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者迎來了重大利好!
昨天,新華社受權發佈了《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這也是首個專門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中央文件。
長期以來,社區工作者承擔著落實黨委、政府各項政策和服務居民群眾的重任。加強新時代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因此成為適應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環節。
社區工作者是一支怎樣的隊伍?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這支隊伍又將如何建強?
一
什麼是社區工作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社區“兩委”的幹部,以及社區裏其他的工作人員。他們是幫助居民解決矛盾糾紛的“老娘舅”,是辦理養老、醫保等業務的“代辦員”,還是到府做人口普查的“調查員”……他們做的事看上去不那麼重要,卻常是居民的“急難愁盼”。
在中辦、國辦印發的《意見》中,社區工作者的定義和我們的印象差別不大,是指在社區從事黨建、治理、服務工作的全日制專職工作人員,主要包括社區黨組織成員、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中的專職人員(以下簡稱社區“兩委”專職成員)和社區專職工作人員。
其中,社區“兩委”專職成員按照有關規定産生;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由市地級或縣級統一組織招聘,街道(鄉鎮)集中管理,社區統籌使用。
這幾年,大家對社區工作者的重視與日俱增。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社區的人口規模和居住密度不斷增大,特別是面對一些公共安全事件時,社會基層治理的難度不斷加大;另一方面,生活水準的提高,使得居民對社區及周邊環境、文化供給、衣食住行等都有了更高要求。這些,都需要社區工作者來完成和解決。
因此,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受到中央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社會治理成效如何,基層幹部是決定性因素。要統籌考慮基層幹部隊伍建設,逐步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
2017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專門要求,將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納入國家和地方人才發展規劃。2021年出臺的“十四五”規劃,更是明確提出“構建專職化、專業化的城鄉社區工作者隊伍”,並提出了“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的目標。
在浙江,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像寧波,在2018年就出臺了《關於加強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按社區實際管轄戶數每250戶配備1名的標準,來配置社區工作者;麗水也在去年制定了《深化新時代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規範專職社區工作者選聘程式、拓寬專職社工來源渠道、建強社區“頭雁”隊伍、培優社區後配人才、分級確定專職社工數量等工作。
隨著越來越多政策出臺,全社會對社區工作者的期待越來越高。按照此次中央《意見》,我們將打造的,將是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敬業奉獻、結構合理、群眾滿意的社區工作者隊伍。
二
雖然備受重視,但在一些地方,社區工作者卻是一個“事多人少留不住”的崗位。
首先,這份工作收入不高。據悉,大部分社區工作者月薪不足3000元,部分偏遠地區甚至僅有1000元左右,不僅影響工作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才流失。
同時,這也是一份壓力“爆表”的工作。雖然全國上下都在為基層減負,但是不少社區工作者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依然要承擔上級下達的臨時性、協助性工作,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著社區工作者被借調到政府部門幫忙的情況,不僅降低社區工作的服務品質,更讓社區工作者感到疲憊。
解決這些問題,是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兩辦印發的《意見》中,很大一部分篇幅,就直面問題。
針對社區工作者“人少事多”的問題,要求優化工作力量配置,再次重申了各地按照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的標準配備,要求積極吸納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等,提出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選派幹部到社區挂職或任職,探索建立新入職公務員到社區鍛鍊機制等許多措施。明確不得將社區組織作為行政執法、拆遷拆違、環境整治、城市管理、安全生産等事項的責任主體,縣級以上機關事業單位不得借調社區工作者等。
針對社區工作者“流失率高”的問題,在發展空間上,著力建立健全梯次發展、等級明晰、科學合理、運作有效的社區工作者崗位等級序列,研究制定社區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推動職業水準與崗位等級銜接聯動,構建符合社區工作者工作特點的職業發展路徑。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招錄(聘)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力度。鼓勵和支援優秀社區工作者到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等擔任特聘導師;在待遇保障上,要求各地科學設定社區工作者薪酬構成和崗位等級薪酬標準,明確除具有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身份的外,原則上由街道(鄉鎮)與社區工作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按國家有關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繳存住房公積金。
一系列的制度規定,瞄準的是一個目標:讓社區工作者留得住、有奔頭。
這些舉措,很多在浙江早已有所嘗試。 例如金華,前幾年就集中開展了專職社區工作者招聘,把城鎮常住人口每萬人擁有專職社工數,從原本的7人增加到了18人,僅2022年就招錄了本科以上的近1600人,還有數十人被定向招錄,從專職社區工作者崗位走向了公務員、事業編制崗位。
三
社區作為共同富裕現代化的基本單元,承載著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任務。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服務需求,重新把人聯結在一起,克服發展不平衡、供給不豐富等問題,是現代社區建設的應有之義。
作為共同富裕示範區,去年6月浙江在全省現代社區建設工作推進會上提出,要推動城鄉社區更富現代感、更有未來味、更顯標識度,真正成為讓人民群眾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美好家園。
這就意味著,浙江的現代社區建設,不僅在於基礎設施等“硬體”的提升,更側重於黨建、治理、服務等“軟體”的完備。
社區工作者作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的直接執行者,以及社區治理和服務的骨幹力量,他們的能力和素質直接影響到社區治理和服務水準的高低。
因此,著力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一直是浙江推進現代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例如,趁著前幾年優化力量配置,在招人的時候,有針對性引入社區所需社會工作、物業管理、養老、心理、法律等不同專業領域人才,充實社區工作者隊伍。寧波最近兩年就招聘了超過3000名專職社工,使得全市專職社工較2021年底凈增2500多名,這些人中,大專以上的學歷佔比超過98%,其中本科以上學歷的超過83%。
在“增量”上做文章的同時,對“存量”的培訓也沒有落下。還是以寧波為例,他們為新老社區工作者建立了一套分級培訓、梯度培養的機制。通過師徒結對、導師幫帶、項目比武等各種形式,不論是新入職的“萌新”,還是當了幾十年社區書記的“老鳥”,都能在群眾工作、組織動員、依法辦事、矛盾調解、應急處突、協調溝通、資訊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能力訓練中獲得提升。2023年,寧波全市對社區工作者培訓2.5萬人次,專職社工的持證率也達到了73.2%。
還有地方與高校、職校合作,來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水準。像杭州市西湖區,就和浙江工業大學合作,成立了區一級的社工學院,並在鎮(街)成立社工成長學院,村(社)建立社工講習所,按照“學分制+導師制+模組制+項目制 ”的方式,對全區社區工作者展開培訓。
這些做法,在中辦、國辦的《意見》中,都得到了體現。
《意見》圍繞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提出了提升政治素質、提高履職本領、增強服務居民群眾意識3方面的要求。
《意見》還在培訓方面要求:在培訓制度上,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工作者教育培訓工作規劃,完善分級培訓制度,健全教育培訓體系。在培訓形式上,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現場觀摩等培訓方法。在培訓載體上,設立社區工作者培訓基地,建立培訓師資庫和資源庫,注重開展線上培訓,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工作者培訓工作。在培訓資源上,加強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社會工作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鼓勵在有條件的社區設立實習實踐基地;支援社區工作者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和評審,探索建立社區工作者能力水準與相關職業技能等級等雙向比照認定機制。
社區工作者紮根基層一線,聯繫群眾最直接、服務群眾最具體。把這支隊伍建設好了,社區才能真正成為幸福美好家園。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陸樂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