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站在國潮風口的漢服粧造師,能火多久?
發佈時間 | 2024-03-24 09:05:00    

  眼下春暖花開,各地迎來賞花季。在南潯古鎮一處櫻花樹下,著一身粉色漢服的女子手執團扇,低眉淺笑,額間繪有一朵桃花,發髻上簪著精美發飾,微風吹過,漫天櫻花飄落在裙擺上,衣袂飄飄,像一幅剛從畫中走出的美人。

  明艷描斜紅,巍峨飛天髻,纖腰曳廣袖。漢服、馬面裙等代表國潮風的中式穿搭,火速出圈。一個個絕美造型背後,都出自漢服粧造師之手。

  國潮風勁吹,漢服文化體驗消費場景火熱,讓漢服粧造師這一新職業走紅。

  站在風口的漢服粧造師為何火了起來?火爆之後如何直面機遇和挑戰?對於職業技術教育來説,這又是一座怎樣待開發的“金礦”?

  漢服粧造師有多香

  從春節假期到現在,南潯古鎮的漢服主題寫真館生意爆火。“化不完,根本化不完。”26歲的思思是南潯古鎮檸夏攝影的一名漢服粧造師,雖然是工作日的下午,她已經為40幾位顧客做完了粧造。

  “春節期間和週末人格外多,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化100位客人。”思思忙著手裏的活介紹道,像她這樣的漢服粧造師一個月收入過萬。

  檸夏攝影是一家集漢服粧造體驗和攝影的寫真館,店裏陳列了從戰國魏晉到唐宋明代300多件漢服,色彩由清麗淡雅到濃艷華貴款式多樣。

  如今,大家身著的漢服不僅僅是漢代的服飾,而是泛指整個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造型配飾,像思思這樣為顧客做漢服粧容造型設計的職業就是漢服粧造師。去年以來,南潯古鎮開了近百家漢服體驗館,全國漢服相關商戶數同比增加了61%

  漢服粧造為何這麼火?湖州師範學院人文學院歷史學老師張劍認為,漢服粧造體驗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創新,貫通古今,每個人都能從不同朝代找到符合自己審美的粧造,背後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認同感回歸,是種血脈覺醒。

  龍年春晚舞臺上,中國傳統紋樣創演秀《年錦》中,四位藝人分別身著漢、唐、宋、明不同朝代的中華傳統服飾,驚艷四座。

  “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式審美。”小陽是漢服愛好者,她告訴記者,體驗漢服粧造,讓她這批小時候披床單的女孩們圓了古裝夢。

  一方面是文化自信彰顯,與此同時,文旅市場復興,各類文藝演出日漸增多,加上不少民宿推出漢服體驗項目,為漢服粧造師添了一把火。

  復原粧容古今“穿越”

  愛美是女性的天性,中國最早的化粧年代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在古代“美粧博主”的帶領下,落梅粧,赭面粧,面魘粧,斜紅粧……各種流行粧面層出不窮。

  到了現代,作為一名合格的漢服粧造師,熟知不同朝代的漢服粧容造型,並使整體造型的顏色呈現在同一色調範圍是基本功。

  “與傳統的化粧師不同,漢服粧造師不僅要分清服飾所相對應的朝代,還要掌握與之搭配的粧容和發髻,細節很關鍵,不能混搭。”和客戶溝通確定好風格後,思思正在為來自美國的遊客Amy做魏晉時期漢服粧造。

  完成眉心花鈿裝飾,她開始盤發做發髻,這是漢服粧造中最複雜的步驟。40分鐘後,Amy身著飄逸素雅的漢服,一秒“穿越”古代。

  隨著漢服粧造爆火,粧造體驗賽道也越來越卷。避免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粧容,粧造師們有的從陶俑、壁畫等文物身上獲取靈感,主打高還原度的復刻粧,有的則融合了現代審美推出創意粧。

  小紅書博主趙常月,主要探究古代復原粧,在其作品展示中,有復刻從壁畫中走出的各朝代的侍女粧,也有經典影視劇中的造型,還原度很高。復原這些粧造,必須遵循歷史文化背景。

  “我們古鎮這邊做宋代和明代粧造的人比較多,可能比較符合當下人的審美。”因為對傳統文化熱愛,95後姑娘施佳苑到南潯古鎮開了一家雲舒漢服體驗館,雖然體量不大,但憑藉“趙靈兒”、“紫嫣”等大熱古裝劇同款粧造迅速“出圈”。

  在她看來,做漢服粧造設計不是“守舊”,而是將傳統文化與創新結合,碰撞出新的火花。為此,施佳苑在古裝劇造型基礎上進行一些改造,既保留漢服背後的歷史文化和寓意,又符合當下人的審美。

  未來之路在何方

  漢服體驗這波熱潮能火多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在接受採訪中表示,雖然一些時尚熱點、流行樣式會發生變化,但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的結合是大趨勢。比如在服裝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的色彩,馬面裙的爆火就是傳統與潮流相結合很好的案例。

  在此背景下,漢服粧造師作為一種行業細分下的新職業,前景很廣闊。張劍告訴記者,隨著攝影、沉浸式旅遊興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市場對漢服粧造師的需求旺盛,可以吸納更多的就業群體。

  放眼全國,已有不少地方加大漢服粧造培訓力度,形成漢服頭飾、漢服表演、攝影等全鏈條漢服行業培訓體系。

  漢服粧造師的吃香,對職業院校來説也有新的啟發。

  湖州市藝術與設計學校老師茅旭東介紹,這兩年隨著國潮風的興起,學校順應市場需求,在傳統美容美發造型設計課基礎上,注重在課程中融入古典粧容元素,並增加相關歷史文化、美學素養等相關理論知識輸出,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加深對粧容的理解和意義。

  “這兩年湖州舉辦蠶花廟會,都會邀請我們學生為蠶花娘娘做粧造,市場反響很好。”茅旭東説,週末和節假日有不少景區和寫真館請學生去幫忙,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朱紫怡是漢服文化愛好者,也是湖職院藝術與時尚設計專業學生。今年她的畢業設計作品,靈感取自於敦煌莫高窟壁畫人物為原型。因為熱愛,畢業後還想繼續從事漢服文化産業相關工作。

  在湖州“遇見非遺”工作室主理人孟菲看來,漢服粧造師從業人員要在讓非遺文化“潮”起來上下功夫,比如通過提升歷史文化底蘊,掌握點翠、絨花非遺技藝,復刻還原古代精美飾品,從而提升客人體驗度和自身競爭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王藝潼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