍照,記錄點點滴滴。兩位老師年紀都比較大了,滿頭白髮,但只要有活動,就有他們在現場。70多歲的鄭伯伯話不多,他總是端著相機,盯著鏡頭捕捉每一刻。飯點了,他嘴裏一邊嚼一邊走來走去拍。

  還要感謝龐大的志願者群體,他們只要有空就來彎灣,儘管有的住得很遠。杭州東站“東哥東姐”義警隊的組織者雯雯老師就是志願者之一,2020年第一次來到彎灣,命運的齒輪就轉動了。當時疫情嚴重,東站志願者力量不足,她邀請了彎灣同學們加入“東哥東姐”義警隊。

  在雯雯提供的視頻裏,我看到在杭州東站,同學們幫旅客取票、購票、指路,提行李上下樓梯……有位同學對雯雯説:“我幫奶奶指路去28路車了。”“心青年”以前是被幫助的人,能夠幫助別人,他們非常開心。

  雯雯還邀請科學老師去彎灣,帶同學們認識生活中的熱能、認識三棱鏡、了解火箭怎麼發射。後來雯雯發現,在“東哥東姐”義警隊和彎灣兩個公益組織之間,其實有很多共同朋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每次去彎灣,他們開心地喊我,我覺得生活變得如此明亮。”雯雯説,“自己生活裏有時候有低谷,但去彎彎就會給我很多治愈,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感謝還有很多……

  尾聲

  這兩年來,我的朋友山佳弘導演,帶領著他的團隊記錄彎灣的生活和圓夢亞運之路,製成紀錄片,呼籲社會更多關注。

  2019年,彎灣走過10個年頭時,當時有36個同學,有人覺得已是承受的極限,在思考未來的路在哪?更多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現在彎灣已經有50多個了。有家長的努力,有志願者老師們的陪伴,有社會各界的幫助,彎灣會不斷突破極限。

  “我們在一起,就會了不起。”徐媽説。孩子們對訓練不放棄、對人生不放棄的精神,正是體育精神的核心啊!她會一直鼓勵孩子們拼搏,朝著夢想努力前行。

  禮貌、陽光、開朗、自強,他們通過洗車行、奶茶店、小超市,紮根在社區,與城市裏大家的生活融為一體,把日子過得像花一樣。

  下午陽光很好,煒煒和源源又要給老人送貨上樓了。路過小區門口,看到一個伸懶腰的居民,他們揮手:“叔,下午好。”大叔嘴巴一裂:“哎!好!”

  彎灣門口花壇裏種了很多種花,開得最好的是一片雛菊。它們矮矮地貼在地上,連成片,像金黃色的毯子在太陽下閃閃發光。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宋浩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