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縉雲縣雙溪口鄉,顯現出鮮明的四季風貌。
陽春三月,周扎村的生態農博園裏百花千卉共芬芳;炎炎夏日,東裏村的百畝葡萄園藤蘿搖曳青蔥翠綠;金秋時節,姓潘村的薏仁米基地歲物豐成滿目橙黃;寒冬忽至,雙溪口村南鄉風情騎行綠道兩側楓林盡染斑斕如練……
就在兩年前,這“四時之景皆不同”的田園風貌仍是當地人無法想像的。因為産業活力不足、造血能力偏弱,陷入致富瓶頸的雙溪口鄉一度找不到突破的路徑。
如何破局?唯有改革。2021年,浙江省財政廳組織開展2022年度農村綜合改革整合建設項目競爭性申報立項工作,縉雲成功入圍。於是,創新驅動的“農綜改”成為撬動雙溪口鄉巨變的支點——以項目為引廣納社會資本,進而促成科技、金融、人才等資源要素回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壯大産業
如果你在夏天到達東裏村,很快就能聞到空氣中那股葡萄的獨特清香味。
東裏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種葡萄,逐漸發展出600多畝基地。但危機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悄然埋下——由於種植品種單一、農戶的管護能力原地踏步,葡萄的品質始終停留在“地攤水準”,這也意味著,“價格根本上不去”。
轉捩點出現在去年。縉雲以雙溪口鄉、溶江鄉為核心區,開始打造以3年為週期的浙江省農村綜合改革整合建設項目。
一個顯而易見的衝擊來自“外援”。當時,雙溪口鄉與浙江省農科院園藝所結為黨建聯盟,院地合作迅速見成果,雙溪口鄉博士創新站順利落成,水果專家們應邀而至,為提升葡萄種植技術、加快品種選育更新提供了技術支撐。
“博士進村”的消息很快就在東裏村傳開了。村文化禮堂裏,經常會出現葡萄專家程建徽等“技術外援”的身影,他們不定期為種植戶授課解惑,或者乾脆直接走進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大家修枝整形。
“過去真是靠天吃飯,哪兒有空地就栽棵苗,至於能不能長好,全憑運氣。”村民張志遠承包了15畝土地種葡萄,雖然積累了多年經驗,但他坦言自己並不懂科學種植技術,“大家都覺得,反正也能掙些錢,就用土辦法支撐著往前走,從沒想過改變。”
但高産難以簡單取勝。粗放式的種植與管理導致的結果,是果實大小不均且糖度低。程建徽告訴記者,要種出“賣得起高價的好葡萄”必須實行精細化管理,整枝、疏花、疏果等環節一個也不能少,“比如每年4月中旬是葡萄坐果期,疏果是否到位直接影響果穗的形狀、果實的糖度,但大部分村民覺得疏果會影響産量,於是省略了這個流程,導致品質一直無法提高。”
“一開始簡直無法理解。多留幾層果粒不是能長出更多葡萄嗎,為什麼要疏掉?”今年,將信將疑的張志遠第一次學著疏果——綠豆大小的密集果粒經過修剪只剩單層,果穗長度也修短至3-4釐米。入夏后,張志遠仔細對比了經過疏果的葡萄與其他植株,發現前者結出的果粒明顯更大更勻稱,口感也更香甜,“差異這麼明顯,真是心服口服。”
就這樣,在“傳統經驗”與“科學管理”的碰撞下,東裏村的葡萄産業開始向品質化邁進。
記者了解到,東裏村的農綜改項目計劃總投資800萬元,整合社會資本,將對100畝葡萄大棚進行智慧化改造提升,在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改良土壤結構,提升種植管理能力的同時篩選出更多適宜當地種植的葡萄品種。“目前已經引進了省農科院的18個品種葡萄開展篩選試驗,明年就能挂果,2025年可以全面投産。”程建徽説。
激活要素
“荒地也‘生金’了!”在位於周扎村的生態農博園裏,新栽種的苗木已經鬱鬱蔥蔥,望著這生機盎然的景象,村黨支部書記王輝感慨萬千。
由於歷史原因,周扎村土地之間的界至犬牙交錯,導致地塊零星分散,不少土地還存在偏遠、貧瘠、坡陡等問題,大型機械難以進場,種植成本高而效率又低,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年逾七旬的村民胡周村就深受其苦:“我家3畝地分散在30個不同的區域,全家只有我一個人種地,實在忙不過來,只能在小地塊種點蔬菜、瓜果,大地塊直接撂荒了。”
2022年,省級農綜改項目同樣為周扎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雙溪口鄉探索推進承包土地流轉和以土地作價入股的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將村內閒置土地打包流轉給社會資本開發農業項目,以發揮沉睡資源的真正價值。
