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浙江,是什麼樣的?藍圖已就位。不久前,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這也是我省第一次實現“多規合一”的空間規劃。
面向2035年,《規劃》提出,構建形成“一灣引領、四極輻射、山海互濟、全域美麗”的國土空間新格局;緊密結合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處於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交匯區的浙江,也在《規劃》中彰顯發展雄心:打造長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金南翼、未來版“富春山居圖”。
從生産、生活到生態,國土空間的結構優化與經濟結構發展的空間結構變化相呼應,更要以前瞻式的眼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牽引高品質發展。這張藍圖如何繪就,又如何從藍圖擘畫走進現實?
有底線 更練肌肉
國土空間規劃,是個新事物。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
2022年,我國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印發實施。去年下半年起,包括江蘇、廣東、寧夏、海南、山西、福建等地在內,全國多地的國土空間規劃陸續得到國務院批復,國土空間規劃逐步從編制走向實施與治理新階段。
“這是一套全新的空間規劃體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岳文澤説,以前多部門主導的專項規劃,雖各有側重,但在城鄉接合處等交互區域,同一塊地的開發強度、管控方式可能存在重疊衝突。“多規合一”,就是要解決各級各類空間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法定化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藍圖,為國家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
岳文澤參與了《規劃》的部分編制和評審工作。“不同於以往開發優先、規模優先、效益優先的增長邏輯,此輪規劃將生態優先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這與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水準出現的結構性問題相關。區域、城鄉、陸海,空間規劃的系統優化,重點就是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他説。
省域內,《規劃》系統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空間佈局,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劃定了三條控制線。
“這三條控制線是浙江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産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顧浩介紹,浙江是全國“三區三線”劃定試點省份之一,突出安全發展的底線約束,重在為可持續發展留出空間。
此前,浙江已印發《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的實施意見》,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規劃》明確,到2035年,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3.67萬平方千米。
持續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規劃》提出要持續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空間支撐,體現出保護和發展統籌兼顧的理念。
“説這一輪《規劃》重保護不重發展是一種誤讀。它強調發展不是沒有限制和約束的,未來一段時期,我們需要的是支撐生態文明、高品質發展雙輪驅動的空間載體。”岳文澤説,《規劃》要為浙江的糧食安全、生態經濟發展、創新型産業做好空間保障。他形象地比喻道:“如果以前的空間利用還有‘虛胖’的地方,新一輪規劃就要著力於練出‘肌肉’。”
拿糧食安全來説,山多地少的浙江,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準的30%左右,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規劃》提出到2035年,我省的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87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652萬畝。
浙江是全國最早建立“田長制”的省份之一,目前已形成6.6萬名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和村級巡查員“5+1”的田長體系,耕地保護責任已具體落實到村、人、地塊。
在保護基礎上,《規劃》謀劃“百千萬”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工程,要推動“小田”變“大田”,改善耕地碎片化問題,還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面建設成為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實現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有增加、品質有提升、生態有改善、安全有保障、收益有提高。
而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則是全國通行的標準。
“放開手腳用地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顧浩説,浙江是資源小省、經濟大省,要用有限資源推動高品質發展,空間開發必須從增量擴張逐步向存量盤活、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轉變,著力打造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發展路徑。
挖存量 也創增量
《規劃》中勾勒的浙江國土空間新格局,概括起來是“一灣引領、四極輻射、山海互濟、全域美麗”。
其中,“一灣引領”和“四極輻射”,重在以環杭州灣經濟區為核心,塑造引領未來的新增長極,全面提升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和中心城市能級;“山海互濟”和“全域美麗”,涵蓋“一縣一策”推動山區海島縣高品質發展、全面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等內容,旨在以高水準均衡支撐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
“新格局如何形成?從空間規劃角度看,牽引高品質發展,就要強化區域間的要素流動,推動存量空間的有機更新、活力再造,挖掘增量空間的潛力。”省自然資源廳空間規劃局副局長湯小櫓説。
城鎮空間層面,浙江的增量資源將聚焦于保重點、保民生、促共富,投向重大項目的用地保障,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和農村基礎設施,以及山區縣“産業飛地”建設、山海協作“飛地”建設空間佈局等。增量配置與存量盤活掛鉤,盤活的存量越多,可使用的增量空間也會越多。
