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晚,堪稱嵊州越劇年度大會的第二屆“越嵊州 越有戲”鄉村越劇聯賽(簡稱“村越”)展開了浦口戰隊與仙岩戰隊之間的挑戰賽。經過激烈的角逐,浦口戰隊以3:2取勝。本屆“村越”總共有15支參賽隊伍,近300名選手中有超過50%來自民營越劇團。
越韻乃天成,繞梁有餘音。眼下,隨著以《新龍門客棧》為代表的新國風環境式越劇火爆出圈,嵊州人陳麗君成為戲曲圈新晉“頂流”。“火”出圈的不僅有陳麗君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街心廣場、村頭巷尾,散落在嵊州各地的民營越劇團也有自己的流量密碼。
嵊州素有“嵊州人,人人都會唱越劇;越劇團,團團都有嵊州人”的美譽,這百年前誕生的民間藝術,深植于嵊州的土壤之中,經過多年發展,嵊州民營越劇團不斷適應市場,成為浙江省的一支文化産業勁旅。目前,嵊州全市有117個民營越劇團,從業人員近萬人,去年相關産業總産值達3億多元。
百個民營越劇團,何以傳承經典、探索創新,並唱響産業發展大戲?
場場火爆,演員奔走演出
香火堂前是百年越劇的起點,1906年3月27日,在嵊州甘霖鎮東王村香火堂前,村民們用以前農村生産用的稻桶和門板搭起舞臺,幾位唱書藝人表演了大戲《雙金花》等,“落地唱書”第一次以戲曲的形式呈現在鄉親們眼前——這昭示了越劇的誕生,同時也形成了民營越劇團的雛形。
“花轎臨門喜盈盈,誰知平地波濤生……”在本屆“村越”上,作為上一屆的冠軍,羅雪紅和他所在的知鶯越劇團一起參賽,再次登上了舞臺。
“戲音婉轉動人,服飾飄逸灑脫,特別是羅雪洪,唱得真好。”來自上海的黃琳是一位越劇票友,從嵊州的黃澤鎮到下王鎮,又到貴門鄉、鹿山街道,接連看了4場,羅雪洪的精彩演出讓她印象深刻,一下成為了他的戲迷。
備受戲迷歡迎的羅雪洪是一位越劇票友,在去年的嵊州“村越”好聲音比賽中,他獲得了冠軍,一時成為當地的名角,而他所在的知鶯越劇團也獲得過全國民營劇團摺子戲擂臺賽金獎,很受戲迷喜愛。
知鶯越劇團創立於2010年,由羅雪洪和邢鑫炎兩位越劇票友聯手組建。據悉,劇團目前共有50多人,雖然都是非專業的越劇演員,但是劇團每年都會積極參加各類越劇演出,深受群眾喜愛,演出供不應求,今年年初至今,已演出了30場,收入約30萬元。
嵊州市雲龍越劇團同樣頗有名氣,演出足跡已遍佈我省各地,尤其是寧波、台州、溫州等地。這兩天,劇團剛在寧波完成5天演出,又將趕赴杭州蕭山,邀約排得滿滿噹噹。“浙江沿海地區的人都喜歡看戲,我們常常奔走演出。”團長胡雲平説。
從隨團演出到創立越劇團,科班出身的胡雲平唱越劇已有26個年頭。 “因為比較專業,我對演出要求也比較高,劇團的‘臺柱’不僅是科班出身,還是行業內最頂流的,所以每到一處,都會有不少粉絲從各地趕來。”胡雲平不無自豪地説,去年,劇團承接演出近500場,營業額超過400萬元。今年劇團演出已超過180場,幾乎沒有休息過。
草根的環境,阻擋不了高漲的人氣。不久前,嵊州市文化館樓下廣場搭起了戲臺。戲臺一側,高升越劇團團長趙金樂懷抱著一個碩大的電飯鍋,走向一旁的道具房,幾位挂著粧的演員,圍在幾個盛有簡單飯菜的不銹鋼盆四週,急匆匆吃上幾口。
後臺是簡陋的,十幾個銀色的化粧箱沿著戲臺後的墻角一字排開,大小鏡子豎起來,就成了他們的化粧間。“臺柱子”陳平亞,就在嘈雜的環境中,把頭髮包起,在臉上抹底油粉底、畫眼影眼線、畫眉毛鼻梁、畫唇形鬢髮……“在我們這一行,有句話叫‘戲比天大’,只要開嗓就要演完,看到舞台下大家的笑臉,聽到他們的掌聲,一切都值了。”陳平亞説。
“今年已經累計演了不下200場。”一旁,趙金樂笑呵呵地附和道,在今年嵊州市開展的“村村有戲”活動競標中,高升越劇團第一名中標,獲得了12場次的演出機會,每場1.2萬元。而嵊州場次演完之後,他們要趕去蘇州吳江區表演。
“現在民營越劇團演出很火爆,碰到節日,只要場地夠大,觀眾席上人擠人。”嵊州市文廣旅遊局黨委委員、文化館館長姚華江是“富樂嵊州·村村有戲”活動的主要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嵊州推出該項活動,在全市所有行政村進行全覆蓋式大展演。每次演出遠景全場照片都會留檔,“照片上都是黑壓壓的人頭。我們樓下廣場場地受限,但每次都有200多人來看演出。而放眼嵊州117個民營越劇團,全年演出幾萬場次,觀看人次不下千萬。”
