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20年堅持一件事 浙江“千萬工程”實施20週年
發佈時間:2023-06-05 08:51:54    

   過去20年,浙江的萬村千鄉,堅持做了一件事。

  2003年6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花5年時間,從全省近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範村。

  20年間,“1萬個”已經推廣到所有行政村。浙江鄉村,已經變得不一樣。

  它們讓城裏人很嚮往。通達的道路、優美的環境、健康的食物、蓬勃的新業態……鄉村的吸引力與日俱增。一到節假日,城裏人都愛往農村跑,因為那裏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它們成為全國的樣板。“中國網店第一村”“中國生態第一村”“中國第一農民畫村”……浙江鄉村一刻不停地朝著鄉村振興努力,把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變成真實的場景。

  它們走上了國際的舞臺。不管是擺脫貧困還是農民增收,不管是生態保護還是傳統文化保護,一個個曾經默默無聞的浙江小村,接連不斷向世界發出美麗中國的聲音,為各國鄉村帶去“中國經驗”。

  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再到美麗生活。“千萬工程”實施20年來,浙江鄉村收穫了千千萬萬個改變和蛻變;也必將繼續用千千萬萬個日夜,在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不懈探索。

  6月4日,湖州市德清縣下渚湖街道山地皇,粉色波斯菊競相綻放,吸引眾多市民打卡遊玩。近年來,下渚湖街道充分挖掘和發揮當地自然景觀資源和區域優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拍友 王正 攝

  找到“嚮往的生活”

  安吉余村,從參觀者每天絡繹不絕來看,無疑是鄉村的“頂流”。

  曾靠礦山日進賬萬元,以前的余村“靠山吃山”,如今卻是“養山富山”。村裏建起咖啡館、文創店,幾個月前,還很時髦地面向全球發出“英雄帖”,請各路高手能人帶著項目到當地創業。

  鄉村的未來是什麼模樣?這個問題並無定論。但鄉村該有怎樣的未來,浙江鄉村20年之變,呈現出中國鄉村不斷前行的姿態。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鄉村率先把目光轉向了工業。一時間,“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迅猛發展,經濟水準躍居全國前列。但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鄉村的水臟了,山禿了,垃圾成堆,農村環境問題嚴峻,群眾健康受到威脅。有人説:“示範村縣縣有,垃圾村到處有。”

  更嚴重的是,一些地方工作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鄉村基礎設施落後,公共服務缺失,沒有文化設施,青壯年紛紛出走……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後,深入各地農村,一路調研,一路同大家交流:如何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如何統籌城鄉發展?他語重心長地説:“浙江農民富,創業的人多,房子造得好,但浙江農村的污水、蠅蟲、垃圾也多。浙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依然存在。”

  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千萬工程”以整治環境“臟亂差”為先手棋,全域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2005年,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浙江把生態建設與“千萬工程”緊密結合起來,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千萬工程”的重要目標。

  有人形象地比喻,在浙江發展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千萬工程”是讓列車換道變軌的那個扳手。“扳”下去,其實是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變革重塑。

  “千萬工程”一路走來,浙江村居面貌發生了質變,村民習慣發生了巨變,經濟發展模式也發生了轉變,“美麗轉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金華浦江向水晶産業污染“開刀”,黑臭河、“牛奶河”再無蹤影;台州仙居“化工一條江”變成“最美母親河”,生態綠道串聯起山水田園。

  2018年9月27日,“千萬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頒獎詞這樣評價:“這一極度成功的生態恢復項目表明,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産生變革性力量。”

  這股力量,早已贏得萬人心。“千萬工程”切中了老百姓最有體感也最關心在乎的“關鍵小事”,一經推出就受到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被譽為“繼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黨和政府為農民辦的最受歡迎、最為受益的一件實事”。

  這項民心工程,撬動了各領域的創新,江南水鄉重現昔日美景。目前,浙江規劃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100%,農村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增長”“零填埋”,農村衛生廁所全面覆蓋,平均每個行政村有3座農村公廁,在2019年成為全國首個通過國家生態省驗收的省份。

  補齊平均數背後的短板

  以生態起步,但不止于生態,“千萬工程”開啟了一場偉大而深刻的城鄉統籌實踐。

  往返嘉興火車站與南湖區鳳橋鎮,一趟101路公交車穿梭城鄉之間。這是嘉興市首批城鄉公交線路之一,2004年3月下旬,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嘉興專題調研統籌城鄉發展工作時,曾坐上這班車,親身感受嘉興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帶來的變化。

