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余杭:實現“生態美”促“共同富”
發佈時間:2022-12-14 15:45:40    

   走進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青山村,茂竹森森,綠水清澈;龍塢水庫附近風景秀美,生機盎然。眼前的這一切,得益於余杭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近年來,杭州市余杭區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及重要水源地、生態保護區為生態補償重點,結合區情區況,創新機制體制,因地制宜選擇補償模式,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探索挖掘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以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生態美”促“共同富”。

  青山變金山,水源補償助推富村惠農

  據了解,青山村擁有豐富的毛竹資源,20世紀80年代起,毛竹加工廠在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劑,造成了附近水庫氮磷超標和面源污染,影響了飲用水安全。

  為了治理水源,改善環境,2014年青山村建立“善水基金”信託,發展和吸引綠色産業、建立自然教育基地、引導多方參與水源地保護並分享收益,實現了生態環境改善、村民生態意識提高、鄉村綠色發展等多重目標。如今的青山村已經變成了政府和村民眼中的“金山銀山”。

  除了建立“善水基金”信託,余杭區還先後建立東苕溪流域飲用水源保護生態補償資金1000萬元/年,閒林水庫水源保護生態補償資金500萬元/年等飲用水水源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每年對水源保護情況進行考核,並根據考核結果撥付相應的生態補償基金。

  余杭區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區域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水資源保護和水質改善為主要目標,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用、合作共治”的水源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使因保護生態環境而經濟發展受到限制的區域得到經濟補償,增強其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社會公益事業的能力,促進保護地區與受益地區平衡發展,實現了保護與發展共贏。

  自然好鄰居,固廢補償推動共同富裕

  為打造特色“無廢城市”樣板,余杭區積極探索固廢領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固廢無害化處置環境基礎設施綠色發展保障,通過生態補償走進來和走出去,提高固廢類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用。

  作為國內首個破解“鄰避效應”的九峰生活垃圾處置項目落地,杭州市為中泰街道下達了1000畝土地空間指標,周邊區縣給予每噸75元的垃圾異地處置補貼,余杭區也相繼出臺了《余杭區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環境改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文件,並建立“居民隨時監督”模式。營運至今,中泰街道已收到補償資金2.8億元,先後實施包括交通、飲水、文體等148個民生實事工程,街道生態環境大幅改善,環保設施化“鄰避”為“鄰利”的生動案例得到生態環境部高度肯定並示範推廣。

  此外,對於污泥處置能力不足問題,余杭區積極與德清縣政府對接,簽署《環境互保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設施共用、環境共保的“污泥生態補償”模式,由德清中能接收余杭區一般污泥,余杭區政府支付生態補償資金,用於德清中能所在地雷甸鎮的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領域,共同促進雙邊發展。

  綠色惠五鎮,區域補償促進西部富美

  余杭的瓶窯鎮、徑山鎮、黃湖鎮、鸕鳥鎮、百丈鎮,統稱西部五鎮,是該區保育山地丘陵生態、涵養水源之地。如今,這裡青山延綿萬里,空氣清新宜人,美麗經濟初具規模,綠水青山就在家門口。徑山鎮徑山村黨總支書記俞榮華説:“前兩年村裏用生態保護補償的撥付資金進行封山育林,還組建了護林、巡河等多支生態環境保護隊伍,促進了村莊生態環境的提升。

  在去年實施的生物多樣性調查中,還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和稀有植物毬果假沙晶蘭等,大大提升了徑山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如今,徑山村不僅有了“天然氧吧”的美稱,更成了生態旅遊的首選休閒地,每年接待遊客至少數十萬人次,大量遊客慕名前來,只為一睹風采。

  據了解,此區域自2009年起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20年進一步修改完善,出臺《關於完善大徑山生態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採取“一般性轉移支付與專項性轉移支付”相結合方式,每年按工作績效進行生態補償,並將考核結果與鎮年度綜合考評、領導幹部實績考核和與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資金掛鉤。通過森林資源保護、水資源保護、宜居環境建設、生態産業發展、生態長效維護等手段,實現西部富美。自2009年以來,累計轉移支付8.85億元,補助生態項目資金15余億元,補助資金按10%的比例逐年遞增。

  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余杭實現了由“生態美”促“共同富”,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通道,構建了綠水青山孕育生態産業、生態産業帶動強村富民、強村富民反哺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體系,一幅家園青山綠水、百姓安居樂業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來源: 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周兆木 鐘兆盈 夏嫣 劉子璐 徐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