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溫州 新聞詳情 A- A+
溫州“強城行動”三年計劃:聚焦高品質發展,打造全省第三極
發佈時間:2024-01-21 09:40:15    

   每一座城,都應有傲立舞臺的封面作品,用它來見證一個時代的興盛,也用它來標注城市發展的歷程與奮進的坐標。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溫州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溫州出臺《關於實施“強城行動”打造全省高品質發展第三極的意見》,開啟一場重塑與煥新的強城之行——

  三年之期,溫州將落實省委關於提升溫州“全省第三極”功能、推進四大都市區建設要求,深入踐行人民城市和公園城市理念,著力實施空間重構、産業創新、迴圈暢通、品質提升、功能優化、文化賦能等行動,打造一座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和現代化擁江濱海花園城市;

  三年之約,溫州將著眼未來、遠近結合,聚力推進甌江新城、千年鬥城、科教智城、東部科技城、西部時尚城和生態園、園博園、海上花園等“五城三園”規劃建設,擘畫一幅“五城聯動、三園輝映”的城市盛景。

  今天的溫州,蓄勢待發;明天的溫州,“別是一乾坤”!

  主要任務

  牢牢把握溫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方位和特色優勢,進一步強聚合、強經濟、強迴圈、強品質、強功能、強文化,切實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全省第三極”功能,努力把溫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悅遠來嚮往之地、東南沿海重要商貿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輻射浙南閩北贛東的現代化擁江濱海花園城市。

  近期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展新貌”要求,集中攻堅突破、打牢發展基礎,到“十四五”末,實現萬億級地區生産總值、千萬級常住人口,打造“雙萬”城市。到2026年,都市圈集聚輻射能力進一步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區首位度明顯提高,城市綠化、美化、序化、亮化、文化、智慧化、低碳化、國際化水準顯著提升。

  實施空間重構行動 讓城市空間更加優化

  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三江聯動、山海互動更加緊密,構建“一主一副兩城多點”的生態型、網路化、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

  拓展大都市區發展空間。

  堅持東拓西進、南連北接、四港聯動、通達世界,大視野謀劃建設溫州都市圈,高水準建設東南沿海國際化大都市,打造聯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建設的區域中心城市、數字絲綢之路戰略節點城市。

  打造現代化中心城區。

  以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引領,構建76個街鎮為規劃範圍的中心城區,完善中心城區一體化市級統籌機制,構建“一核三輔”空間結構,高水準建設中心城區核心區和樂清輔城、瑞安輔城、洞頭輔城,實現中心城區“擁江面海、中心崛起、東拓西優、南聯北跨”。

  推動龍平蒼一體化發展。

  建立龍平蒼一體化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三地重點領域、重要區域規劃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構建互利共營利益分配格局,共建高能級商圈集聚區、東海美麗生態海岸帶、南部黃金文旅目的地。

  提升縣城綜合承載力。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發揮縣城擴張腹地、疏解功能、聯動發展重要作用,打通城鄉生産要素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通道。

  實施産業創新行動 讓城市經濟更加興旺

  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一港五穀”引領創新發展,十大千億級特色産業集群加快打造,力爭形成新能源産業和電氣産業2個三千億級産業集群,打造全國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

  加快優勢産業轉型升級。

  承接融入“415X”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工程,加快2個核心區和5個協同區建設;加快打造世界級電氣産業集群、中國時尚産業之都、全國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産業創新發展新高地、全球有競爭力的泵閥智慧製造基地;深化“産業大腦+未來工廠”融合發展,加強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鏈主型企業、百億級龍頭企業培育,加快打造“隱形冠軍”之城。

  推動新興産業培育壯大。

  以新型工業化為路徑,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提速推進新能源、數字經濟、智慧裝備、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興主導産業發展,加快打造全國新能源産能中心和應用示範城市、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推動“一港五穀”創新平臺提質增效,聚焦“551X”頭部企業、外資項目等招大引強,積極謀劃佈局一批未來産業,持續催生新質生産力。

  加強都市産業補短躍升。

  實施服務業高品質發展“十百千”工程,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開展生産性服務業“強翼行動”,深化QFLP等試點,支援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高品質發展,深化“新城建”和智慧建造試點,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建立總部企業“市級評定+縣級扶持”配套機制。

  提升産業平臺支撐能力。

  發揮溫州灣新區、溫州海經區、12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等主陣地作用,推動頭部企業、重大項目、重大産業向平臺集聚。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集群,加快建設一批專精特新産業園,優化工業企業跨區域搬遷政策,將本土龍頭企業研發設計、高端製造等核心環節留在溫州。

  實施迴圈暢通行動 讓城市迴圈更加暢通

  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加快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完善,成為國內國際雙迴圈戰略節點城市。

  構建對外大通道。

  推進金麗溫開放大通道建設,陸海聯動提升西向開放輻射能級,推動溫州通達連結長江中游城市群;加快通用航空基地佈局,打造“陸海空鐵郵”整合聯運的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打造近洋國際航運中心;深化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打造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

