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中國傳統節日,正以新潮的方式走進日常生活
發佈時間 | 2024-06-03 09:13:51    

  端午將至,你吃粽子了嗎?

  端午節被廣大網友戲稱為“粽子節”,足見“吃”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裏舉足輕重。由“吃”延伸,越來越多的“節日限定”牽手傳統文化,玩出新花樣。

  比如五芳齋開出非遺體驗館,以金庸百年誕辰為契機,打造非遺“粽界江湖”;遂昌長粽不僅全國“圈粉”,還走出國門,遠銷塞爾維亞;今年春節,故宮聯合天貓年貨節,推出春節龍年福盒,一上線就賣出10萬件……《2024年中國國潮經濟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國潮經濟市場規模為20517.4億元,同比增長9.44%。

  傳統節日,正在以新潮的方式走進日常生活。

  與現代社會同頻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吃對我們來説,是頭等大事。

  今年端午恰逢高考,不少老字號企業乘勢推出“糕粽”禮盒,從上海走來,已有140餘年歷史的老字號沈大成是其中一個。

  上海南京路,沈大成糕點總店,考生家長王女士買下了一個“糕粽”禮盒。打開後她發現,除了六隻大肉粽外,還有六枚非遺手工製作的定勝糕,形似銀錠,寓意諸事“贏”定。“糕粽與高中是諧音,寓意好,禮盒也不貴。”98.5元的售價,讓女士掏得心甘情願。

  “如今我們吃的其實是一種文化、一種信仰。”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秀説,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裏,豐衣足食曾是人們樸素的理想,“吃好”在節日裏尤為重要。而隨著國民生活水準、消費能力的提升,我們追求生活品質、張揚個性,在節日裏更想吃點與眾不同的。

  清明期間,知味觀的青糰賣得都很火,不僅有鮮花牛奶、乳酸菌紅豆、龍井啵啵等新品推出, 還請來“網紅大V”做客線上直播間,創下5分鐘賣出10萬個青糰的“戰績”。

  有“卷”口味的,還有“卷”文化的,各大博物館紛紛“申請出戰”。去年中秋,故宮博物院“故宮淘寶”結合文物乾隆印章“繪月有色水有聲”為題,推出傳統色彩古風文創月餅;國家博物館取材唐代“月宮銅鏡”、清代“剔紅山水樓閣人物紋雙聯提盒”,推出“秋月夜”主題月餅。數據顯示,超過85%消費者會選擇購買月餅禮盒,而隨著消費審美升級,國風理念普及,傳統國風、個性化、環保等元素成為主流包裝。

  “節日限定”戀上傳統文化不稀奇。隨著傳統文化的教育與普及,節日食物結合傳統文化花樣翻新,成為了鮮活的生活要素。”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説,傳統節日文化正與現代社會共同成長。

  國潮帶動新消費

  傳統節日,儀式感也很重要。

  端午插艾是民俗,最近,一種新式艾草門挂衝上熱搜,火得“有理有據”。幾塊錢的艾草,搭配上黃金球、菖蒲葉等花材,或點綴香包、葫蘆、鈴鐺等配飾,搖身一變就成了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新中式門挂,吸引年輕消費者下單。

  端午節前,杭州一家花藝工作室就一口氣推出了三款“新中式”艾草門挂,有祛五毒的,有祈福安康的,還有猛虎鎮宅等等。“産品價格均在百元以上,我們在幾個社交平臺上都有推廣連結,一個平臺就能賣出上千份。”一名店員表示,産品供不應求,目前只接受預定。

  某網路平臺上,搜索端午艾草門挂,出現了8000多條資訊。

  傳統節日熱、博物館熱、非遺熱,每一場文化潮流背後都有一本“經濟賬”。如今,“國潮文化”大行其道,正不斷刺激帶動新消費。節日裏,吃喝玩樂、衣食住行,每一項背後都是巨大的市場。