草根劇團破解“成長的煩惱”
越劇源自民間,基礎也在民間。“嵊州117家民營越劇團中,超過60%都由越劇票友或者戲迷組成。”姚華江表示,在嵊州,民營越劇團對越劇的傳承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
接地氣是民營越劇團的先天優勢。“我們的演出主要針對農村市場,劇目就要迎合大眾,有了好口碑,就能打響名聲。”胡雲平説,每場演出時間基本不少於3個小時,其間要時刻留意觀眾反應,隨時調整,“能抓住觀眾的心,這就是民營越劇團的特色。”
胡雲平兒子從小喜歡戲劇,在浙江大學就讀時,擔任了學校愛越小站站長,“年輕觀眾喜歡什麼,到底要怎麼演,我也經常和他交流,他會給我一些建議:比如《梁祝》,是年輕人最喜歡的曲目,演員的服裝可以加入一些時下流行的國潮元素,讓舞臺效果更好。”
除了劇本戲,民營越劇團也常以“路頭戲”引客。因為“路頭戲”沒有劇本和固定的唱詞説白,僅有故事框架和分場提綱,如果演員即興發揮得好,效果會很出眾。
除了表演的吸引力以外,民營越劇團演出市場的紅火和各地民風習俗也有很大關係。
我省經濟發達,特別是沿海地區市場化程度高,近年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日益高漲,為文化演藝産業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除此之外,在我省大部分農村,趕上紅白喜事、生日賀壽或是節慶活動,請劇團唱戲是一種重要的儀式。
去年春天開始,越劇演出市場一下子迎來了“報復”式的火熱。爆火之下,隨之而來的卻是“成長的煩惱”,比如各個劇團人手不夠,留不住人、養不起人。
“邀約不接,就丟失了客戶。強行接下,就要立馬招能上臺的演員。大家都搶,勢必抬高了演出成本。”胡雲平説,如今一位主演的工資基本能達到3000元一場,如果是業內有名氣的角,更是能達到5000元至7000元一場,比之前高了整整一倍。此外,舞臺設備、燈光布景、後臺人員的工資也每年在漲,一年光演職人員的工資支出就高達300多萬元。
即便靠高薪酬留人,也並不穩定。“劇團的勞動合同一般是一年一簽,有的演員剛磨合好,可以派上用場了,但合同也到期了,被高工資挖走,有些又傾向於到名氣更大的劇團尋求發展。”胡雲平説,許多劇團只能抱團取暖,採取臨時合作的形式,一起承接表演。
當前,各個劇團都在積極招人,從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業務素質更高,更受大家的青睞。趙金樂告訴記者,她的女兒現在30歲,在別的劇團唱戲,出場費早已過千元,一年下來也有20多萬元的收入。“她到年輕人多的劇團去鍛鍊鍛鍊,有利於自我成長。”
民營越劇團要發展壯大,還有一些現實困難。“因為演職人員大多由越劇票友和戲迷組成,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平時也基本沒有培訓提高的機會,布景、演出、創排的專業能力普遍匱乏。”姚華江表示,此外,劇團一般在農村臨時搭臺演出,缺少固定演出場所。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國風、國潮的興起,更多年輕人開始關注越劇。趁著這股熱潮,民營越劇團也在努力改變,創作更多符合年輕人口味的現代戲。
“我們組建劇團,為的就是聚攏戲迷朋友,大家一起創新戲目,讓更多年輕人關注越劇、喜愛越劇。”羅雪洪説,知鶯越劇團在所在的嵊州三江街道的支援下,以當地神話傳説《劉阮遇仙》為藍本,運用戲曲藝術的虛擬手法,創作排演了大型原創神話戲《劉阮歸來》。該劇採用了大量的實景道具及更現代的新式戲服,首演即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
一個劇種與一座城的良性互動
《關於加快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浙江省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加快推進越劇繁榮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正是對民營文藝表演團體進行扶持。
