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紹興 新聞詳情 A- A+
答好新時代縣域發展之問 諸暨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紀事
發佈時間:2023-10-30 09:38:48    

   歷史的回聲總能穿越時空。

  60年前,因為毛澤東同志的親筆批示,諸暨“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一面旗幟。

  20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

  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再次強調,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

  60年來,“楓橋經驗”不僅化解了眾多家長裏短的“小矛盾”,在解決高品質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大矛盾”時,也發揮著積極作用;它帶來的不僅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小平安”,還有經濟發展與群眾安居樂業良性互動的“大平安”。

  從縣域發展的視角看,更能凸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分量。這些年,諸暨實現政法領域國家級最高榮譽“大滿貫”,還連續10年成為中國百強縣,2022年全市GDP總量近1659億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6.78萬元。

  60年後的今天,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高品質發展已成為新的主題。面對這一時代之變,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諸暨如何找準新定位、走出新路子,實現縣域高品質發展?

  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諸暨不斷深化創新治理方式,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直接參與者、最大受益者和堅定支援者,匯聚起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合力。

  發展的賦能

  始終咬定新發展理念,通過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方式,不斷化解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矛盾糾紛,營造優質營商環境,凝聚起發展合力

  在擁有全球80%淡水珍珠産量的山下湖鎮,珍珠養殖是惠及千家萬戶的富民産業,也是事關當地經濟轉型升級的支柱産業。

  在這裡,“楓橋經驗”不僅是預防化解矛盾的經驗,也已成為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助力。山下湖鎮村兩級幹部人人都有包乾連片“責任區”,通過這些觸角,全鎮面上的不穩定因素得以梳理和匯集,實現有效預警和應對。

  近年來,直播帶貨火爆,可風口背後,矛盾也變得尖銳:一方面,主播們素質良莠不齊,言辭誇張、虛假推薦,嚴重影響山下湖形象;另一方面,爆款設計引來模倣、偽造,擾亂市場秩序,商戶之間關係緊張,經營糾紛頻發。

  發現這些情況後,當地立即著手對主播隊伍進行整頓,用數字化手段開展治理。“浙裏直播共富”應用全天候無感監測直播行為,運用AI技術識別、分析、抓取直播違法違規線索,直播違法違規發生率下降至5%以下。如今,直播間人氣和銷量節節攀升,當地還成立全國首個珍珠行業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線上線下提供服務保障。

  “在推進高品質發展過程中,如何破解各種矛盾和難題?咬定新發展理念,通過探索基層治理新方式,不斷化解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矛盾糾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正是‘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的密碼。”諸暨市委書記沈志江説。

  在“世界襪都”大唐,曾因大量貼牌、代工、模倣導致産能過剩、品牌受損、惡性競爭加劇,不少中小企業瀕臨倒閉,勞資糾紛、債務糾紛時有發生。

  怎麼辦?面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必須用發展的眼光、思路和辦法解決。當地開展多次大調研,對産業家底、企業困難和群眾反映集中的矛盾進行梳理。在研究解困出路時,諸暨明確提出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升級傳統襪業,並提供專項政策扶持襪業企業更換一體機生産。

  目前,大唐數字化車間已達111個,每年有近1萬台智慧襪機更新,近千家“低小散”企業在這場新舊更替中或騰退或整治。

  在諸暨的幹部看來,發展能更好維護穩定,穩定就是發展的基礎。為此,諸暨致力打造“零距離警企協同、多維度精準服務、全方位制度護航”的“楓橋式”護企優商新模式,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商會協同、企業參與”的共建共治氛圍。1200家規上企業實現助企服務員全覆蓋,每月一次的政企親清會累計為企業解決問題350余個,市場活力和創造力持續激發。

  在諸暨,“楓橋經驗”已是打造優質營商環境的重要手段,當地幹部善於組織和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力量解決發展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凝聚起發展合力。

  近年來,諸暨主動搶抓“數字經濟”産業風口和技術支撐優勢,重點謀劃培育智慧視覺産業。在打造智慧視覺“萬畝千億”新産業平臺過程中,暨陽街道和陶朱街道區域拆遷遇阻,工程進展不順。

  今天的“大項目”,是未來的“大發展”。如何把眼前利益和長遠藍圖之間的利弊跟老百姓説清楚,算好“長遠賬”?當地黨員幹部分片負責,逐一到府做群眾工作,不少村民也主動做“釘子戶”工作,最終一個月內全部完成簽約,順利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治理的躍遷

