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市楓橋鎮,正是在這個千年古鎮,當地幹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60年前,毛澤東同志親筆批示“要各地仿傚,經過試點,推廣去做”。
20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賦予“楓橋經驗”新的時代內涵,探索依靠人民群眾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
時光荏苒,在堅持和發展中,新時代“楓橋經驗”,從矛盾糾紛化解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向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全面邁進。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楓橋,深刻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跨越一甲子,從鄉村實踐蝶變為國家治理之策,已成為“中國之治”金名片的“楓橋經驗”,閃耀著歷久彌新的基層治理大智慧。
群眾路線始終是“傳家寶”
30多年前,楊光照成為諸暨市楓橋派出所民警,做矛盾調解工作,“坐上小板凳,俯下身子,和老百姓像家人一般交心,彼此之間距離就近了,感情就親了”。如今,他的調解員徒弟們,用一隻籃球和鎮上的年輕人打成一片,成功組建了一支少年“義警”隊。
一代又一代人在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實踐中,走進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讓“楓橋經驗”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善於做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看家本領,也是“楓橋經驗”的寶貴傳承。新時代以來,群眾工作出現許多新特點新變化,工作對象更加多元、工作內容更加多樣、工作環境更加複雜、工作要求更加務實。越是邁向中國式現代化,就越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動搖。
衢州市柯城區上洋村的村規民約館,來訪者絡繹不絕。30多年來,上洋村依靠這個“治村秘笈”,讓村民參與民主決策,解決了各種難題,激發出全村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下堅實根基。
從上洋村往北120多公里,武義縣後陳村19年前為扭轉村民對村幹部的信任危機,通過村民代表會議選舉産生了全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優勢逐漸轉化為發展勝勢,19年來,村集體收入增長了43倍,每人平均年收入翻了三番。
基層治理的問題,根子上還是要靠基層民主的辦法來解決。基層民主越健全,社會越和諧穩定。
從管理到治理,“楓橋經驗”調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成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圖景,“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基層民主實踐花開滿園,浙江大地不斷書寫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彩答卷。
在實踐中,“楓橋經驗”形成了“群眾唱主角,幹部來引導,德法加智治,有事當地了”的新時代特徵。
群眾唱主角、站C位,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不僅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厚重底色,也讓“楓橋經驗”在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中,有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已有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7.1萬家,平安志願者300萬人。城鄉處處涌動幹部與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熱情,基層治理迸發出共建共治共用的無窮活力。
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期間,“武林大媽”身披紅馬甲走向大街小巷、景區商場,“小青荷”用最美的微笑、最好的服務迎接八方來客,用行動向世界講述著生動的東方治理故事。
與“大平安”建設深度融合
“海上楓橋經驗”“網上楓橋經驗”“楓橋式派出所”……內涵不斷豐富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已不僅僅是化解矛盾的經驗,而是可以輻射到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大平安”“大治理”經驗。
60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在踐行“楓橋經驗”的過程中,浙江正是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生動樣本——
全省生産總值連跨7個萬億級臺階,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多年居全國省區第一;人民群眾安全感從2003年的90.8%上升到2022年的99.28%,刑事案件總量從50.9萬餘起下降至23.6萬餘起。
邁上共同富裕新賽道的浙江,把“楓橋經驗”貫穿于“平安浙江”建設始終,並緊密結合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最大限度地發揮“楓橋經驗”的積極作用。
這種高站位的理念,為浙江破解社會治理難題找到了路徑。對已開展平安建設19年的浙江來説,“沒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種風險”。一手抓“經濟報表”,一手抓“平安報表”,浙江正在高水準建設平安中國示範區和法治中國示範區。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工作指向也更加明確,在維護“大平安”的基礎上,著力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重要目標。
如今,“民呼我為”已成為具有鮮明浙江特色的為民辦實事機制。民生實事項目票決制,廣泛徵求人民群眾意見,實現“群眾點單、政府配餐”;“民呼我為”統一平臺,整合12345政務服務熱線等,實現一個口子收集民意大數據。
9月28日,浙江省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決定》,成為全國首創的有關“楓橋經驗”省級人大決定。《決定》明確指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縣級社會治理中心成為地方標配,讓老百姓遇到問題有地方“找個説法”;全國唯一的“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全域推進,群眾辦事不用再到處找部門……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如何有效感知、高效處置群眾需求?數字化改革牽引了“牛鼻子”。數智楓橋省平臺、政法一體化、全域數字法院等一批重大應用出臺,使“防未然,治未病”有了更堅固的保障。
在2021年底舉行的首次平安中國建設表彰大會上,浙江12地被評為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市、縣(市、區),總數居全國第一。
制度優勢轉為治理效能
2003年11月,習近平同志來到楓橋,出席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週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系統提出“四個必須”:必須著眼工作大局,在統籌發展中豐富新鮮內涵;必須營造法治環境,在依法治省中取得明顯成效;必須相信依靠群眾,在執政為民中踐行根本宗旨;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在完善制度中實現長治久安。
“四個必須”將“楓橋經驗”推到了全新高度,其中機制的健全,是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根本保證。在浙江,“楓橋經驗”之所以能與時俱進,在於始終依靠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各領域各環節,才能使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
縱觀全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治理智慧的創新性轉化,豐富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浙江實踐——
在桐鄉,以“三治融合”為手段的基層治理創新實踐,已走過10年;在紹興,“楓橋文化”催生“紅楓義警”,引領“共情共理,互助互幫”風尚;在金華,“無訟”文化孕育訴源治理,“黨建引領、綜治先調、法庭指導”成為習慣;在衢州,“南孔聖地”培育“有禮”家風,消弭婚姻家庭、鄰里等方面潛在矛盾……
“楓橋經驗”發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實現了自律和他律、剛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統一。有專家指出,“楓橋經驗”正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治理機制轉變。自治,激發基層活力;法治,守牢治理底線;德治,教化向善風尚。
這樣的長效機制,讓風險早預警、隱患早發現、矛盾早化解。
這幾年,越來越多源於浙江的“治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創造了更多經驗。寧海在全國首創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36條”,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武義後陳村村監會制度,寫入《中國共産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
基層遇到的問題紛繁複雜,僅僅靠單一手段、單個部門或鄉鎮往往無力解決。浙江將走在全國前列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進一步深化,構建全科網格治理新模式,率先鋪就了一張“一中心四平臺一網格”的基層治理網,治理體系越發完善。
當更多“眼睛”能發現問題、更多“觸角”可感知資訊,基層治理就像“繡花”一樣,精細到每個角落。浙江已被公認為全國最安全最公平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歷經60年,一個甲子,“楓橋經驗”穿越時空,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特色愈發鮮明,指引浙江人民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探索更多善治之道,成為東方治理經驗的新表達。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錢祎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