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霧霾天,人們就會想到PM2.5。這種直徑比頭髮絲還細的顆粒物,能夠進入肺部和血液,對人體産生危害。
近日,浙江省政府印發《浙江省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主線,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空氣品質繼續領跑長三角地區,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持續下降,全面消除重度以上污染天氣。
多年來,浙江下功夫防治大氣污染,各項指標顯示,省內空氣品質持續處於長三角領先地位。當前的治氣形勢有何變化?環境治理背後,經濟社會發展還需怎樣轉型?
治氣再進階
浙江治氣的步調緊跟全國行動部署,當前已進入第三輪治理階段。
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被業內稱作首個“大氣十條”。彼時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中首次加入PM2.5指標,年均濃度低於35微克/立方米為達標。2017年,浙江省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降至39微克/立方米。
2018年,第二輪“大氣十條”開啟,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疊加疫情背景,浙江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創下歷史新低;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3.3%,在長三角地區持續領跑。
去年11月,新一輪國家《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出爐,浙江據此制定本次《計劃》。
三輪治理中,浙江不僅醞釀出首創成果,還在不斷進階。
比如“超低排放”,浙江省獲得的首個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就是由浙江大學和浙能集團合作的“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這項技術讓煤電廠“脫黑”“向綠”,超低排放的概念也從浙江走向全國。
2013年至2017年,浙江燃煤電廠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18年至2020年,全省35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全部完成改造。《計劃》顯示,“十四五”期間,省內所有鋼鐵、水泥企業也要全面完成生産部分超低排放改造,超低排放在越來越多行業推開。
生活垃圾焚燒行業也是廢氣排放大戶,本次《計劃》提出,浙江要在今年啟動生活垃圾焚燒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並到2027年基本完成全省域全行業改造任務,這在全國範圍內尚屬首個。
與超低排放相似,培育創建大氣污染防治績效A級企業也是一項提升措施,主要鼓勵重點行業加大環保投入、提升治氣水準。本次,浙江找準兩大行業:石化和玻璃。前者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較高,到2027年基本達到A級;後者主要排放氮氧化物,到2025年基本達到A級。這項舉措難度很大,但預期減排效果非常可觀。
“每0.1微克必爭。”省生態環境領域首席專家顧震宇表示,數據目標只是動力源,治氣最終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推動經濟社會轉型。
畫出“剪刀差”
産業、能源、交通……這些是容易産生廢氣的領域,卻也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著重要支撐。經濟增長曲線不斷向上,廢氣排放曲線卻要掉頭朝下,畫出這道“剪刀差”不只是環保問題,更是綠色轉型的發展問題。
“産業汰後”“能源向綠”“交通控車”,業內這樣概括轉型大方向。
以交通領域為例,按照單位排放量排序,水路運輸優於鐵路運輸、優於公路運輸,而當前國內以公路運輸為主。其中,乘用車的排放量佔比不高,且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城市交通的綠色轉型進展較快。但在商用車方面,隨著物流業快速發展,近五年浙江的公路運輸佔比有所上升。
“交通控車”,首要是控住重型柴油貨車。目前,柴油貨車國家標準已更新至國六,但省內國四及以下車型比重仍佔柴油車近三成。別看這批車輛僅佔所有車輛的1.5%,其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卻超過交通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為此,《計劃》從重點行業入手,要求鋼鐵、水泥、火電、有色金屬、石化、煤化工等行業的新改擴建項目,採用鐵路、水路、新能源貨車等清潔運輸方式,或國六及以上排放標準車輛。到2025年,寧波舟山港鐵礦石、煤炭等清潔運輸比例力爭達到90%,鋼鐵、燃煤火電行業大宗貨物全部採用清潔運輸或國六及以上排放標準車輛。
在另外兩個領域,“産業汰後”,重點要在源頭優化産業準入,遏制“兩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開工;“能源向綠”,要大力發展清潔低碳能源,到2025年,新能源電力裝機增至4500萬千瓦以上,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0%左右。
這些年治氣成效顯著,但仍然存在著技術瓶頸。比如臭氧由VOCs和氮氧化物合成,必須按一定配比削減兩種前體物,否則可能加劇臭氧污染;臭氧與氮氧化物還會産生化學反應,合成的硝酸鹽又是PM2.5的重要組成,出現連鎖反應……此次《計劃》強調VOCs源頭替代和綜合治理,同時還需加快過程式控制制和末端治理的技術探索。
顧震宇表示,減污降碳協同是治氣的發展趨勢,既要削減大氣污染物,又要盡可能減少碳排放,才能推動環境空氣品質不斷向好,新一輪治氣對機制創新和科技進步提出了更高要求。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胡靜漪 通訊員 朱智翔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