  探索縣域治理從“管”向“治”轉型,深化“三治”融合尤其是基層自治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從源頭減少矛盾糾紛,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

  今年7月27日晚,颱風“杜蘇芮”逼近,全國唯一的民間水利專業自治組織——諸暨湖畈水利會發動群眾巡堤,浦陽江沿岸24個村的村民迅速行動起來,近萬名群眾走上堤壩巡查,發現的13處安全隱患得到及時處置。

  在諸暨,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總是令人感慨:越是現代化的治理,越離不開傳統的群眾路線。當地幹部以此為抓手,最大限度把矛盾問題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築牢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堤壩。

  有專家指出,“楓橋經驗”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社會治理中的生動實踐,從以群防群治為核心發展至今,正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轉變,不僅收集群眾意見和基層問題,更重要的是讓群眾有序參與治理,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

  在楓橋鎮楓源村,楓溪水系聯通工程已正式竣工,不僅灌溉、防洪得到保證,新修的遊步道還成為村民的休閒地。

  但在工程啟動之初,沿線幾塊地的戶主覺得自己吃了虧,有意見,村裏迅速啟動“三上三下三公開”民主議事決策機制:在村級重大事項收集議題環節“群眾意見上,幹部徵求下”,醞釀方案環節“初步方案上,民主懇談下”,審議決策環節“黨員審議上,村民代表無記名投票表決下”,最後實現表決結果、實施方案、測評情況“三公開”。

  “村裏的大事決議,每一個環節都有群眾一起來決定,矛盾在源頭得到化解。”村黨委書記駱根土説,在“三上三下”過程中,這個工程也獲得了群眾理解和支援。

  誕生於60年前的“楓橋經驗”,被賦予越來越豐富的治理內涵。

  經多年探索,諸暨全域推行“支部建在網格上”,通過定期問事、開放議事、規範辦事、民主評事,搭建“民意直通車”“涼亭懇談會”等協商平臺,把位於網格裏的“微陣地”,拓展成居民議事的“主陣地”,逐步構建起“民事民問、民事民管”的新格局。

  江南華庭小區是個拆遷安置房和商品房混合型小區,2015年交付後一直沒有成立業委會,地下室停車地坪破舊等問題讓居民們意見不小。在社區指導下,網格員何栩瀅帶領小區的100余名黨員,分頭向680戶居民徵求意見、宣傳政策。今年7月,首屆業委會一成立,就將修葺地下室作為“一號工程”。

  隨著群眾自主意識和法治觀念增強,也對幹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事調解工作近40年,楓橋鎮金牌調解員楊光照説,現在做群眾工作,法律是最有效的手段,“不懂法幹不了工作”。

  為此,諸暨加強法治教育,積極引進專業力量,通過駐村擔任法律顧問等形式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需求。此外,還高標準打造市鎮村三級社會治理中心,完善信訪接待、矛盾調解、網格管理等基本服務功能,緊急情況即時交辦、一般問題3天內解決。

  在楓橋鎮,有兩句順口溜廣為人知,一句説“原來辦事看文件,現在辦事用軟體”;另一句説“幹部幹成事,群眾不鬧事”。

  兩句話説的是一回事——綜合資訊指揮室的網路大屏。我們看到,螢幕上實時顯示著風險隱患監測、安全巡查、110應急聯動等資訊,這背後,是一張多部門參與、矛盾早發現早處置的立體管理網路。楓橋鎮黨委書記傅海林説,遇到問題,基層工作人員手機一點,問題馬上轉過來。指揮室派單,集鎮5分鐘、農村10分鐘,工作人員就趕到現場,處置矛盾不過夜。

  高效的背後,是數字化手段的不斷賦能。

  諸暨把數字化力量運用到社會治理全過程,圍繞風險識別、分析、監測、預警全過程閉環管控,實現綜治視聯網全面覆蓋、風險隱患全程可控、情報線索全網共用。今年以來,諸暨在“浙江解紛碼”平臺累計收到案件近2.3萬件,受理處置率實現100%,辦結率達到96.46%。

  共富的推手

  在推進共同富裕的大場景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楓橋經驗”的精髓運用到新時代的新課題中,實現共建共治共用

