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從202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昆明大會開始,全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加快腳步。3年來,浙江在生物多樣性友好方面先行探索。
近日,磐安縣作為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試點,完成為期3年的建設並獲評估通過。此前,寧波龍觀鄉作為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試點,已相繼發佈有關地方標準、技術規範。今年,浙江又佈局杭州上城友好城區、海鹽澉浦友好鄉鎮、開化高田坑友好鄉村、紹興友好企業、溫州三垟友好濕地等生物多樣性友好試點,將友好理念植入截然不同的社會場景。
“友好”,不是杜絕利用生物資源,也不只是保護多樣生物,而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互動模式。從生態、農林等部門的專業工作,逐步進入城鄉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公眾的主流視野,3年探索,浙江生物多樣性友好工作試出了哪些經驗?
友好保護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走進溫州三垟濕地,河網密布、水系發達,138條溪流把陸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161個島嶼。
在生態良好的城市“綠心”提升生物多樣性,當地著手打造“小微生態矩陣”。“我們採用地形改造、水系恢復、生物恢復等技術,構建淺塘、洼地和生物溝,豐富小微濕地形態。”溫州生態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説,在面積稍大的濕地塘基底,工作人員設置少量倒木和塊石,為魚類、水生昆蟲等生物提供庇護場所,像這樣的小微濕地試點,總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
在水下世界,“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魚蝦貝類—微生物”模式構建出完整的水生態系統,讓水體重獲自凈能力。“前期以水養草,後期以草養水”,目前,水下森林試點段河道水體最大透明度達到1.4米,整體水質穩定在Ⅲ類水標準,部分指標已達到Ⅱ類水標準。
從濕地到森林,四明山東麓的寧波龍觀鄉也從“小微”入手,打造“鴛鴦湖”“螢星海”“蛙部落”“中華水韭池”等小微基地20余處。如今,野生鴛鴦數量從2020年的50隻增加到2023年的300多只;100余種植物被移植到寧波植物園專項保護;300多個人工鳥巢和本傑士堆在森林裏隨處可見……
“友好保護,就是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遵循自然規律,積極探索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避免人為過度干預。”省環科院首席專家劉瑜説。
拉長時空軸,掌握區域內物種的本底基數和變遷趨勢,才能為友好保護提供評估指導。
在磐安大盤山自然保護區,一個覆蓋全域的監測網路已經建成。一片六角蓮、一朵七子花、一株華頂杜鵑,都能在重點數據庫中領到“號碼牌”,大數據將為它們的成長環境和規律做分析預判。而在溫州三垟濕地,綜合性智慧系統為鳥類、魚類拍攝製作圖譜,通過數據積累,可以掌握鳥類出沒的時空和種類的變化趨勢,進而準確地發現更多近危及瀕危鳥類。
友好利用
找到可持續的出入口
生物資源是可更新資源,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不僅能反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期投入,還能激發各方參與的積極性。
在森林覆蓋率達86%的寧波龍觀鄉,“生物多樣性+”形成了系列産業。比如“生物多樣性+現代農業”,當地集聚建設白芍種植示範基地、省一級中蜂養育基地,帶動周邊農戶增收30%。“生物多樣性+全域旅遊”,2023年度當地開展自然教育活動200余次,吸引遊客150萬人次,全域旅遊總産值6700萬元。
除了傳統的農文旅,龍觀鄉還多方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綠色金融方面,當地申請全國首單200萬元林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保險、簽署全市首項300萬元GEP生態貸投放協議。碳匯交易方面,編制《龍觀鄉林業碳匯項目設計文件》,經第三方核算,預計未來20年CCER碳匯量交易累計凈收益將達1445萬元。
中藥材是磐安傳統支柱型産業,近3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與此同時,當地下功夫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新增1處有機農業示範基地,還完成了大盤山野生中藥材博物館資訊化建設,為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打下基礎。
可不可持續,有著天壤之別。“各地可以開展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經營活動,開發生態旅遊、自然教育、研學體驗、生態康養等項目。”省環科院高級工程師湯博強調,“但最終仍要回歸自然價值保護和自然資本增值。”
生物多樣性保護本身,也蘊藏著産業機遇。隨著體驗地、博物館等建設,對生物資源保護設備的需求已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
磐安正在扶持培育這樣一家企業——浙江優尼家裝飾科技有限公司,裏面形態各異的鳥屋、昆蟲屋琳瑯滿目。“新型鳥屋為鳥類提供巢居空間、幫助鳥類育雛和躲避天敵,喂鳥器為越冬鳥類供給食物、提升鳥類生存能力。”企業負責人陳威説,企業還開發了森林動物擬態棲息環境、農林昆蟲誘捕、天敵防護等領域産品,受到海內外市場歡迎。
友好參與
融入社會公眾生活
不用化學除草劑,如何管理茶園的雜草?答案是像森林一樣分層來看:“惡草”需要人工拔除,“礙草”只需對冠部進行矮化,而“益草”還需滋養補種。
“我們分析了茶園的生態鏈條,通過分而治之,使用的人工減少了,反而取得了很好的管控效果,園區裏的鳥類、昆蟲也變多了。”紹興禦茶村茶葉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志榮説。
作為紹興市生物多樣性友好企業試點之一,禦茶村在日常生産中融入了友好理念,將有益植物與茶樹間種、混種,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和土壤翻動,維護本土野生動植物的多樣性。最近,禦茶村在茶園舉辦第六屆抹茶馬拉松,吸引了600多人參與。劉志榮笑著説:“‘茶’這個字,就是要實現‘人在草木中’。”
創設一個共生環境、堅持一種友好態度、編寫一門特色課程、開發一套體驗項目,這是磐安縣安文小學打造的生物多樣性友好學校試點。通過改造提升生物多樣性“童·彩”特色體驗地、布設AI智慧鳥巢,校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兒前來築巢安家,為孩子們營建體驗和參與的場景。磐安還建成公園、社區、景區等10個友好單元,將友好理念植入各種公共區域、觸達更多人群。
“生物多樣性是公共産品,這一屬性決定了它需要全社會參與、形成全民共識。”湯博説,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就是要把生物多樣性治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基層單位與公眾參與之外,主流化還提倡將生物多樣性提升到更高維度,納入各領域發展戰略等。當前,多個友好試點已經把探索經驗凝練成工作機制、標準規範,並制定指標體系、行動計劃。磐安、龍觀等先行試點的做法還登上了COP15的國際舞臺,在海內外交流中不斷總結提升。這些制度保障匯集了多方參與的合力,為生物多樣性友好試點放大聲量。
在日前舉行的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浙江主場活動上,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資源保護處副處長、野生動物攝影師趙鍔分享了“身兼二職”的初衷:“生物不會説話,需要我們基層工作者、志願者、愛好者為它們發聲。”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胡靜漪 通訊員 李筱盼 朱智翔 任依依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