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多地“天價墓”引熱議,杭州墓葬生態現狀如何?
發佈時間 | 2024-04-09 14:21:58    

   清明期間,高價墓地、資源緊缺等話題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近年來,部分一線城市經營性公墓價格持續上漲、供應不足問題日益凸顯。根據墓地陵園資訊服務平臺墓團網4月1日發佈的參考價計算,上海的墓園平均起售價最高,達到9.99萬元左右。此外,鋻於用地資源的緊張,不少公墓還推出了花壇葬、壁葬和樹葬等新的模式。

  那麼,杭州市內的經營性公墓資源現狀如何?生態葬目前推行得怎麼樣?為此,潮新聞記者採訪了杭州市內幾家經營性公墓的工作人員、相關從業者和浙江省長三角城鄉社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朱勝進。

  十萬預算買不到上海的規格墓

  供需矛盾加劇,墓價居高不下

  “清明第一天,早上六點半就從徐匯出發了,沒想到去蘇州那麼堵,開了將近三個小時。”清明期間,一位上海的讀者告訴潮新聞記者,她從上海出發前去蘇州掃墓,在墓園外都找不到停車的地方,在如潮的車流中,不乏上海的牌照。

  她回憶道,自己幾年前來掃墓的時候,這個墓園裏還只有傳統的立碑墓,而如今,壁葬、花壇葬等新形式也屢見不鮮。“墓地就像公寓房一樣的,樓上樓下價格還不一樣。”

  在上海某社交平臺上,關於“80後、90後還會買墓地嗎”的話題引起熱議。“上海的親戚們,如果買墓地,十幾萬隻能買到太倉去了”“現在上海附近像樣點的已經毛30萬了,還要指望兒子按時交管理費”“媽媽説買個墓地花二三十萬的不划算,還不如留給我,我聽了好難受”……高昂的墓地價格,成為了人們的痛點。

  4月7日,潮新聞記者通過社交平臺聯繫到上海某墓地代理,並詢問對方在10萬元的預算下是否可以訂購到墓地。客服表示,在上海市內,這樣的預算只能選擇花壇葬、樹葬等節地葬模式。“如果想要傳統立碑墓,只能到江蘇太倉,或者浙江的安吉、紹興這邊。”

  據了解,節地生態葬和有墓穴的傳統立碑墓不同,是指將逝者的骨灰以樹葬、花壇葬、草坪葬、海葬、壁葬等方式安葬,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客服提供的參考資料顯示,上海市區內雙穴節地葬的價格根據位置和面積的不同,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在道路邊上的雙穴樹葬價格為48800元到52800元之間,而造型具有藝術感、將骨灰盒按照新型小箱豎放的雙穴花壇葬價格則高達268800元。

  在上海市內,有的雙穴生態葬墓地價格也高達26.88萬元。

  除了基礎的墓地費用以外,潮新聞記者注意到,家屬還需要支付土地費、管理費、刻字費、照片費等零散的費用。

  針對“高墓價”問題,早在2019年,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黃一飛就曾作出回應,他表示,上海市現有的經營性公墓,大部分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過多年消耗,可用土地日益稀缺,而上海市常住人口大幅增加,導致市民群眾對殯葬資源的需求與經營性公墓土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經營性公墓的墓價逐年上升。

  同時,他指出,上海市公益性安葬設施的不足,人口的深度老齡化以及市民群眾對傳統墓葬的偏好,也加劇了供需矛盾,令墓價居高不下。

  浙江省長三角城鄉社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朱勝進認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天價墓地”現象背後,反映了城市土地資源的緊張和供需關係的失衡。“墓地資源的稀缺性主要源於城市空間的有限性和土地規劃的嚴格性,而價格的昂貴則與土地成本、墓地服務費用及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相關。”他表示,墓地價格的上漲,還與公眾對墓地位置、環境、服務等方面的需求提升有關。

  杭州經營性公墓價格總體平穩

  低價“生態葬”走入人們視野

  “天價墓”現象引發關注後,有杭州的讀者詢問潮新聞記者,目前杭州的公墓資源狀況怎麼樣?會不會出現要排隊預定的情況?潮新聞記者在對多家杭州經營性公墓工作人員的採訪中發現,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相比,杭州的情況有所不同。

  據杭州半山公墓副主任袁忠強介紹,目前該公墓的供應能夠滿足民眾的需求。與此同時,居民們的觀念也從傳統的“入土為安”發生了轉變。“像壁葬的話,這幾年出售的量是有明顯增長的,從今年一月份到現在的話,估計(賣出)有四五十個。”

  袁忠強告訴潮新聞記者,半山公墓墓地的價格在3萬多到6萬多元不等,“大家可以在合適的價格區間內選擇不同墓型的墓地。”蕭山區慈福園陵園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陵園內傳統立碑墓的價格主要分為5萬多和7萬多元兩檔,主要區別在墓的造型、材料等方面,“近兩年差不多都是這個價格,想買的話直接來現場選即可。”

  袁忠強稱,2021年以來,半山公墓已建成4000多個雙穴壁葬墓位,目前出售了近600個。“主要雙穴傳統(立碑墓)是比較緊張的,因為土地基本上用完了,我們現在主推的也是節地生態葬。”杭州市余杭瓶窯公墓工作人員也向潮新聞記者介紹,目前公墓還有餘量,但土地有些不夠用,在擴建中。

