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杭州臨平:打造一條非遺保護的“臨平之路”
發佈時間:2022-12-15 16:53:44    

  千頃湖水萬畝荷,藕香溢出紅白間。大運河宛如多彩的綢帶蜿蜒而來,曾經輝煌的河道、碼頭、閘壩,各類沿街商鋪、特色民居等歷史遺跡沉澱在運河邊,代代傳承的蠶桑生産習俗、廟會、傳統舞蹈、傳統技藝等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産鑲嵌其中,造就了臨平區運河沿線獨一無二的非遺項目帶。

  近年來,區文廣旅體局精準定位,發揮自身優勢最大化效應,以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為主要任務,積極探索地域特色鮮明的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實踐,探索非遺創造性轉化與文化共富,打造了一條非遺保護的“臨平之路”。

  挖掘保護 見證“非遺”絢麗多彩

  從“春雷發動,蟄蟲起”到“寒暑均平,話農桑”,從“雨生百谷,入蠶月”到“數九度夏,蠶豐時”……在第二屆臨平非遺季啟動儀式的舞臺上,圍繞蠶桑生産習俗和二十四節氣,採桑、織布、春耕等傳統技藝,猶如一幅節氣畫卷鋪陳展開,以此為始,娓娓道出臨平璀璨的非物質文化。

  以“絲”為原點,蠶絲織造技藝、虎頭鞋製作、杭緞織造技藝等非遺項目,也被“搬”到了啟動儀式的現場,而這僅僅是璀璨星河中的一隅。自設區以來,區文廣旅體局對各鎮街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和陣地等開展自查摸底,全面厘清我區文化遺産底數基礎。2021年底,下發《關於開展第一批臨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啟動第一批臨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完成省文旅廳非遺線指標數據評估考核和省級以上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評估工作,組織開展省級以上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自評資料提交、復核和補正,助力全區的非遺保護傳承。

  如今,我區共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10項,包括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名錄2項、省級名錄10項、市級名錄27項、區級名錄70項。認定公佈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8位,包括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位。認定的各級別非遺保護陣地、載體68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8個、市級12個。

  摸清非遺家底,是非遺保護的起點,完善的機制做法也為其提供了一片沃土。出臺《杭州市臨平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管理辦法》,明確認定、推薦、評審、保護和傳承、監督管理全流程管理機制,每年安排500余萬元專項經費用於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在這樣的努力下,星河愈加璀璨。近日,臨平區杭緞織造技藝上榜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崇賢蹄髈烹飪技藝、鐵藝畫、王元興特色菜點烹飪技藝、亭趾月餅製作技藝、旗袍製作技藝、杭州攤簧上榜第七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匠心傳承 “非遺”煥發生機

  “非遺”的普遍傳承體現在哪兒?臨平為我們作出了回答——

  無論是滾燈操成為學生的課間操、市民的廣場舞,抑或是杭攤、米塑進入校園,為發展注入新鮮活力,還是噴香四溢的糕餅、崇賢蹄髈、王元興餐點……走進臨平,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正在時光裏獲得新的生命力,愈發欣欣向榮,也就可以真切感受到非遺的傳播普及與堅守傳承。

  一塊布、若干皮影人物形象、匠人渾厚的腔調,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光影的完美契合,演繹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金斧頭》等經典故事。“皮影戲講述了許多精彩的故事,讓我對家鄉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非常喜歡。”在塘棲三小多媒體教室,學生孫逸清目不轉睛地欣賞著精彩的皮影戲,也因而對其産生了無盡的興趣。

  以此為例,“非遺進校園”在臨平不少學校開展著。“在‘非遺’的保護傳承中,知曉、了解只是其一,我們更希望通過創新傳承讓非遺項目從‘高閣’走向‘大眾’。”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説,“非遺”的發揚光大,離不開宣傳推廣、互動體驗、展示展演。為了讓非遺“活”起來,今年我區的“非遺”載體持續擴容,“臨平非遺季”“非遺迎亞運”“非遺陪你過大年”“非遺四在”“二十四節氣·這日書”等創新活動品牌,為共同富裕美好圖景增添了一抹靚麗底色。

  社會在發展,非遺也要融入現代生活。在城市文化新空間“非遺未來空間”裏,以“店×展×分享”為主題,遴選了滾燈、清水絲綿製作技藝、木船製作技藝、蠶桑習俗、元帥廟會等非遺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聯動,形成集展覽、文創衍生、個性定制、互動分享于一體的非遺空間。“比如會瘦的藕遇拿鐵、青梅氣泡美式,這些産品將三家村的藕粉、同福永的酒和咖啡有機融合,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由此關注臨平的非遺項目。”在這個濃縮著臨平文化底蘊的空間裏,來自臨平區青衿守藝聯盟的成員們,致力於將非遺項目與青年潮流相融合,實現商業運作和非遺創新開發共贏。

  “非遺未來空間”運作至今,每月都有傳承人在空間內開展分享和體驗活動,通過交流,激發傳承人保護意識、創新意識、思維和能力。已有文化遺産熱心人士、專業設計師15人,參與後期創新産品的開發和研究。目前,入駐該概念店展的非遺産品和衍生品達50余種,開展活動20余場次,共計實現引流15萬餘人次,銷售産品千余件,帶動周邊商鋪實現銷售額近30萬元。

  守正創新 “非遺”更顯時代價值

  獨木不成林,百花方為春。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如何將規模較小、分佈較散的非遺項目聚合起來、集中發力,從而形成規模性的經濟效應?百位手藝人組成“塘棲百匠工坊”,通過發揚傳承老底子糕點製作“土手藝”,共同打造一齣“守藝人的共富故事”,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去年年初,“百匠工坊”掌門人沈建標計劃並開始徵召百位手藝人,“挖”出塘棲人家的美味,讓老行當煥發出新活力。“春天,推出菜花餅;立夏,組織手藝人開展製作‘立夏狗’擂臺賽;中秋,開展鬥蟋蟀大賽,用土灶烤月餅……民俗活動一個接一個,月月都有。”沈建標説,一年時間裏,“百匠工坊”的老行當吸引了3000余人次前來參觀體驗。

  現已有30多位手藝人入夥“百匠工坊”。手藝人個個身懷絕技,充分發揮各自技藝,已生産麻酥糖、大麻餅、椒桃片等50多個單品的非遺茶食30萬餘包,以及“傳粽接蛋”“孝心包”等禮包5萬多份。“今年端午節期間,我們把手藝人加工的粽子和鹹鴨蛋搭配成禮包銷售,收入達150萬餘元,這些就是他們創造的財富。”沈建標告訴記者,在“百匠工坊”的助力下,不僅能實現鄉村振興、共同致富,更能將“老底子”的風俗和情懷傳承下去。

  此外,臨平區持續推進省級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基於非遺資源實際和大運河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髮展,2020年起,我區聯合拱墅區、余杭區申報浙江省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編制完成《大運河(臨平段)文化傳承保護生態區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設立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資金,于2022年11月進入創建成功公示名單。

  未來,臨平區將堅持不懈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探索新路徑,挖掘發展新動能,以多渠道多行業的發展動力實現非遺體驗多元化、非遺傳承年輕化、非遺創新生活化、非遺傳播數智化,為非遺發展帶來新方向和新思路。 

來源: 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潘錦 王雨佳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