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新來的老師他……”覃凱澤剛想找奶奶告狀,怎知奶奶非但沒有安慰他,還給了他的小屁股一巴掌。原來,早在覃凱澤告狀前,他們班級的英語老師就來找他的奶奶“告狀”過了。
2024年3月,廣西三江縣洋溪鄉波裏村小學新來了一位英語老師,在他承教的班裏,學生們給他取了個外號——愛告狀的馬老師。
馬老師全名馬祈,溫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是今年浙江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遴選出到廣西三江縣參加支教工作民警中的一員。
佔地面積1500余平方米,兩棟磚混結構舊樓房,馬祈任教的波裏小學建校于1953年。如今全校共四個年級,算上校長在內,僅有6名教師。在洋溪鄉中心小學報到時,馬祈主動要求到師資最緊張的地方去,臨行前,鄉小學的校長特意提醒:“村裏老師少,孩子更頑皮,請你們多諒解。”
第一次交作業,班裏的小男生們集體給了馬祈一個“下馬威”——超半數學生不交作業。隨後的日子,不寫作業、上課亂跑、遲到早退……一個個問題不斷冒了出來。
必須要扭轉這些不良現象!
深夜,馬祈開始在筆電上做起記錄:“石東豪忘記寫作業,覃凱澤不知道有上課,覃露情又請假沒來……”同時,每個名字後面還跟了一個日期——家訪日期。
建立“一人一檔”,這是馬祈曾經擔任中隊隊長時帶戰士的方法,可以清晰快速掌握戰士的思想狀況。何曾想過,多年後的一天,他要將壓箱底的方法拿出來“對付”一群娃娃。
馬祈到學生家家訪
馬祈開始集中家訪,根據學生名單,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因為不熟悉當地方言,有時請上學校教師一起,有時請班裏學生當翻譯。家訪了解到的學生學習情況、家庭成員情況等內容,被他一一記在本子上。
“覃凱澤可以‘敲打’,石東豪需要常提醒,覃露情要注意她的情緒……”一次次家訪,“一人一檔”逐漸完善,馬祈對孩子們的教學也一一做了規劃。
通過實施“管束+監督+輔導”教學模式,學生們的作業完成率達到了百分百;通過建立“課堂分組、積分、獎勵”課堂互動機制,課堂出小差的現象顯著減少;通過經常性挖掘表揚學生閃光點,孩子們的展現慾望明顯增強。
馬祈還將帶軍訓的經驗用在這群小傢夥身上。他要求孩子們上下課講禮貌、上課坐姿保持端正、教室衛生保持整潔、走路抬頭挺胸……他還會給孩子們觀看閱兵儀式、徵兵視頻、移民管理警察宣傳片等內容,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形式。
經過三個月的相處,新老師已經“做舊”,愛告狀的馬老師也變得不怎麼告狀了。
六一兒童節臨近,來自五湖四海的包裹紛至遝來,是馬祈的戰友們支援他支教事業的“小小援助”,也是各界對鄉村振興事業的持續關注。
班會課上,馬祈和現在的“小隊員”們抱著禮物合影留念,並將合照發到了戰友群,配文“孩子們和曾經的你們一樣,都是一群可愛的人。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吳傑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