  杭州錢江陵園綜合管理部工作人員陳傑説,近幾年,錢江陵園的公墓價格有上漲也有下調,總體比較穩定。“市場的需求、接受程度以及墓地的位置和環境,決定我們的定價”。他介紹,根據位置和環境條件,傳統立碑墓的價格在6萬到15萬元之間,而像壁葬這類的生態葬則更具有價格優勢。

  多家公墓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在杭州購買墓地需滿足老人年滿80周歲、或有病危通知書和死亡通知書的條件之一,不滿足條件無法提前購買。

  “雖然杭州並未出現‘天價墓地’現象,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資源也日益緊張。正因如此,浙江省在殯葬行業的管理和規劃上,非常注重節約土地資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朱勝進告訴潮新聞記者,自2016年全國首個推行綠色殯葬的文件《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發佈以來,浙江省積極響應,大力推廣生態葬,目前已在多地設立了生態葬區。

  在浙江,生態葬正吹起綠色殯葬新風。比如,余杭區徑山竹茶園大力推行生態安葬模式,致力於打造“是墓不見墓”,集旅遊和生命紀念于一體的園區。“我們希望契合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打造一個以旅遊為主題的新型生命文化紀念園區。”杭州徑山竹茶園總經理魏小微説。

  除了節地生態葬外,作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杭州市還進行了“AI+殯葬”模式的探索。今年3月26日,浙江安賢園推出省內首家數智緬懷場所,集個性化告別儀式、AI人工智慧、療愈祈福、紀念日追思等一系列服務功能于一體,改變傳統治喪的固有程式化模式,打造專屬的緬懷空間。

  數智緬懷現場。 圖源受訪者

  “創建此空間的初衷,是想通過高科技賦能我們這個古老的行業,打造一個于逝者和家屬的專屬緬懷空間,讓殯葬和生命教育通過全新的載體得到更正能量的傳播。”浙江安賢園副總經理單璐向潮新聞記者表示,接下來團隊會從科技和人文兩個角度入手,進一步挖掘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讓家屬通過他們的服務和産品讓感受到溫暖。

  “薄”與“厚”爭論依然存在

  應當如何看待“身後事”?

  在“天價墓地”的爭議中,“生態葬”作為一種更環保和經濟的殯葬方式,闖入了公眾視野。而墓葬方式的變遷背後,也是人們生死觀的變遷。

  在朱勝進看來,中西方殯葬文化存在顯著差異,西方文化更注重個人主義和個性化,殯葬方式多樣且靈活;而中國文化則更加注重家族觀念和傳統習俗,殯葬方式相對固定和保守,“入土為安、厚葬的理念根深蒂固”。

  “許多人不選擇生態葬,主要還是出於不太想改變家族、親朋間流傳已久的喪葬習慣的考量,同時也有部分從眾心理,存在來自身邊人的輿論壓力。”單璐説。

  在她看來,生態葬並不意味著薄葬或者隨隨便便葬,“每一次生態葬都有它獨特的儀式感”。

  面對“生態葬”的“薄”“厚”爭論,考慮到公眾接受程度的差異,一些機構對生態安葬的形式進行了區分,以滿足不同接受層次公眾的需求,杭州徑山竹茶園便是其中之一。

  “根據家屬的接受程度,骨灰盒有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選擇。”魏小微介紹,即使是保留骨灰的安葬形式,呈現出來也是景觀式的,而非傳統的骨灰盒,“比如是一個竹筍的形狀,和自然融為一體”。 同時,與傳統葬式相比,佔地面積也更小,約佔0.29平米。“對於這種葬式來説,生態主要體現在節地化和景觀化。”

  徑山竹茶園推出的竹林葬。圖源受訪者

  儘管移風易俗並非易事,但“生態葬”正逐漸成為更多人的新選項。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旅遊和墓地結合的園區,聽起來可能很難想像。”魏小微告訴潮新聞記者,2019年園區剛成立時,許多人並不是那麼接受,覺得和傳統認知不一樣,有些陰森。“近幾年我覺得有明顯的變化,許多人趁著掃墓的機會來這裡踏青郊遊,清明節變成了家族聚會的節日,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

  單璐也有同感。她告訴潮新聞記者,浙江安賢園在2000年就推出了全省首屆樹葬。雖然傳統墓型還是當下大部分人的選擇,但隨著生態節地理念的推廣、移風易俗觀念的深入和生態産品水準的提升,“群眾選擇生態節地産品的增長率越來越高。”

  據單璐介紹,接受這種葬式的人群,通常心繫環保、認同節地理念,受教育程度不盡相同,老師、醫療、生物、哲學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群相對較多。

  在魏小微看來,公眾對生態葬接受度的改變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逝者和家屬在思想上更加開明開放了,“另一方面,我覺得也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宣傳引導分不開。”

  2019年1月1日,杭州市民政局發佈的《關於對杭州市區實施節地上臺安葬對象予以獎補的通知》正式實施,選擇生態安葬的逝者與家人可獲得一定的補貼激勵。按照目前市級和區、縣(市)出臺的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實施江葬、壁葬、格位存放等方式的對象家庭,將獲得2千元至2萬元不等的獎補。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公眾對生態安葬的接受度的確在逐漸提高。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更加注重環保和個性化,對殯葬方式持更為開放的態度。”朱勝進説,但是要完全改變公眾認知,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

  市民體驗與緬懷禮廳的AI管家“小無”智慧對話。圖源受訪者

  與此同時,“生態安葬的興起,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人們對鄉村的回歸。”朱勝進表示,因為鄉村地區擁有更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更為寬鬆的土地政策,更適合開展生態葬等環保殯葬方式。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潘璐 見習記者 吳馥梅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