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一些職工為何熱衷於“在工位上種香蕉”?
發佈時間 | 2024-06-10 13:03:09    

   “禁止蕉綠”、公園20分鐘效應在職場中的流行,是職工進行自我調節的積極嘗試。企業應正視一些職工面臨的情緒困境,打造良好的職場環境和氛圍,促進職工舒心工作。

  “我的‘蕉綠’可以吃啦!”6月3日一早,胡玲完成上班打卡後來到工位,欣喜地發現自己水培的香蕉有三四根已經變黃,可以採摘了,她趕緊拍照分享給同事。

  最近,懸挂“禁止蕉綠”卡片的帶桿香蕉,成為職場人的新寵。其走紅源於“蕉綠”與“焦慮”的諧音。記者發現,在工位種香蕉、鳳梨、小番茄等水培果蔬,已經成為社交平臺職場話題的新熱點,培育過程、收穫時刻和果實分享經歷都給職工帶來了很大的情緒價值。類似的,公園20分鐘效應、GAP DAY等輕解壓方式,也被推薦為解壓好辦法。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新興的解壓方式是職工進行自我調節的積極嘗試,企業應正視一些職工面臨的情緒困境,創建良好的職場環境和氛圍,促進其舒心工作。

  “種香蕉、逛公園”在職場流行

  4年的網際網路公司人事部門工作經歷,讓胡玲感覺工作和生活的邊界愈發模糊:隨時需要處理各部門對新員工的招聘需求、培訓計劃和員工離職轉正申請等,還要及時回復招聘軟體上的消息。為了緩解長期面對電子螢幕的疲勞,她從社交平臺上學到一招:水培香蕉。

  售價23.8元的小米蕉帶著果竿,歷經4天路途從南寧抵達成都的寫字樓,最後挂上一張寫著“禁止蕉綠”的卡通卡片被精心安置在胡玲的工位上。“選購標重是5斤,送到時果實基本都是綠的,等了5天左右開始發黃,總是想抬頭看它一眼。”胡玲説,看到工位上每天都在發生明顯變化的植物,能感受到它在變熟階段的生命力,身上的壓力似乎減輕了不少。

  從大自然中獲取能量是北京一家出版社員工霍娟最近的做法——午休時外出逛公園。“城市公園建設做得越來越好,老公園改造、新公園增加,單位附近就能找到公園。”霍娟告訴記者,逛公園最初是為了增加運動量,防止全天坐辦公室誘發頸椎不適等症狀,現在發現,對緩解精神壓力也有很大作用。“能看到小鳥和蝴蝶,欣賞湖水倒映著藍天白雲,感受四季變化,這些大自然中的美景能緩解思維始終處於工作狀態中的緊張,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這就是近期廣為流行的公園20分鐘效應——每天到公園待上20分鐘,即使不做任何運動,也能讓人感到快樂和放鬆。

  “我好像潮濕的腐木曬到了陽光。好明媚,好治愈,看著好想流淚。”這條網友的高讚評論也是影視行業從業者葉青近期看完熱播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之後的感受。她告訴記者,在項目制工作模式下,她和她的許多同行都會在項目結束後給自己安排一次GAP DAY(放空一兩天)或小長假,去風景優美的地方旅行。

  記者在社交平臺看到,“下班後的精彩日常”“減壓的最好方式”等熱門討論話題中,都有大量的分享內容,不少職工正在嘗試通過工位種水果、公園20分鐘效應、GAP DAY等方式短暫地從工作中“逃離”,達到在職場中即時解壓的效果。

  新型減壓方式流行的背後

  “這些新型減壓方式流行的背後,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一些職工面臨著情緒困境,大家也更願意對此進行表達。”在有著30多年工作經驗的人力資源績效專家姚瓊看來,當職工表達“想要從工作中逃離”時,可能表明職場環境裏的文化氛圍出現了問題,需要改進。

  一些職工想要逃離的是“工作和生活邊界模糊”的狀態。從事影視項目宣傳對接工作8年來,葉青的工作節奏與項目週期保持同步,幾乎沒有上班和下班時間的區分。“對於製作方和落地服務商,我們要兩頭維護,即便在很多非正式場合也要保持親近。”儘管不需要坐在辦公室上班,高頻率的溝通輸出也讓葉青疲倦不已。

  長期如此,她發現一些工作習慣已經不知不覺被帶入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出去碰到環境不錯的咖啡店,首先想到的是下次可以約客戶來這裡談事,感覺腦子裏工作的弦總是緊繃著。”葉青説,認識很多人、吃過很多飯、説過很多話,但已經快分不清哪些是對朋友表達的關心,哪些是職業習慣。

  對一些職工而言,長時間程式化、固定化的工作讓人倦怠,也造成了情緒的消耗。“工作10多年了,日常內容已經模式化,同時要花很多精力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擔心同事關係、部門關係、上下級關係。”霍娟坦言,只要有機會就想遠離工作場景。

  以人為本培育積極職場文化

  姚瓊認為,從讀懂職工情緒需求的角度出發,培育積極的職場文化才能對職工産生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胡玲對此表示贊同。她坦言,自己對工作還是抱有熱情的,“情緒不適,説明有些地方出現了問題,需要做出調整和改變,種香蕉就是我們的一種自我調節。”

  在姚瓊看來,在工位種水果、公園20分鐘效應等種種解壓方式,實際上是職場人積極主動的“自救”方式。“這是一種情緒釋放,作用是正向的、積極的,也是值得鼓勵的。”她指出,從管理的角度而言,以人為本才是優質管理,如果職工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個人績效和團隊績效,就需要及時進行干預。

  “除了職工主動進行的干預和調節,其他層面也應該有所行動。”姚瓊認為,首先,企業要創造富有正能量的工作環境和氛圍,管理者也有責任和義務幫助職工分析工作困難,並通過有效手段進行調整。此外,工會、人力資源等部門也應當在各自職能領域發揮關懷作用,緩解職工的工作壓力。姚瓊舉例,一些關愛舉措、文體活動如舉辦生日會、體育競賽等,都可以起到調節身心的作用。

來源:工人日報    | 撰稿:劉小燕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