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在産業協作中實現共贏 同頻共振的"長三角節奏"
發佈時間:2023-06-05 08:57:45    

   草木蔥蘢的季節,黃浦江邊燈火璀璨、秦淮河岸流光溢彩、錢塘江畔車水馬龍、巢湖之濱生機盎然。初夏的長三角,處處響起靈動的節奏。

  4年前的初夏,2019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安徽蕪湖舉辦,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三省一市召開的首場重大會議。彈指四年間,再次聚首安徽,一個完美的“同心圓”就此繪就。

  3年前的盛夏,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三大使命”、“七項任務”,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航掌舵、擘畫藍圖。

  牢記殷殷囑託,奮進的步履鏗鏘有力。

  攜手、協作、破浪、破圈。經歷2022這個不平凡的年份,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同舟奮楫、同頻共振,朝著同樣的方向、秉持堅定的信念、釋放磅薄的力量,一體化發展的節奏強勁高亢。

  使命、重任

  我們同力共擔

  2023年,ChatGPT火爆全球,人工智慧浪潮洶湧襲來,人們感慨,人類可能已進入新技術大爆發的“前夜”。

  就在這個“前夜”,阿裏雲推出超大規模語言模型“通義千問”,科大訊飛發佈“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這些大模型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學習和成長,通用人工智慧的大時代已然到來。

  對於創新,長三角唯進步、不止步。

  兩年前的上海,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全球率先完成相關實驗;

  去年底的杭州,之江實驗室推出了“之江瑤光”智慧計算作業系統;

  去年8月的南京,全球首個雲原生算網作業系統發佈;

  今年4月的合肥,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裝置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態高約束模運作新的世界紀錄。

  “勇當我國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長三角的一項重大使命任務。

  重大的使命,源自雄厚的實力。目前,長三角聚集23個大科學裝置,10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50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別佔全國1/3、1/5、1/6、1/7。

  當好“開路先鋒”,就是要發揮一體化的最大優勢,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協同攻關,共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張江實驗室、合肥實驗室、蘇州實驗室、之江實驗室集群發展,G60科創走廊九城聯動,沿滬寧産業創新帶加快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聯合揭牌,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出新步,超4萬台大型科學儀器實現共建共用,協同創新迸發智慧火花。

  這些智慧火花,將成為推動社會變革與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電影《流浪地球2》中,擁有超強算力和自我意識的量子電腦MOSS讓人驚嘆。

  兩年前,速度遠超世界最快超級電腦的“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在長三角問世。

  “九章二號”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成功研製。可以説,這也是長三角協同創新産出的重大科研成果。

  既仰望星空,又埋頭創新。迎著科技革命的澎湃浪潮,“開路先鋒”正加速馳騁。

  “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是長三角的又一重大使命。

  “我現在每一樣穿戴都來自另一個國家的製造。我的襯衫和領帶都是由中國製造。大家看,我從中國的開放中受益了。”去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論壇暨2022年虹橋HUB大會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薩金特在演講中開了這麼一個玩笑。

  雖然是玩笑,但此言非虛。開放,給世界帶來的是更多的機遇與紅利。

  生産總值2.69萬億元,以佔長三角三省一市不到2%的區域面積,貢獻了近10%的經濟總量……這些“硬核”的數字,來自長三角對外開放合作的重大平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

  今年3月,2023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工作現場會在上海舉行。會上,虹橋品匯·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與江蘇蘇州、浙江嘉興、安徽合肥的3家分中心進行深化合作簽約。

  大虹橋,如彩虹般多彩。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打造區域開放型經濟新高地,蘇州打造“北向拓展帶”,嘉興加速構築“金南翼”,合肥打造國際金融後臺服務基地,聯通國內國際的“彩虹橋”星光閃耀。

  新開發銀行行長馬可·特羅約説,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正在成為一個繁榮的國際經濟活動和創新中心,為中國現代化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國際化、世界級,已然成為長三角的鮮明氣質。

  紅利、福祉

  我們同心共用

  “好鄰居”,還是“好隊友”“合夥人”。在一體化發展中,三省一市在産業協作上各揚所長、優勢互補,共用發展紅利。

  在去年11月舉行的2022國際重大技術裝備産業鏈大會上,滬蘇浙皖共同簽署《長三角重大技術裝備産業集群共建備忘錄》,將打造世界級重大技術裝備産業集群。

  在長三角,像這樣的産業集群、産業鏈聯盟還有很多。三省一市聯合推進産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在區域協作的“橫向軸”上,區域間彼此協作互補,一批産業合作園區揭牌成立;在産業鏈條的“縱向軸”上,以龍頭企業為“鏈主”,帶動大中小企業融合創新……

  如今,越來越多“長三角合夥人”在産業協作中實現共贏。

  交通一體化,更是一件“共贏”的經濟要事、民生大事。

  這一點,經常在蘇州、上海之間“雙城”往返的市民感同身受。

  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即將開通初期運營。上海人以後可以乘著地鐵去蘇州吃陽澄湖大閘蟹,到昆山吃一碗奧灶面,蘇州人則可以“一部頭”地鐵到上海軌交11號線的另一頭終點站迪士尼。

  公交、地鐵、城鐵、高鐵……這些密集的交通線宛如棋盤,拉近了彼此的時空距離。打“高的”上下班的長三角人屢見不鮮。

  時空距離近了,往來多了,聯繫更密切了。在一體化進程中,越來越多長三角人享受到了民生紅利。

  去年9月,在位於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的來安縣第二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副主任劉政在給病人交代注意事項。