  大年初一拜年要穿新衣是我國很多地方的傳統習俗。大數據顯示,今年1-2月,淘寶上“拜年服”一詞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長了5.6倍,而“國風女童拜年服”的搜索量更是同比增長7.4倍。媽媽們的購物車裏,裝滿了宋制、晉制、明制漢服,比甲、襦裙、曲裾、披風等“寶貝”貨比三家。火遍大江南北的馬面裙在今年新春銷量依舊“能打”,1-2月,淘寶“女童馬面裙”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近40倍。

  對孩子們來説,過年最期待的當然是收壓歲錢。拼多多的數據顯示,2024年裝壓歲錢的紅包有了更多的新樣式,具有彩印工藝、燙金紋理的立體壓歲紅包受到更多消費者喜愛,購物平臺上拼單量同比增長超5倍。“龍運當頭”“生龍活虎”“龍年大吉”是新年創意紅包上印刷的高頻祝福語。

  貼近生活、適應市場的“國潮文化”,刺激了生産和消費,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贏,國潮已成為消費新趨勢。一位業內專家表示,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國潮文化的高效傳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費門檻,加強了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交流互動、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産品的整合行銷。國人逐漸擁護本土文化品牌,大眾消費需求進一步細分,小眾圈層文化消費提升,這些都促進了“國潮文化”消費的流行。

  豐富的文化産品與服務不斷涌現,顯示著中國文化特色、體現著東方審美韻味,也是國人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的證明。劉曉峰説:“傳統節日是一種生活方式,民俗在不斷演變進化,我們的節日也是如此。”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玫瑰花籃、國花牡丹、向日葵、馬蹄蓮……前不久,24歲的山東姑娘孫倩,用一雙巧手把花饃作出各種模樣,被拍成視頻發到網上,瞬間引來各大主流媒體點讚。

  山東姑娘孫倩展示自己製作的花饃。受訪者供圖

  花饃,也叫“花餑餑”,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年節裏蒸上一籠好看又美味的花饃,是山東的傳統民俗。像孫倩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審美和方式賦予這個傳統節。

  專家認為,年輕一代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自覺地選擇國風文化産品,這種從內部自然而然地生長出的自我認同,有著強勁的內在生命力。

  當然,傳統文化要在當代傳承,除了抓住年輕群體外,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發揮創造性,把古代民俗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我們的遂昌長粽又名‘長情粽’‘分享粽’,一家人一起分享一根長粽,寓意長長久久、團團圓圓。”近日,麗水遂昌,一場網路直播暨産銷資源對接活動,在鄉村主播的熱情開場下開啟。短短2個小時,全網直播觀看量達6萬餘人次,賣出2000余份遂昌長粽。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將傳統文化的廣告效應擴大,越來越多的傳統節食“出圈”拓市場。

  遂昌長粽。圖源:遂昌文旅微信號

  除了“單打獨鬥”,還有跨域合作。粽子老字號“諸老大”跨界賣香包,牽手徐州馬莊為千年香包文化“打call”;中藥老字號“葉開泰”跨界做餐飲,聚焦當下人們健康養生理念;中藥茶飲門店推出“中藥奶茶”,用甘草、羅漢果代替調味糖;傳統古建築搭配現代燈光舞美,成為當下旅遊打卡新網紅景點……“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諸老大CEO吳大星説,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確定時代坐標。

  “拿諸老大來説,它是我們爺爺輩的爺爺輩就在吃的老字號品牌,它也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代表著國人的集體記憶和文化情懷。”在吳大星眼裏,粽子不是食物,粽子更是一種文化,“我希望有朝一日,諸老大可以代表千年端午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人所知。”

  “真正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是滲透在百姓日常裏的,不僅要與傳統一脈相承,還要能融入當代社會。中國文化在當今世界真正展示魅力,還需要時間去沉澱和生長。”劉曉峰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顧雨婷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