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落葉如何從“垃圾”變成藝術?
發佈時間 | 2023-12-12 09:20:49    

   “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

  近日,在杭州的南山路,三個巨大的秋葉“雕塑”作品,現身中國美術學院門口。中國美術學院的秋葉藝術節,是杭州一年一度的專屬浪漫。可以想像,接下來,杭城街頭將涌動著一股秋葉的藝術之潮和對自然生機的觀賞熱。

  有風君走進現場,感受著秋的饋贈,同時,也思索著,為什麼落葉會從“垃圾”變為藝術?

  01

  今年的秋葉藝術節以“無限·生機”為主題,將持續至12月31日,接下來還有20多件作品,將在兩周之內全部上線,分佈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杭州時尚中心等地。

  中國美術學院前的巨型秋葉塑像作品,已在上個週末上線。志願者們將落葉“粘貼”在絲網架上,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造型出現了,吸引著無數市民和孩子們嬉戲拍照。

  作品《符號的世界》,記者 呂之遙 攝

  這個秋天,正值“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火熱,創作者們用心感受秋天的韻律,用眼體味藝術的生機,用思維跟隨先鋒的腳步。《符號的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於趙無極先生1951年的版畫作品《無題》。1951年,趙無極在日內瓦第一次看到保羅·克利的作品,他花了好幾個小時沉浸于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符號世界。這次偶遇,讓趙無極有了創作風格上的轉變,他開始走向符號,進入抽象的世界。

  設計者將這幅畫作中的元素解構、重組,設計成獨立的場景,最終達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效果。在秋日,向大師致敬。

  作品《留》,圖源杭州發佈

  一隻由落葉組成的巨大“精靈”憨態可掬,許多人站在它攤開的右手下,與它“擊掌”。在這一瞬,似乎將自己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熔為一爐。

  這件名為《留》的作品,攤開的右手手掌為行人遮住風雨,作守候眾人讓大眾依靠之態;同時也像在做摸頭的動作,向我們示意著可以在此停留歇息,激起了生活在快時代中的人們的閒適之心,感受放鬆乃至放空給予人精神上的慰藉。

  留下吧,在杭州的落葉之秋末,金黃之冬初停下腳步,重新感受生活中的活力與生機。

  作品《秋·躍》,記者 呂之遙 攝

  當代社會中,人們似乎感受到各種各樣的裹挾,外部環境以及自我內境發生劇烈變化,讓我們急需尋找自己內在的活力。

  秋葉隨風的韻動讓人聯想到運動賽場,那種乘風而起的生命力,給寒秋帶來一絲鮮活與熱血。名為《秋·躍》的作品,以排球運動中的扣球動作瞬間為主體,加以秋葉環繞,帶來人與自然結合的無盡生命力。

  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躍動向上的前方。

  02

  曾經,落葉是城市的“垃圾”,一旦落地,就是“有礙觀瞻”,影響市容,需要及時的清掃。但在近幾年,“落葉不掃”政策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各大城市落地,金黃的“地毯”鋪滿街道,城市顯露出更自然的美麗與人文氣息。

  杭州是全國較早保留這份浪漫的城市。2011年,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曾向下屬單位發出要求:天氣晴好時,景區主幹道的落葉,延長清掃時間;非主幹道的落葉,定期清理,堆積到路兩旁,形成景觀道,並暫停對景區公園內草坪、園路、廣場、木平臺上的落葉清掃。

  2017年,杭州市城管委首次宣佈對市區15條道路的落葉白天不清掃;2023年,擴展到杭州23條道路(街巷)、13條河道園路開啟“落葉不掃”。

  中國美院秋葉藝術節也由來已久,美院學生用葉子玩藝術已有十年曆史,直到2016年,這個原本近乎“惡作劇”性質的小創意,被填充進更加清晰的構思和理念,形成第一屆秋葉藝術節。

  在覆蓋整座城市的範圍內,落葉為什麼會從“垃圾”變成藝術?

  2023年秋葉藝術節現場,圖源杭州發佈

  因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正在日益成為共識。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一葉知秋”,落葉是我們感知自然變化的一把“鑰匙”。正是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們認知到時間的更新。源於此,自古以來,落葉總能引發詩人最敏感的情緒,“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些千古名句,見證的正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並創造出的豐富世界。

  而現在,杭州城的每一處,都能見到壯觀的落葉景色,何嘗不是一種“返璞歸真”。

  因為治理理念更新,現代化城市正在不斷向人民宜居安居、更有人文溫度發展。實施“落葉不掃”,不去破壞落葉形成的自然風景,道路鋪滿各色的“地毯”,使其成為街拍的絢爛背景,或者成為散步的有趣玩伴,能讓市民和遊客感受到秋天不再清冷,彰顯著城市的活力與溫度。

  我們能夠體驗到更高品質的落葉景致,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是人文之城建設的最好的註釋。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李嬌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