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嘉興 > 衛生健康 新聞詳情
我的學科有故事|在一呼一吸間,做好生命的“守望者”
發佈時間 | 2022-11-21 17:15:47    

1.jpg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間。”用這句話來形容呼吸內科是再合適不過了。作為嘉興市醫學重點支撐學科,嘉興市第一醫院呼吸病學的學科帶頭人、呼吸內科呂曉東主任醫師參與並見證著這個學科的“成長”,一起聽他講述“呼吸”的世界。

  均衡發展,追求平均的高分

  在醫學的賽道上,呼吸內科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均衡發展,平均分高”,呂曉東迅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從普通醫生到一名科室管理者,他每天依舊例行查房,查看住院病人和門診患者,值班、教學、科研……一晃已然37年。

  “醫”路漫漫,探索不止。“這次重點學科終期考核,我們的科研立項有24項,發表論文68篇,其中SCI論文就有39篇。”呂曉東自豪地説道。

  目前,呼吸內科在肺癌的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氣管鏡下介入治療、呼吸感染與結核診治等領域均有著不錯的表現,這也得益於醫療技術的進步。“像3D列印平面模板聯合CT引導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就是我們派人去進修學過來的先進技術,與傳統的徒手穿刺操作相比,大幅度提高了粒子植入治療腫瘤的精準性。”呂曉東舉例道。

呼吸內科介入治療.jpg

  從過去重視呼吸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到如今聚焦疑難危重症,在呂曉東看來,每週至少一次的疑難病例討論會這個實戰“大熔爐”必不可少,“這是最能解決臨床碰到的實際問題,每個醫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診斷方面有什麼問題,需要進一步做什麼檢查,下一步的診治方案等,形成統一的治療意見,當然最終還是要靠療效來證明討論的結果正確與否。”討論會成了醫師們的“磨刀石”,通過對疑難病例的不斷打磨,形成對抗疾病的鋒利刀刃。

  “近期討論中,印象比較深的是肝肺綜合症這個病例。”呂曉東介紹道,患者輾轉了多家醫院,胸悶氣急,重度缺氧,生活不能自理,只告知其有肝炎病史,通過動脈血氣分析、肺動脈CTA、心臟超聲等檢查,初步排除了胸膜疾病、肺栓塞、先天性心臟病等情況。就在一籌莫展之際,疑難病例討論會上,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形成了最新治療意見,選擇了右心聲學造影、右心導管及肺動脈造影檢查,經過“抽絲剝繭”般的診療措施,最終診斷結果與小組討論結果一致,也為患者的後續治療指明瞭方向。

  學無止境,“醫”路暖心向前

  醫學是一門永遠“在路上”的學科,只有吐故納新,不斷學習才能跟上發展的腳步,呼吸內科亦是如此。

  “我們這裡醫生到了一定年資,一般在4-5年,根據醫生自身感興趣的方向,科室科研的需要或者某項新技術開展安排相應的醫院去進修;另一種就是讀研、讀博,現在我們醫院也很鼓勵醫生去讀在職的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關於醫生的學習“通道”,呂曉東詳細解讀著醫院對人才培養的力度。

呼吸內科 呂曉東主任查房.JPG

  曹林峰醫生就是其中之一,被派到上級醫院專門進修硬質氣管鏡。主要針對氣道狹窄的患者,在保證氣道通暢的同時能夠進行各項複雜氣道內治療,尤其在氣道內大出血時能提供良好的生命通道,保障患者安全,尤其適合較困難中央氣道狹窄的治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除了每週有疑難病例討論會,每個月還有科室例會、業務學習會,科研例會以及接軌滬杭的項目等,“倒逼”著醫生們不斷提升對呼吸內科臨床疾病的診治和科研能力。

  “目前,我是兩個病區輪轉著學習,每天都很忙碌,工作中大家都很嚴謹,讓我受益良多;生活中卻又不失溫暖,這樣的感覺很好。”剛入職3年的費春媛醫師,對於嘉興市第一醫院給予的人文關懷感受至深。

  當年,剛被錄取還沒正式入職的費春媛因病住院,醫院科室領導就及時慰問、了解其病情,並積極協助家人跟主治醫生溝通後續治療問題。“記得有次生日的時候,連我爸媽都忘記了,醫院卻已經安排好了蛋糕和咖啡。”

  多年來,嘉興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通過組建醫聯體、舉辦繼教班等形式同時帶動區域呼吸病學的發展,提升區域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控能力。對於未來的學科發展,呂曉東表示,學科亞專業還要劃分得更細一些,研究得更深一些,加強專病中心建設,醫教研管,齊頭並進,做好生命的“守望者”。

呼吸內科大合照.JPG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嚴曹瓊 諸勝濤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