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雲和湖水一路奔涌,蜿蜒流經緊水灘鎮石浦村,勾勒出一條瀲艷的“S”形錦帶。
由於湖底水溫常年保持在17攝氏度左右,冬日的湖面總是悠蕩著縹緲的晨霧,繚繞青山古村,形成了“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的獨特風景,引得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紛至遝來。
在雲和,越來越多像石浦村這樣散佈在綠水青山間的小村莊,成為攝影愛好者的靈感之源和創作“打卡地”。林立鄉野的長鏡短焦,將詩意盎然的山水定格為一幀又一幀共同富裕願景圖。
隨著攝影文化市場日益繁榮,“鏡頭經濟”勢不可擋,美麗風景成為攝影産業取之不盡的“優質資源”,讓昔日名不見經傳的鄉村不斷因此“破圈”。
聚焦水鄉之韻
微風乍起,細浪跳躍,朝霞灑落雲和湖面,攪起滿目碎金。
與石浦村相似,位於雲和湖核心區三江口湖畔的浮雲街道溪口村是拍攝甌江帆影的天然取景點,每年都吸引眾多國內外知名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前來創作。溪口村通過攝影家的鏡頭走紅網路、走向世界,延伸出的觀光、休閒等旅遊産業如今已發展得風生水起。
入冬以來,溪口村一天比一天熱鬧,沿湖的大草坪上,隨處可見架著長槍短炮的“攝手”。“這裡雲山霧罩,有種難得一見的朦朧美,一艘艘甌江帆船在藍天下與遠處山林交相輝映,隨手一拍就是‘大片’。”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用鏡頭熱情記錄著雲和湖的萬種風情。
近年來,溪口村緊抓三江口發展機遇,以山水資源為基底,全面提升基礎設施,不斷豐富鄉村旅遊業態,在增顏提質的同時,也帶動了美麗鄉村綻放美麗經濟,加速推進鄉村振興。
緊臨雲和湖的“甌鄉人家”,是溪口村民楊愛蓮開辦的民宿,她告訴記者,前些年外出創業小有所成後,自己總想著回鄉發展,但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收入來源,這個想法不斷被提起又不斷被擱置。“4年前,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村裏發展起攝影産業,許多攝影愛好者來村子拍照、遊玩,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就重回家鄉投資開辦了這家民宿。”如今,她最喜歡站在民宿三樓陽臺,用手機拍攝波光粼粼的湖水、鬱鬱蔥蔥的群山,“把美麗的風景通過網路介紹給更多人。”
隨著浮雲溪健身綠道的貫通,溪口村進一步把沿湖風光帶的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資本。當地對湖畔百畝花海基地進行改造提升,開發新建鄉村遊樂遊項目,一期投資80余萬元建起“童玩天堂”,設置了水上游樂城堡、兒童爬行城堡、遊樂觀光車等遊樂內容,並對場地周邊閒置空地進行提升建設,種植應季花草、綠化等,不斷提升項目區塊整體環境面貌。
溪口村來了攝影家,溪口村民也愛上了拍攝。“起初見外來的攝影師在村裏到處拍照,簡直難以理解,不明白村裏的山水草木有什麼值得拍的。”直到親眼看見作品,村民們才意識到,原來早已習以為常的環境中,有那麼多被忽略的美好風景,那麼多值得分享的生活情趣。過去從不拍照的人們,也嘗試拿起手機,記錄並分享綠水青山的四季變化、靜水深流的幸福生活。
“每年一到油菜花開、高粱變紅的季節,前來拍照打卡的人數不勝數,我們村的名氣隨著攝影作品傳開了,現在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攝影創作村’。”溪口村黨支部書記項宗華説,通過發揮攝影藝術之力,越來越多村民在綠水青山中實現了致富夢想。
定格山村之美
一張照片成就一片風景。當山景定格入鏡,麗水鄉村振興之路便平添了詩情畫意的妙筆。
海拔1593米的白鶴尖是雲和最高峰。獨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氣候條件,使白鶴尖四季皆景,而雲海、星空與冬季的霧凇格外動人,成為攝影愛好者鏡頭中的寵兒。
最近,一張張拍攝于淩晨6點的白鶴尖日出雲海照刷屏朋友圈,“連夜登山賞日出雲海”成為雲和今年的“攝影流行趨勢”。
“來我們這遊玩的‘回頭客’中,有不少專業攝影師,他們懷著對白鶴尖美景的期待,每年來拍攝新作品。與黃山日出不同,白鶴尖日出是在無邊無際的瀑布雲海中亮相的,非常獨特。”位於黃家畬村的開元曼居酒店負責人周鈺銘告訴記者。黃家畬村地處白鶴尖和白鶴仙頂雙峰夾峙地帶,平均海拔近千米,素有“雲和西藏”之稱,村子借著白鶴尖、雲和梯田帶來的人氣,與至今保存著龐大的古建築群、銀礦遺址和古橋文物,不少村民將自家的老宅改建成民宿,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冬日霧凇雪景下的白鶴尖尤為出名,似藏在江南的“冬日童話”。霧凇滿山頂的白鶴尖天地一色,漫山遍野的雪白讓曾經滿目蔥蘢的萬里林海多了一分“北國韻味”。