  建設市域大網路。

  推進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和城市快速路“三路融合”。研究實施中心城區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政策,加快打造“暢行溫州”;深化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工程,有序推進中心城區城際公交一體化建設,力爭綠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5%。

  融入國內大迴圈。

  主動適應消費需求升級,做大首店經濟、創新經濟、平臺經濟、體驗經濟和新零售,打造一批消費引爆點,持續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加快打造我國東南沿海重要商貿城市,持續提升溫州産品國內市場佔有率;大力引進一批“鏈主”企業、關鍵環節企業和配套企業。

  深化對外大開放。

  深入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RCEP區域共建,加強絲路國際産能精準合作;釋放“三綜一聯一進”開放平臺爆發力,進一步擴大口岸開放,開展外貿龍頭企業培育“蛟龍行動”,高水準建設溫州“僑創小鎮”。

  實施品質提升行動 讓城市品質更加精美

  “強城、興村、融合”一體推進,現代化美麗城區、美麗城鎮、美麗鄉村有機貫通建設體系加快構建。

  提升規劃設計水準。

  發揮市國土空間規劃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全市域規劃編制管理,推動融合發展、一體發展;推行城市總規劃師機制,用好高端顧問團隊;高品質編制實施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重大專項規劃、重點區域詳細規劃等,打造緊湊型城市。

  塑造大美城市形象。

  依託園博園建設,佈局“一園多點”格局,謀劃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建立廊道相連、佈局均衡、全齡友好的全域公園體系。加快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和全域“無廢城市”,加快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

  提升城市運維能力。

  樹立運營城市理念,最大限度盤活城市有形無形資産,引入品牌城市運營商,推動城市資源配置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以智慧城市建設為牽引,迭代城市運作和社會治理中心“兩個中心”建設。

  實施功能優化行動 讓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創新、人才、教育、醫療等高地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新人才加快集聚,創新生態系統構建,中小微企業友好城市建設深入推進,持續打響“好學溫州”“健康溫州”“溫馨善育”“頤養溫州”公共服務品牌,基本建成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和老年友好城市。

  激發城市創新功能。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先行試點,放大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溢出效應,加快國家高新區晉等升位,推動國家自創區“五個指標爭先”、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五大能力提升”,創新型城市排名進入全國30強;深入實施“510+”等引才計劃,迭代升級“人才新政40條”,吸引更多人才“來溫州·創未來”,打造創新創業者“圓夢之都”“活力之城”。

  優化城市宜商功能。

  深化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創造性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以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為牽引,推出一批營商環境改革突破性舉措,落地一批“一類事”特色服務場景;完善“六位一體”為企服務體系;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優環境。

  優化城市服務功能。

  以申報國家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先行試點為契機,構建全齡友好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好學溫州、優教強城”行動,打造一批優質學校、品牌學校,推進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推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城市、老年健康重點聯繫城市、國家森林康養試點城市建設,提升老年食堂市場化運營能力;深化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推進居民服務“一卡通”。

  強化城市治理功能。

  堅持和貫徹國家總體安全觀,鞏固提升“強基提能”成效,加強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排查危化品、道路交通、涉海涉漁等重點領域安全隱患,狠抓自建房、“九小場所”安全專項整治,夯實基層社會治理“五大陣地”。

  實施文化賦能行動 讓城市文化更加繁榮

  千年甌越傳統文化有效保護傳承,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創新的精神進一步弘揚,“國字號”文化金名片持續擦亮,公共文化供給機制不斷完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全面構建,文化賦能十大工程深入實施。

  彰顯城市精神特質。

  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挖掘“永嘉學派”內涵,加強《溫州大典》研究編纂,完善溫州學研究體系;做好“四千精神”系統挖掘、理論闡釋,推動“四千精神”成為研究人文經濟學、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地域樣本;打響中國南戲故里、百工之鄉、數學家搖籃等金名片,以“一句話、一首歌、一部片、一套書”講好溫州故事。

  打造城市文化地標。

  高水準推進千年鬥城建設,用好海絲城市影響力市長交流大會等國際活動平臺,深化古港遺址考古發掘、價值研究和保護利用,高標建設朔門古港遺址公園,打造再現海絲文明的獨特地標;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街區、村落等保護,打造“文化中軸線”,推動甌越文化、海絲文化、戲曲文化等植入城市建設。

  繁榮發展文化産業。

  實施“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時尚設計、工藝美術、網路視聽、網路文學等文化産業現代形態,加強文化産業龍頭項目、業態頂流、頭部企業、運營團隊引育;加快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推出更多溫州文藝“爆款”,大力發展“潮文化”“潮經濟”“演藝經濟”。

  標誌性成果

  圍繞實施“強城行動”,重點打造十大標誌性成果。

  一是建設濱江商務區CBD總部大樓群,打造代表溫州最高建設水準的“城市封面”。

  二是高水準打造“一港五穀”形成新質生産力,建設超千萬方大孵化器集群,打造青年人近悅遠來、創新創業的“夢工廠”。

  三是建成兩大萬億級産業集群,打造世界級電氣産業集群,建強新能源“核風光水蓄氫儲”全鏈條,建設全國新能源産能中心和應用示範城市。

  四是打造中國時尚産業之都,加速時尚産業融合高品質發展,打響時尚産業看溫州品牌。

  五是高水準建設金麗溫開放大通道,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近洋國際航運中心、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