  南京的專家跑到安徽的小鎮上去坐診?沒錯,這就是醫療合作帶來的紅利。

  來安縣二院也有另一個名字: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分院。週一到週六,多家南京醫院的專家在這裡坐診,並手把手指導當地醫生提高診療水準。

  這意味著,當地老百姓不用跨省看病,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的醫療資源。

  何止是看病,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辦事一個章、民生一卡通……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讓跨省辦事輕鬆搞定。

  如今,140個政務服務事項在長三角41個城市跨省市通辦;醫保“一卡通”全域暢通,異地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覆蓋1.5萬家醫療機構。

  頭頂一片天、共飲一江水。跨省域環境共治,生態紅利才能共用。

  前不久,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的國土空間詳細規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批出臺,為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治理提供了規劃依據。

  目前,示範區累計推出112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制度創新經驗正向長三角和全國其他重點區域複製推廣。

  太湖流域,滬蘇浙聯合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協同推進跨界水體管理保護,連續15年實現“兩個確保”。

  新安江流域,皖浙兩省實施多年的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完成三輪試點,新安江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

  環境共保之下,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夢中江南”照進現實,“只此青綠”讓長三角人收穫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破浪、破圈

  我們同行共進

  過去一年,我們經歷了很多。

  面對疫情影響和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因素衝擊,務實而聰明的長三角人始終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積極適應環境、破解難題、堅毅前行。

  經過疫情的寒冬,2023年元旦,黃山雲上民宿很熱鬧。9個房間被20多位客人住滿了。

  住客裏有兩對年輕夫妻,元旦前剛結婚,過來度蜜月。民宿老闆程新鳳知道後,特意在房間裏貼上喜字,把床品換成紅色,還買了2萬響的鞭炮,增添喜慶氣氛。

  就在當天,黃山風景主播查理住在山上,直播了2023年的第一場日出,幾千人線上,共同辭舊迎新,送出美好的祝福。

  “旅遊人都在期待春暖花開。”查理説。

  春漸暖,花會開。

  今年3月8日,在義烏國際博覽中心,為慶祝印度節日“灑紅節”,上百名印度客商與義烏當地外貿行業從業人員圍成一圈載歌載舞,整個廣場旋即化作一片色彩的海洋。

  重回中國的印度客商阿提克抑制不住看見中國老友的激動,他表示,除了自己的家鄉,義烏是他的生意版圖中最重要的根據地,必須在這裡紮根。

  義烏市場上“洋面孔”的回歸,是外貿回暖的重要信號。

  疫去春來,三省一市今年持續吹響全力拼經濟、搶抓“開門紅”的號角,“包機出海”“跨域搶人”,頻現“高光時刻”。

  以外貿為例,長三角的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離子蓄電池等産品出口強勁發力,其中三省一市的鋰離子蓄電池産品出口增速均超過80%。

  消費的“開門紅”尤為令人振奮。在長三角,消費及旅遊市場積極回暖,那熱度如同網紅歌曲《愛如火》一樣,“溫暖了心窩”。

  春節7天長假,長三角鐵路累計發送旅客869.9萬人次,同比增長67.7%;

  今年“五一”假期,從西湖到太湖,再到外灘和黃山,長三角各地更是上演“人從眾”模式。

  旺盛的人氣與煙火氣,已然“升騰”為一串串向上的經濟數據,許多大型景區已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準。

  回暖的首季經濟“成績單”説明瞭一切。今年一季度,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經濟總量相比去年增加近3700億元,佔全國GDP比重小幅提升,約為24.49%。

  敢“破浪”、善“破圈”,同行共進的長三角展現出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

  未來、彼岸

  我們同向奔赴

  2022年10月,北京,人民大會堂。

  黨的二十大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征程上,長三角共擔新使命、同赴新目標。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建龍認為,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要為全國現代化建設提供樣本和動力。

  為什麼是長三角?

  2022年,長三角地區生産總值已達29萬億元,以佔全國1/26的面積,1/6的人口,連續五年創造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誕生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8個地級以上城市入圍全國“萬億俱樂部”,佔全國1/3。全國“經濟壓艙石、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愈加突顯。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共同富裕示範區就落地長三角的浙江省。長三角的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近5萬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0%,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有條件、有基礎。

  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量級選手”,長三角更要有“勇闖天涯”“問鼎天下”的格局和氣魄。

  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更好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勇立潮頭、勇擔重任、勇挑大梁,已成為長三角的時代使命。

  立足一體化、高品質,“四手聯彈”協調發展之曲,始終是長三角未來的主旋律。在繼續完善規劃政策體系“四梁八柱”的同時,三省一市將持續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繼續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

  同心、同力、同向、同行。

  上海洋山港輪船的汽笛聲,昆山工廠裏機器的轟鳴聲,義烏市場裏貨車的喇叭聲,黃山風景區裏遊客熙熙攘攘的歡笑聲……

  在長三角的不同角落裏,市聲如潮、喧嘩交織,匯聚同頻共振的前行節拍與奮進鼓點。

  這是屬於一體化發展的節奏。

  伴隨這段節奏,“長三角號”巨輪已然揚帆起航,正奔赴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彼岸!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安徽日報 王弘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