在前往白鶴尖的路上,一條蜿蜒而上的山路成為攝影創作的起點。當地精心移植野生杜鵑,將日出雲海核心區塊內1300畝杜鵑花連片成景,美不勝收。
以“拍”為媒、以花為景,白鶴尖杜鵑花海特色景區在攝影界成功“出圈”。成為“網紅打卡地”的背後,是雲和在白鶴尖景區投資500余萬元撫育、種植、管護120多個品種、1.5萬株杜鵑花,打造出集旅遊觀賞、科普教育、種質資源保存于一體的特色景區。
“攝像愛好者能從另一個角度發現綠水青山的美。通過不斷推出攝影攝像作品,越來越多人認識、來到景區,白鶴尖也因此從一個攝影勝地逐漸轉變為熱門旅遊目的地。”據崇頭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白鶴尖因山高林密、未通公路而不為外界所知,“攝影愛好者的作品讓白鶴尖漸漸出了名,我們建起了通山公路,遊客越來越多,旅遊産業發展得有聲有色。”
前不久,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公佈了首批“浙江省攝影之鄉”榜單,全省只有13個鎮(鄉、街道)入選,崇頭鎮榜上有名。
激活紅色資源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成就了豐富的攝影創作資源,而堅定不移創新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也為麗水發展攝影藝術、延伸攝影産業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在此背景下,雲和鄉村持續迭代升級,近年來聲名鵲起的赤石鄉赤石村,便是以紅色資源為內核打造“天然影棚”的成功先行者。
出雲和縣城,沿省道一路向東行駛,十多分鐘後便能抵達赤石鄉。這裡曾是八百里甌江上的重要船幫古鎮,也是浙江省革命老區鄉鎮,全鄉6個行政村中,有5個是革命老根據地村。
1935年至1937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先後在赤石、庫北等鄉村開展革命活動。挺進師在雲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鬥就發生在赤石——1937年1月3日,中共工農紅軍閩浙邊臨時軍區政治部主任劉達雲率紅軍200多人,從松陽縣洋坑埠頭出發,夜宿店子村,次日奇襲赤石步雲嶺橋頭堡,殲滅駐守赤石的國民黨保安隊。
如聳立的豐碑,老區精神厚重而豐富,生動且鮮活,是當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在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進程中,赤石請來設計師、畫家,以全鄉為載體,把紅色藝術作品點綴于鄉間田野,通過打造浪漫風景線等方式,在赤石村設計紅色攝影點位,以文化帶動鄉村振興。
“以藝術為媒,與當地的人、紅色資源、綠色環境進行對話,實現文化與鄉村的多維連結,逐步推動産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赤石鄉黨委副書記劉鑫説。
在赤石村,記者看到一處經改造的舊屋墻面上繪著一幅愛心圖,愛心中間印著一枚黨徽。在黨徽周圍,分佈著1921、1945、1949等關鍵年份,共同構成了一條時間軸。“墻體本身就是記憶的載體,生活痕跡附著其間,這個作品名為《紅色印記》。”劉鑫説。
像這樣的作品,在赤石有很多。從形式到內容,都能看出藝術家的巧思和對紅色熱土的感知力——以地下交通員送信為靈感製作的紅色書信墻“我們給黨一封信”,由村民曾使用的“二八大杠”自行車、糧鬥等組成的“婚姻記憶的容器”……村莊給予藝術家豐富的靈感,藝術也增添了紅色村莊的活力,赤石“浪漫婚紗”風景線以全省第二的高分,成功晉級省級精品示範道路。
“在赤石開展攝影創作的過程,也是一場對紅色鄉村的探索之旅。”雲和的一家攝影館負責人在了解赤石豐富的紅色資源後,立即與鄉政府合作,推出攝影項目與當地民宿、餐飲打包成“套餐”,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前來拍攝。
2021年,全國各地到赤石打卡美食和攝影的遊客為全鄉帶來了超過1000萬元的收入。如今,行走在村莊裏,仿佛置身於自然與藝術相交融的開放式攝影棚,綠水青山中無盡的紅色素材,正通過攝影鏡頭,不斷轉化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來源: 麗水日報 | 撰稿:張李楊 吳梓嫣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