  “在我們村,‘楓橋經驗’得人心,關鍵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杜黃新村黨總支書記王海軍用一句樸素的話説出感悟。

  2012年,杜黃新村發動群眾共同參與決策,定下了流轉千畝農田、推動農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子。全村2000余畝零散良田聚合成2400畝高標準農田,土地流轉所得收益全部返還農民。去年以來,又推進“共富工坊”建設,培育引進一批新型農業主體,創造了百餘個就業崗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有班上、有錢賺。

  有專家指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工作指向也更加明確,著力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重要目標。

  如何從群眾呼聲入手,把不斷改善百姓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持續提升生活品質,成為諸暨各級幹部的工作重心。

  2021年初,不少鄉鎮幹部走訪發現,在老齡化加速的當下,一日三餐是農村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在專題研究後,諸暨多部門聯動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就餐服務圈”,通過“政府補一點、個人掏一點、基金捐一點、志願幫一點”,已累計建設“愛心食堂”245家、服務覆蓋348個村社,目前覆蓋率已達70%以上,服務1.2萬餘名老人。

  眾多愛心食堂的涌現,讓更多人參與到愛心奉獻中:有的村為愛心食堂開墾愛心菜地、愛心魚塘,村民幫忙耕養;常有農戶向食堂捐贈蔬菜、大米;志願者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到府……“自上而下”的線性治理向“整體協同”的網狀治理躍升,不僅帶動人人參與治理,更讓公益理念成為共識。“人們從‘陌鄰’變成了‘睦鄰’,大家既是服務者,又是受益者。”一位社區幹部説。

  在諸暨各地,社會力量就這樣被發動起來。

  目前,該市共有5330個社會組織,其中志願服務類社會組織1322個,參加人數近30萬。這意味著,平均每4個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參加。這些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就業、法律、健康、養老、教育和救助等公益服務,形成“定向孵化、購買服務、流程監管、績效評估”市場化運作閉環,實現專業人做專業事、志願者做自願事。

  在當前推進共同富裕的大場景中,諸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邏輯和經驗:把“楓橋經驗”的精髓運用到新時代的新課題中,組織和發動群眾參與其中,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用。

  在諸暨鄉村,關愛基金成為另一張共富“金名片”。

  從2018年開始,諸暨探索精神文明建設新載體,在農村設置關愛基金,通過人人參與慈善、互幫互助,整合社會資源,大量困難群眾得以應幫盡幫,打通了三次分配的“末梢神經”,也健全了大社保體系,目前資金總規模達2.3億元,惠及群眾34萬餘人次。

  當地幹部説,關愛基金最核心也最動人的,是增強黨員幹部與群眾的情感聯繫,激發基層凝聚力。如今,對村級關愛基金的探索正以更高標準展開,將原來的主攻“救急”延伸到村民關心、事關全村利益的民生項目,以此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

  目前,全市實現所有行政村關愛基金全覆蓋,與愛心食堂、農村公路亮化、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老舊危房治理等舉措一體推進,促進文明共創、發展共興、城鄉共進。

  群眾對黨員幹部有信任感、親切感,對村集體有認同感、歸屬感,“楓橋經驗”由此成為共同富裕的有力推手,激發共同奮鬥的力量,也不斷創造著驚喜。

  去年,90後諸暨姑娘莊園和她的吾欣公益發展服務中心第一次走進上英村,説服村兩委成員跟著她走訪産業基地。“去了才知道,我們上英的高山蔬菜、香榧茶葉需求那麼大,種出來就不愁賣。”村支書説,回來後村兩委就分成5個小組,挨家挨戶走訪詢問,發動村民加入訂單農業。全村人共用品牌商標“上英園”,預計今年可為參與農戶每戶增收近萬元。

  “‘楓橋經驗’走的是群眾路線,靠的是人民主體。過去,我的父輩祖輩用‘楓橋經驗’解決身邊的矛盾,現在我要用新時代‘楓橋經驗’,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實現鄉村産業振興,帶動村民共同富裕。”莊園説。

  楓溪江畔,楓橋經驗陳列館靜靜矗立,迎接一批批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有外國學者評價,“楓橋經驗”是一個能生動詮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先進性的故事,一個通過講好治理故事來講好中國故事的絕佳切入口。

  可以肯定的是,“楓橋經驗”的故事還會一直講下去,講給更多的人聽。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何蘇鳴 錢祎 幹婧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