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
發佈時間 | 2024-04-03 15:51:00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自2021年1月1日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長江河口規定區域等重點水域實行為期10年的禁漁,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産性捕撈。禁漁3年多以來,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穩,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4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了《意見》有關情況。

  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對相關成效作了具體介紹——

  加強頂層設計,先後出臺退捕漁民安置保障、禁捕執法監管、資源保護恢復、禁漁效果評估等70多項政策。

  堅持多措並舉,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有力有效。對23.1萬退捕漁民逐一建檔立卡、分類施策、跟蹤幫扶,多渠道提升就業社保水準。15.4萬名有就業能力和意願的退捕漁民全部轉産就業。符合參保條件的22.1萬名退捕漁民全部參加養老保險,已有近5.1萬人領取養老金。

  嚴格執法監管,非法捕撈得到有效遏制。3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公安機關月均查辦涉漁行政案件1600多起、刑事案件500多起,市場監管部門月均查辦相關案件300多起。實施“亮江工程”,視頻監控設備基本覆蓋長江幹流、長江口和鄱陽湖、洞庭湖等重點水域,沿江地區持證漁政執法人員達到1.04萬人,比全面禁捕前增加了4倍,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結合、專管群管並重的執法體系。2023年,群眾舉報的非法捕撈數量同比下降28%。

  統籌保護修復,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根據相關評估結果,長江幹流和鄱陽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由禁漁前最差的“無魚”提升了兩個等級。2022年,長江江豚種群數量達到1249頭,比2017年普查時增加了237頭;長江刀魚溯河洄遊至洞庭湖,已到了歷史最遠的分佈水域。

  當前,正值長江禁漁從“三年強基礎”向“十年練內功”轉段推進的關鍵節點。“看到禁漁成效的同時,更要清醒認識到成效尚不穩固,很多珍稀水生生物還沒有進入良性迴圈狀態,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推進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在會上表示,下一步,將協調督促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更好恢復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母親河生機活力,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提供支撐。

  “《意見》從優機制、強保障、嚴執法、固生態等方面,對十年禁漁工作進行了再部署再強調。”唐仁健説。在強保障方面,針對23萬多退捕漁民,充實完善了就業、養老等方面“工具箱”,從“退得出”向“穩得住”和“能致富”縱深推進。在固生態方面,持續夯實監測評估這個工作基礎,明確了抓住旗艦物種保護、強化重點水生生物棲息地修復等關鍵舉措。“十年禁漁期滿後,仍然需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採取與水生生物資源狀況和保護需求相適應的保護措施。”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表示,下一步,將制定長期針對性保護計劃,通過江湖連通、生態調度、關鍵棲息地修復、科學放流等手段,多措並舉恢復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

  2020年7月起,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開展了為期三年的“長江禁捕 打非斷鏈”專項行動,重點打擊市場上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漁獲物的行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負責人南軍説,截至2023年底,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辦相關違法案件1.2萬件、檢查各類經營主體2706萬戶次,市場上公開宣傳、銷售長江非法漁獲物的現象基本消失,非法銷售渠道基本阻斷,“我們將認真落實《意見》,鞏固提升專項行動監管執法效果。”

  “公安部高度重視長江禁漁工作,連續部署開展了‘長江禁漁’和‘平安長江’專項行動,累計偵破涉漁刑事案件2萬餘起,長江流域規模性非法捕撈犯罪多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公安部治安管理局負責人田勇浩表示,十年禁漁期內,每年均會組織開展以打擊長江非法捕撈為重點的“平安長江”專項行動,保持高壓嚴打態勢。

  “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將鞏固拓展安置保障成果,幫助廣大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負責人宋鑫介紹了下一步落實《意見》將採取的主要舉措:聚焦就業轉失業的漁民推介更具適配性的崗位,聚焦自主創業的漁民全鏈條提供創業培訓、創業服務、擔保貸款等政策支援,聚焦困難漁民“一人一策”開展幫扶,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打造更具針對性、實用性的培訓項目,及時兌現職業培訓補貼,讓更多漁民有技能好就業、靠技能就好業。 

來源:人民網    | 撰稿:劉志強 劉溫馨 鬱靜嫻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