“多規合一”後,新一輪《規劃》覆蓋山水林田湖草等全部自然資源要素,可以通盤統籌協調區域、城鄉、陸海、地上地下等各類空間。記者了解到,與省級有關部門和各地協同,《規劃》統籌了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礎設施的規劃佈局,謀劃和梳理了近遠期5200多個重點項目,為新動能釋放留足發展空間。
與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現有機銜接,《規劃》為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等國家級新區平臺,“萬畝千億”新産業平臺,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甬江科創大走廊、G60科創走廊等重點區域、重要産業平臺做好了空間保障。
存量的重點,則在於調結構、提升利用水準,促進土地使用實現最大化和最優化。“細化到指標維度,《規劃》中有一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指標,‘翻譯’過來就是強調用更小的空間産出更高的效益,這其實也是從空間維度對産業轉型升級、平臺能級提升提出了要求。”岳文澤説。
陸海統籌也是本輪《規劃》的突出亮點。浙江是海洋大省,全省大陸海岸線2100余千米,海島4300余個,有豐富的灣區、海港、碼頭資源。《規劃》首次將省管轄海域納入,以海岸線為紐帶,串聯起陸海空間單元,實現陸海一體的空間協同和陸海聯動的要素配置。
海洋是支撐未來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戰略空間。早在“八八戰略”決策部署時,浙江就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近日,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廳掛牌成立,進一步釋放出浙江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的強烈信號。
浙江發展藍色經濟的空間有多大?《規劃》明確我省63%海洋空間為適宜開發的空間,根據漁業用海、交通運輸用海等功能進行類型分區,還預留出3.2%的全省海洋空間服務規劃期內的重大項目建設。
為進一步激發海洋動能,《規劃》將近岸海域、海島及其依託陸域確定為陸海統籌的重要區域,為象山、溫嶺等沿海縣(市、區)確定了海洋經濟地區的主體功能定位,還謀劃佈局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子資訊、海洋清潔能源等新興産業,加強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等海洋經濟平臺建設。
去年,浙江發佈實施全國首個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地方標準,推進海域分層立體使用與確權。針對同一平面海域,水面、水體的空間可分別用於橋梁建設、漁業養殖,而下方的海床、底土空間,則可繼續開發建設海底隧道等項目。這種節約集約利用海域空間資源的模式,也意味著同一片海可以立體化開發,進一步提高“畝均産值”。
畫藍圖 兼重落地
《規劃》是浙江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也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傳統意義上,規劃就是規劃,而國土空間規劃不光要擘畫省域發展藍圖,更兼具公共政策屬性,關注規劃落地實施的支撐體系以及管理、實施保障等內容。
“《規劃》不僅要體現戰略性、科學性,更關注協調性和可操作性。這樣的趨勢判斷,其實貫穿著好幾層關鍵用意。”岳文澤説。
首先一條,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浙江是全國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而要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省域的土地利用水準、設施配置標準、空間品質風貌,需要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規劃》提出,根據常住人口多層多樣化公共服務需求,完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還進一步提出為“都市區級—城鎮級—城/鄉社區級”三級四類生活圈規劃建設指引。
例如,都市區生活圈的謀劃是重點圍繞杭州、寧波等都市區中心城市,在1小時可覆蓋服務範圍內,提供會展中心、大劇院、大型體育場、博物館、美術館、綜合三甲醫院、高等院校等一系列高端、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
記者注意到,寧波市就要求各區縣總規為文化地標做出空間預留,明確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中教育的指標配置標準以及體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均衡佈局的要求,比如,每個區(縣、市)轄區內至少要有1所三級綜合醫院。
當前,浙江的城鎮化水準達到73.4%。針對人口向城市遷移和集聚、區域一體化發展態勢,《規劃》提出探索浙江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明確“做強中心城市、做特縣域縣城、做精美麗城鎮”的空間發展路徑。
參考縣域綜合實力、發展潛力、地理區位等,《規劃》明確支援慈溪、海寧等都市網路型,嵊州、平湖等塊狀集聚型,龍泉、開化等點狀特色型縣(市、區)分類轉型發展。
第二條則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規劃》的生態空間部分,不光強調生態安全空間格局、生態保護紅線管理,還提出創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和政策供給,以及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鞏固碳匯空間基礎並提升碳匯能力等內容。
其中,《規劃》將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外、生態資源豐富、生態價值較高、生態産品特色鮮明的“一般生態空間”作為“兩山”轉化的重點空間。這些重點空間約佔我省陸域面積的36%,主要分佈在浙西北、浙西南山地區和中部丘陵地區。
“從生態保護走向適度利用、生態供給和價值創造,發展方式的轉變,也要求《規劃》作出相應的前瞻式調整。這也是除海洋之外,浙江可以著力去拓展經濟增量的新空間。”岳文澤説。
第三條是現代化理念。在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方面,浙江有一個突出長板,即數字化水準。目前,浙江已建設全省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依託這一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我省已初步建成數據全流程“一動皆動”技術體系,從規劃到落地實施的全域全要素,可實現全生命週期的監督和管理。
再如,浙江處於颱風、洪澇、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易發區域,疫情等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又對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規劃》進一步提高全省防災設施規劃建設標準、預留了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空間,還提出要規劃建設和提升改造一批“平急兩用”的醫院、學校、體育場館、倉庫、公園、酒店賓館等設施,平時能運作創造價值,急時能順利轉換投入。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祝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