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藍色迴圈”項目靠什麼獲得“地球衛士獎” 一個世界性難題的浙江答案
發佈時間 | 2023-11-01 08:46:13    

   浙江台州市小沙頭村漁民郭文標深信,自己在河灘拾揀廢棄塑膠,賣給再生資源企業的日常行動,已成為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一環。

  在浙江,乃至全世界,這樣的想法得到高度的認同。北京時間10月30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佈,由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和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藍色迴圈”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項目榮獲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它用數字化手段追蹤標記每一項回收環節,進而提高了廢棄塑膠的轉售價格和收購價格,漁民有錢賺、企業有動力,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由此進入良性迴圈。

  “地球衛士獎”是聯合國最高級別環保榮譽,這也是浙江繼“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支付寶“螞蟻森林”項目之後,第三次獲此殊榮。通過打造多元主體參與、市場連結産業的治理格局,浙江正計劃將這一模式向全國十余個沿海省及直轄市推廣,努力為全球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探索可持續可複製模式

  榮獲國際大獎的“藍色迴圈”項目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近年來,海洋廢棄塑膠污染日益嚴重,已給沿岸居民的社會生活帶來威脅。

  郭文標向記者回憶起一段海上救援的往事。有一年颱風季,有幾個漁民在等待救援,救援船在巨大的風浪中火速趕往失事船隻點位,但是行駛過程中船突然無法前進。郭文標和同伴們檢查半天才發現,船的螺旋槳被廢棄塑膠袋緊緊纏繞。所幸的是,那次救援任務最終成功完成。

  “當時我才意識到,不能對海洋垃圾熟視無睹了。”郭文標一家世代以捕魚為生,這些年來,他見證了這一群體的不易:有時一網下去,裏面摻雜了不少塑膠垃圾,一天的生計就這樣被耽誤。

  漁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還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性難題。一方面,目前全球海洋中的塑膠垃圾估計有7500萬噸至1.99億噸,污染態勢嚴峻;另一方面,由於收集難度大、處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全世界還沒有找到一種效果顯著且值得推廣的治理舉措。

  對浙江而言,這樣的挑戰尤為明顯。“浙江海島數量和海岸線長度均居全國第一,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海洋戰略優勢,顯得尤為重要。”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郎文榮介紹,近年來,浙江一直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于海洋經濟強省建設,也一直探索各類處理海洋塑膠垃圾的辦法。

  去年3月,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通過決議,推動全球塑膠污染治理,這讓浙江更加堅定了加快推進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希望以此為創新突破口和改革切入點,探索建立一種可持續、可複製,具有強大生態治理效能和顯著社會民生效應的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模式。”郎文榮説。

  用新理念打開治理思路

  從無到有、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獲得認可,“藍色迴圈”在發展過程中打通了一批難點、堵點、痛點。人們好奇,長久以來困擾世界的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難題,為何在浙江找到了答案。

  “我們有綠色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優勢。”郎文榮説,浙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綠色發展理念已貫穿社會經濟和政府決策各個方面。

  在此背景下,身為海洋大省的浙江,大力推進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自然成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郎文榮表示,開展海洋環境治理工作,浙江理論基礎堅實、體制機制健全、政策條件優渥,這也為“藍色迴圈”孕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市場化收集,是“藍色迴圈”項目的起點。在台州、寧波、舟山等地的一些沿海小村裏,就能看到“小藍之家”海洋廢棄物收集點。漁民和沿海低收入居民組成收集隊,通過河口攔截、岸灘撿拾等方式回收廢棄物,賣給資源再生企業。

  “藍色迴圈”項目運營主體——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麗自豪地告訴記者,該項目吸引力在於:回收人員手中的一個礦泉水瓶從原來賣3分錢增加到2角錢,漁民樂意加入。截至目前,浙江有6.18萬人次、1.02萬艘船舶加入“藍色迴圈”項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稱,“藍色迴圈”項目已經回收海洋廢棄物1.07萬多噸,是中國回收海洋塑膠廢棄物量最大的項目。

  “在不少地區,生態環保模式還以政府擔當治理主體、財政提供資金的治理為主。而在靈活的市場機制下,更多主體有意願參與,市場連結的産業也會越做越大。”王建麗説,未來,他們希望在全國沿海城市建立一個完善的海洋塑膠回收和再利用的迴圈系統,在保護海洋的同時,為沿海老百姓和漁民創造藍色就業崗位,增加收入。同時,他們也會深化與産業鏈企業的合作,加快建設完善的收集生産網路。

  用新技術解決世界性難題

  創新技術的應用,是“藍色迴圈”項目的另一大亮點。

  從一線收集人員穿戴的智慧設備,到用於轉机貯存的“海洋雲倉”;從後臺全流程可視化追溯系統,到生成公眾可查詢的産品溯源碼,在技術加持下,海洋廢棄塑膠變得“來路清晰”。在此基礎上,這些海洋垃圾製成的塑膠再生粒子,被一些注重環保減碳的國際大公司以高出傳統再生塑膠的價格採購,實現了市場化迴圈利用。

  用技術賦能生態治理,這樣的智慧浙江並不陌生。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藍色迴圈”項目中發揮重要回收儲運作用的“海洋雲倉”,是浙江省首臺(套)裝備的代表之一。

  “如果説裝備製造是製造業的脊梁,那麼‘首臺(套)’就是工業脊樑上的高端技術代表。”浙江省經信廳高端裝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現實中,船舶流動性強、海上監管難、污染物岸上接收設施匱乏等,一直是海洋廢棄物有效治理的難點。在港口建設污染物處置廠,也存在“選址難、投入大、運維難”等問題。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洋雲倉”是把傳統的“工程化”治理模式,轉化為“工程設備化”智慧治理新模式。

  位於台州椒江港口的“海洋雲倉”,形如一個“大房子”,裏面裝著從海上收集到的廢棄物。值得注意的是,“海洋雲倉”並非是簡單的存儲罐,而是可以對海洋廢棄物進行分類貯存、預處理減量、深度凈化處理等。其中,“海洋雲倉”海洋廢棄物預處理體積減量能力達90%,大幅降低了海洋廢棄物後續運輸處置成本。

  不僅能預處理,還可以自主“作決定”。待回收的船舶污染物、廢塑膠瓶、漁網漁具等分類存放達到一定儲存量後,“海洋雲倉”數字化管理系統就會根據轉運量智慧調度運輸車輛,將海洋廢棄物運輸至處置再生企業,並將海洋廢棄物治理全流程數據實時發送給各監管單位,完成海洋廢棄物的收集、運輸、儲存、處置、監管閉環。

  把複雜的廢棄物處理工程濃縮到一個裝備上,並非易事。看似簡單的“海洋雲倉”,集合了多種物聯傳感技術、高自動化控制技術、數字化監管技術等。2021年,“海洋雲倉”被認定為2021年度浙江省首臺(套)裝備,隨後還在浙江沿海二級以上漁港部署使用。目前,“海洋雲倉”已在全國鋪設了65套,申請專利88件,其中授權發明16件。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市場機制的倡導,這些在浙江一直深入推進的事,正是“藍色迴圈”項目獲得“地球衛士獎”的底氣所在。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吉文磊 鄭亞麗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