  六是市域鐵路S3線完成鋪軌,地鐵M線力爭獲批,城市軌道交通與骨幹快速路初步成網。

  七是全面打響“好學溫州”品牌,1所以上高校入選省“雙一流196工程”,努力實現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全覆蓋。

  八是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實現健康城市(縣城)全覆蓋,打造輻射東南沿海的醫療高地。

  九是打造文傳四海、商行天下、港通世界的“海絲名城”,朔門古港遺址納入國家海絲申遺體系,實現千年鬥城重振榮光、重放異彩。

  十是成功舉辦一屆展現“世界風采、中國氣韻、浙江元素、溫州特質”的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實現園博園、生態園和海上花園一體建設,“全城園博”提升山水公園城市品質。

  重點板塊

  中心城區近期重點聚力推進甌江新城、千年鬥城、科教智城、東部科技城、西部時尚城和生態園、園博園、海上花園等“五城三園”規劃建設,努力實現“五城聯動、三園輝映”,為建設現代化擁江濱海花園城市奠定堅實基礎。各地要緊扣提升首位度、加速一體化、體現人民性、建設山水公園城市和提升“八化”水準,對照謀劃建設重點區塊。

  甌江新城

  全面完成濱江商務區CBD招商,大力培育現代金融、溫商總部、數字經濟、休閒商業等,聚力推進總部集群項目、金融科技文化中心等建設,加強沿江建築風貌、天際線、城市亮化設計,塑造國際范與溫州味相融、時尚感與文化韻並蓄的濱江城市封面,打造輻射溫州大都市區的現代化城市新中心和現代都市産業新高地。

  千年鬥城

  圍繞“復興千年東甌古城”目標,實施街坊復興工程,完成新一批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留存溫州老城記憶;保護提升江心詩島,完成江心西園改造,打造中國山水詩發源地;推進九山升級煥新,全面提升公園品質;挖掘朔門古港遺址價值,建設朔門古港遺址公園,傳承展示甌越海港貿易,塑造“海上絲綢之路”溫州標識;整體擦亮“江心古嶼、朔門古港、九山古戲、五馬古街、鬥城古址”品牌,重現千年鬥城“北斗七星”格局和“倚江、負山、通水”獨特風貌,打造“海絲名城”文化地標。

  科教智城

  堅持“産、城、創、教、研、才”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以高教園區為核心,以甌越大道為主軸,自北向南佈局中國(溫州)數安港、生命健康小鎮、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業園、大羅山基金村、茶山校地合作産教融合樣板區、肯恩産教融合創新區建設,打造中心城市重要科技創新策源地。

  東部科技城

  實施國家高新區、經開區“雙區聯創”,推動甌江實驗室等高能級平臺成果轉化,建好用好瑞安智慧汽車關鍵零部件、溫州灣新區新能源裝備“萬畝千億”新産業平臺和國際雲軟體谷、中國眼谷、溫州新光谷,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能源、生命健康、裝備製造基地,加快推進機場三期擴建、高鐵東站等項目,打造空鐵一體化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新質生産力示範高地。

  西部時尚城

  依託鹿城經濟開發區、數字時尚省級高新區、中國鞋都、甌海時尚智造小鎮、中國眼鏡小鎮、中國童鞋基地、溫州服裝城等平臺,佈局百萬方大孵化器集群,推進“一體兩翼”發展,建設傳統産業時尚化改造集聚區,帶動時尚走廊建設,培育時尚穿戴定制、時尚家居生活、時尚文化用品等細分賽道,持續打響“紅靴獎”、中國(溫州)男裝節等品牌,打造中國時尚産業之都。

  生態園

  堅持生態優先、適度開發、融園入城,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實施環境綜合整治,抓好三垟濕地市樹市花園、甌柑文化園和大羅山十大景觀景點等重點項目建設,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打造山水相連的“城市綠心”、大都市生態會客廳。

  園博園

  一體推進園博園、植物園建設及動物園遷建,聚力實現“園、城、人”三要素有機融合,全景展現“古、今、外”三視角園林風采,系統推動“點、線、面”三結合永續利用,打造浙南閩北贛東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的動植物共生園和最佳旅遊目的地。

  海上花園

  按照“打造名副其實的海上花園”要求,積極推動甌洞一體化,加強海島分類保護、藍色海灣生態修復,建設美麗海灣;做強海洋旅遊業、現代漁業、現代物流、大宗商品貿易、新能源新材料、海工裝備等産業,加快建設海峽兩岸(溫州)大健康産業園;加快建設環島旅遊公路、海洋文化中心、半屏山海洋旅遊度假區等項目,努力建設成為溫州海洋經濟增長極、甬臺溫臨港産業示範基地、主客共用現代化城區和國際生態旅遊島。

來源: 溫州新聞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周宣印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