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販時不時地吆喝,時不時地夾雜著杭州話的討價還價聲;挎著菜籃、推著小推車的居民進進出出……這是農貿市場每一天都在上演的場景。如今,當你走進杭州的農貿市場時,卻發現了一些新的面孔——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們。
小紅書中,關於“杭州農貿市場”的筆記有“1萬+”,評論區裏熱烈討論著哪家的酥魚更香、哪家賣蜜藕的老闆友善和藹。高德地圖裏,在杭州大馬弄、鳳起、採荷等農貿市場的定位下,許多遊客附上了圖文並茂的美食指南,擺盤精緻的餐食照片轉變成了透明塑膠袋裏的本地美味,越來越多的遊客開始走進當地居民的農貿市場,體驗最純正的杭州味。
熙攘的農貿市場中 本地人和外地遊客狹路相逢
週日上午十點,晴朗的好天氣也是暑熱難耐,位於上城區的大馬弄農貿市場裏有不少頂著大熱天出門的人們。其中有一類人格外的顯眼:他們大都結伴而行,或是一家老小或是朋友情侶,背著雙肩包、打扮比較精緻,有些手裏端著一杯冰鎮甜酒釀,在各類杭州小吃攤點前流連,他們是專程來農貿市場逛吃的遊客們。
一個年輕女攤主的攤位前擠了好些人,記者上前看後發現原來是賣自製的江南特色茉莉花手環,小手環5元一串,大手環15元一串,買的人不少。來杭州旅遊的張先生一家來到這個攤點前,小女兒懷裏摟著一大束杭州荷花,一隻手拿著新鮮出爐的杭州蔥包燴,伸出另一隻手來,讓攤主幫著繫上一串茉莉花手環。攤主説,這手環她每天做的不多,在市場裏一會兒工夫就賣光了,買的人基本都是遊客。
在大馬弄農貿市場中每走幾步路,都能感受到遊客在這裡留下的足跡。“上過電視,登過報紙”是張師傅白切羊肉最響亮的招牌,他將這句話列印下來張貼在玻璃窗上,許多遊客被吸引到攤點前購買。同樣,農貿市場裏的店家紛紛打出“杭州人的菜”“正宗白糖水晶糕”這一類招牌,這讓專程到農貿市場裏尋找杭州本地美味的旅客們一下子有了方向,紛紛向這些攤位聚攏。一家賣杭州傳統小吃蔥包燴的小店前,店主還張貼了關於蔥包燴的歷史小故事,遊客們一邊看故事,一邊等待蔥包燴出鍋。
遊客和本地居民的身影交織在一起,日常生活與旅遊氣息在狹窄的巷弄裏碰撞。作為外地人的記者也湊熱鬧買了一串茉莉花手環,剛轉身離開,身後的本地果農就笑著提醒“這個放兩天就容易壞了哦!”;一位操著東北口音的大姐指著路邊的素燒鵝、酒釀、酥魚對她的同伴説:“這些都是南方人的特色食物。”聽到外地口音,攤主們紛紛抬起頭看看有沒有生意到府;買了茉莉花手環的張先生一家去而復返,念叨著“再去買兩個杭州蔥包燴”……
“沉浸式”旅遊的背後:
體驗杭州地道的風土人情
農貿市場怎麼就成了遊客們的新去處呢?
其實,想一想農貿市場裏是做什麼的就有了答案。農貿市場裏最重要的一件事:吃!這也是遊客們在旅行中最重要的事之一。農貿市場在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周邊,幾乎是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趟行程。在農貿市場,可以買到最符合本地人口味的美食,價格大多經過居民們的“檢驗”,公道又合理。網紅連鎖店中千篇一律的菜式讓遊客們有些“審美疲勞”,而農貿市場中物美價廉的本地家常美食也許能為他們帶來驚喜。在農貿市場打包一些素燒鵝、酥魚、蜜藕,經歷一天高強度的景區打卡後,回到酒店把這些杭州本土美食當作宵夜下酒,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遊客們追求“沉浸式”的旅遊體驗,他們不想只是在熱門景區和商圈逛逛吃吃,像做任務一樣拍一些遊客照,再帶一些各地雷同的特産就離開,而是希望真正走進杭州,了解杭州。
帶有濃厚本地生活氣息的農貿市場,能夠使遊客們充分感受到不同於家鄉的風格。從附近的房屋建築,攤販們交談時的方言,到居民購物車裏大同小異的菜品,果農竹筐裏新鮮的蓮蓬,甚至農貿市場旁的廣場上大媽們跳舞晨練時的曲目,這些都是遊客們從農貿市場的點滴中拼湊出來的杭州印象。
其實不只在杭州,全國不少地方的農貿市場中游客的身影越來越多,比如火得比較早的“東北早市”,還有蘇州的葑門橫街,廈門的八市菜市場等等。去旅遊,就是去陌生的目的地體驗屬於那裏的風土人情,在緊湊的行程中,農貿市場正是那個可以在短暫的時間裏毫無保留展現出地方面貌和百姓生活的縮影之一。
來源: 杭州日報 | 撰稿:實習記者 呂文鵑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