在流轉土地的過程中,周扎村開創新模式,以“50%村集體收入+40%全村村民分紅+10%土地入股分紅”的分配比例流轉了600余畝土地,村民除了收取租金外,每年還能獲得500元—1200元不等的分紅,村集體則因此年增收約50萬元。
多贏的選擇很快就打開了發展的新局面。如今,生態農博園項目成為周扎人眼中的“及時雨”,這場“雨”不僅喚醒了閒置的資源,更激活了村集體的“造血功能”——隨著縉雲吉瑞生態園林有限公司與周扎村簽訂合作協議,這個規劃用地400畝、已投資3000余萬元的生態農博園將開發以農旅融合、綠植觀賞為主題的旅遊産品,成為村莊轉型發展的標誌性項目。
“生態農博園投入運營後,將優先持續性雇用當地的低收入農戶。”雙溪口鄉黨委副書記呂麗君説,村黨支部將按照“基地+村集體+農戶”經營模式引導有發展意願和條件的低收入農戶發展産業,“我們會組織各種勞動技能培訓,免費為低收入農戶發放經濟苗木,幫助大家發展庭院經濟,通過基地‘兜底’實現創收增收。”
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在雙溪口鄉姓潘村,米仁生産加工綜合基地已於今年7月建成並投入使用,這座從閒置土地上拔地而起的生産加工基地,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
而危舊房較多的東裏村則通過整合大搬快聚、土地復墾等多個項目政策,成功拆除了132戶危舊房,流轉了600多畝土地建起了村集體農場,在給農戶帶來租金收入的同時,還創新實施了“葡萄棚套種試驗”,利用葡萄棚6個月的“閒置時光”套種芥菜、西瓜等作物,每年為村集體增收逾20萬元。
盤活鄉村
鄉村振興,既需要優質項目落地,也要求自身善於經營。如今,雙溪口鄉不再單純依靠外部力量發展鄉村,而更注重通過挖掘獨有資源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可持續性。
比如在增強農文旅體驗度方面,雙溪口鄉借助省級農綜改之力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打造“形、聲、聞、味、觸”五感體驗的五大場景,現已完成投資500余萬元。去年以來,雙溪口鄉在東裏村連續舉辦了兩屆“東裏個東東,葡裏個葡萄”鄉村音樂節,推出體驗葡萄採摘、研學線路品鑒、音樂欣賞等活動,以節會友、以會促銷,旨在打造多層級全域文化旅遊目的地。
周扎村也早早琢磨起了“運營鄉村旅遊”的大文章。在村委會門口,王輝指著位於村子東南方向300米處的一片山林,向記者描繪了他的業態構思:“這塊地有78畝,我們打算建一個運動休閒研學基地,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棲嬉苑’,寓意村民世代居住的村莊裏,一塊不起眼的土地將被重新規劃利用,成為近悅遠來的休閒、娛樂場所。”
王輝告訴記者,周扎村的棲嬉苑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包括卡丁車賽車跑道、叢林探險、無動力設施,同時配套臨時廁所、燈光、綠化、景區圍欄等,預計在明年春節前投入運營。二期項目則將打造遊客接待中心、軍品陳列館、彩虹滑道、真人CS對抗賽場地、高空溜索和攀岩場、研學基地等。
與此同時,姓潘村也迎來了“高光時刻”。雙溪口鄉的耕讀崇文家風深入人心,山門裏走出了33名博士、60多名碩士,平均每360人就有一名“博士”,而其中“博士含量”最高的便是姓潘村——先後出了18個博士,是名揚全國的8個博士村之一。
基於獨特的文化底蘊,雙溪口鄉依託省級農綜改項目打造雙溪口鄉博士助力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基地,打響“博士村、人才鄉”品牌,並將該品牌作為南鄉博士聯盟的中心,輻射南鄉區塊、縣域範圍,同時為縉雲提供專業的相關領域技術支援,服務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從種葡萄、賣葡萄到流轉土地引項目、發展旅遊業,當各類本土資源被系統規劃、發掘後,資源變成了資本,展現出毋庸置疑的價值。“我們只是完成了破題。”雙溪口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藍舒琴説,“一場涉及鄉村思維、産業、模式的變革,才剛剛開始。”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共用聯盟(麗水) 付名煜 汪峰立 通訊員 吳柳燁 項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