  圍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浙江通過“千萬工程”的系統推進,成為全國最早發佈和實施城鄉一體化綱要的省份。從打破城鄉遷徙的戶籍障礙,到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再到賦予鄉村要素以市場價值……人、財、物在城鄉之間自由涌流,改變的是傳統城鄉工農關係。

  當年的101路,現在依然穿行在嘉興城鄉。不過現在,浙江的城市鄉村已有新的風景——城鄉基礎設施加快同規同網,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市域城鄉同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全國領先……截至目前,浙江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38年居全國省區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倍差20年來從2.43縮小到1.90,是全國倍差最小的省區。

  沿著“千萬工程”的路子走到現在,浙江仍在著力補齊平均數背後的短板。緊扣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目標要求,浙江去年以建設未來鄉村、打造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為重點,先後開展了兩批378個未來鄉村建設。

  農村公共服務的提質擴容是探索重點之一。

  龍遊縣溪口村的老人,刷臉就可以在村裏的老年食堂免費就餐,他們的健康與安全通過數字化連接,時時被家庭醫生關注著;

  蕭山區梅林村周邊的孩子,有了村級的青少年宮,在村裏就可以上區少年宮裏最受歡迎的樂高、繪畫、朗誦、主持人課程。

  目前,全省首批城鄉社區“一老一小”服務場景已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老年食堂、村衛生室等標配設施覆蓋,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不斷優化,浙江還將提升重特大疾病保障等農村社會保障水準,推動山區海島縣鄉村高品質發展。

  浙江省農辦原副主任顧益康親歷“千萬工程”啟動及實施,他認為:“‘千萬工程’的內核是新發展理念的踐行,這也意味著其具有可複製可推廣的意義,為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經驗和示範。”

  開闢鄉村大時代

  辦好農村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多年來,親歷“千萬工程”的幹部群眾有一個共識:“千萬工程”能持續推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搞千村一面,不吊高群眾胃口,不提超越發展階段的目標,不照搬城市建設模式。

  按照總書記擘畫的藍圖,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久久為功,按省內最高規格,連續19年召開“千萬工程”現場推進會,每5年出臺1個行動計劃及相關政策意見,推動“千萬工程”持續深化、層層遞進——

  2003-2010年,“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示範引領,主要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推動廣大鄉村更加整潔有序。

  2011-2020年,“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主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推動廣大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在不同的階段,“千萬工程”的恒久使命就是“破題”,為鄉村發展尋找最適合它的答案。站在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前沿,浙江將“千萬工程”置於更高水準、更大場景,把城市建設與鄉村建設、城市化與農民市民化更緊密結合起來。

  2021年起,“千萬工程”步入“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新階段,重點是提升鄉村産業匹配度、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城鄉發展融合度;2023年起,浙江提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把提高縣城承載能力與深化“千萬工程”結合起來。

  實施“千萬工程”,越往後“骨頭”越難啃。

  規劃先行,騰出鄉村發展新空間。浙江持續深化“多規合一”改革,行政村總數由2003年的4萬個縮減至2021年的1.97萬個。今年又提出鼓勵編制跨村域的“多規合一”規劃,鼓勵農民在自願的基礎上開展土地綜合整治,盤活要素資源。

  強村富民,村莊建設有了新抓手。浙江樹立經營村莊理念,把發展美麗經濟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機結合,深化強村富民鄉村整合改革,打出“組合拳”,力爭今年全省年收入30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的行政村佔比超90%。

  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在重新定義鄉村的價值。

  松陽,長三角區域傳統村落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他們不急著把農村變得像城市,而是實施傳統村落保護項目與“拯救老屋”行動,大批老屋被修復改造成精品民宿、藝術家工作室、鄉村博物館。

  義烏,當地人有著活絡的經商頭腦,農創客、鄉村職業經理人出現在鄉村,他們在村裏的老舊廠房和閒置農房裏創業,村民因此有了房租新分紅、就業新機會……

  在時代大命題裏,浙江農村用20年的努力,把“臟、亂、差”轉變為“強、富、美”,標注下“千萬工程”對浙江“三農”發展乃至中國“三農”發展的歷史貢獻。這裡星星點點的變化,折射的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萬千農民攜手共建美麗家園的偉大變革。

  “千萬工程”20年,我們依然充滿期待,我們依然接續奮鬥不停歇!

來源: 浙江線上    | 撰稿:祝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