姚華江説,不僅省裏對越劇的保護和傳承有很大的支援,嵊州市也出臺有關政策,每年安排越劇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培育越劇産業發展,同時從基礎設施入手,著手修復一批古戲臺和100多個越劇戲迷角,為民營劇團下鄉演出提供了更多場所。
此外,為了活躍市場以及惠及更多群眾,嵊州大力推廣送戲下鄉活動。2022年開始,嵊州市開展“村村有戲”活動,通過政府購買和基層“點單”的服務方式,在市區以及全市236個行政村進行全覆蓋式越劇展演,每年演出約285場,單場費用約1.2萬元,極大調動了民營劇團的積極性。
在人才培養上,同樣離不開政府的支援。
已經辦學60多年的嵊州越劇藝術學校是當地培養越劇人才的搖籃,在業界頗具影響力和知名度。學校面向全國實行自主招生,現有學生近300人,設有越劇表演、越劇音樂2個專業,實行4年制中專、3年制傳承班、4年制本科、3+4中本一體化等辦班形式。
2019年年初,該校與浙江音樂學院聯合開展中職與應用型本科一體化(即“3+4”)試點工作。今年,嵊州市又與浙江音樂學院簽署校地合作協議,據悉,未來,浙江音樂學院將在嵊州越劇藝術學校設立教育教學基地,組建優秀專家團隊,參與指導學校課程教學改革、藝術人才培養、科研創作創新、戲曲教育教學研究、賽事實踐等,研究擴大“3+4”中本一體化辦學規模,積極探索推進戲曲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教育體制改革創新。
如今,每到畢業季,不僅是嵊州,全國各地的越劇團都會前來“搶人”,畢業生人數與就業崗位招聘人數之比達到1:6。迄今,該校已陸續向全國眾多專業文藝團體輸送2000多名優秀演員,其中包括“梅花獎”得主黃美菊、徐銘、蔡浙飛等越劇代表性人物,當前的“頂流”陳麗君也畢業於此。
隨著民營劇團的興盛,越劇産業所包涵的內容也越來越廣,産業鏈已延伸到道具與戲服生産、戲曲培訓和旅遊等相關領域。
在嵊州市黃澤鎮鎮西路,一條約200米長的道路兩側,有著大大小小10余家戲服店,而這些戲服店大多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該條街道也被業內稱為“戲服一條街”。
在街道的中間位置,有一家秋明戲服,它是這條街上最早開設的店舖之一,店主李秋明從父輩接手已有30餘年。店舖最早只有30余平方米,以經營戲帽為主,如今已擴展到了180平方米,陳列了戲帽、戲服、假發、頭飾等上千個款式,並且還擁有360平方米的戲服加工廠,為村裏50歲以上的人群解決就業崗位近20個。
來自寧波象山的恒發越劇團負責人馮桂春是秋明戲服的老客。最近,她再一次踏進李秋明的店舖,這次她又要為劇團採購戲服近萬元。“戲服經過幾場演出後就會出現褪色、破損,需要定期更換。”馮桂春説,每年劇團在戲服的採購上就要花費好幾萬元,這是一筆固定的投入。
“戲服價格低的一兩百元,貴的上千元。一年營業額差不多兩三百萬元。”李秋明介紹,街上的戲服店經營狀況都大差不差。以往,客戶一般都是劇團、戲迷等一些穩定的熟客。近些年,隨著越劇越來越受關注,更多學校、年輕人會來採購,特別是大學的一些社團,他們往往更喜歡偏現代風格的戲服。
戲服生意的火熱,解決了當地一部分農村閒置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在黃澤鎮,有超過400人從事戲服的生産、加工和銷售,産值超過1500萬元,其中,黃澤鎮漁溪自然村,有近70人從事戲服加工的後道工序,這些人平均年齡近60歲,每人平均增加年收入近2萬元。
全國各地戲迷越來越多,作為越劇發源地,嵊州打造好“越劇”文旅IP,通過串聯嵊州越劇藝術學校、越劇博物館、越劇小鎮、越劇發源地東王村、女子越劇誕生地施家岙村,打造“越劇+”精品旅遊線,推出越劇元素動漫形象,帶動住宿、餐飲等融合發展,光越劇小鎮,今年上半年旅遊收入達220萬元左右。
越山剡水清悠悠,回腸柔曲出嵊州,這是記憶裏的嵊州;處處有戲臺,天天有演出,這是今天的嵊州民間越劇團……如今,民營越劇團活躍在全國各地,越劇,深深烙印在浙江人的精神血脈之中,更是屬於全世界的精神財富。
來源: 浙江線上 | 撰稿:苗麗娜 閭高橋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