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亞運,同樣精彩”,兩段記憶,一樣美好。
如果説杭州亞運會向全世界呈現了“詩畫江南、活力浙江”,那麼杭州亞殘運會則把無微不至、殘健共融的城市溫度輻射至遠方。
賽場上的生命強音仍在迴響,杭州這座“大愛之城”已奏響再出發的序章。
內涵式發展,幸福指數“打底”
5次來過杭州、戲稱自己也是“杭州人”的亞殘奧委員會主席馬吉德·拉什德,面對央視鏡頭這樣評價杭州:“一流的設施,善良的人民。”
亞殘運會的成功舉辦,讓杭州這座全國唯一連續16年上榜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幸福成色被全世界看見。
一座城市的溫度,無法靠一束薪火突擊加熱。杭州亞殘運會成功的起點,要從“眾人拾柴”式的群眾性、普遍性“大愛”底色中去尋找。
斑馬線車讓人、圖書館向拾荒者開放、從12年前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到幾個月前跳橋救人的外賣小哥彭清林,最美現象從“盆景”變為“風景”……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城市細節,內裏有著厚積薄發的邏輯聯繫。
“杭州歷來有兼愛包容的基因。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將‘最美’從某個人的感人瞬間,推動為全時、全域、全面、全民的最美實踐。”杭州市文明辦副主任羅來庚説,繪就杭州“大愛”底色的,是獨具特色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杭州“內涵式”發展的清晰坐標。
自2003年起,杭州就開始了城市無障礙設施大規模建設。彼時的杭州,只有50%的道路有盲道,市區200多個公廁設有無障礙衛生間的不到五分之一。2015年杭州亞(殘)運會申辦成功後杭州換擋提速:解決5.7萬個負面問題清單、提升14萬個無障礙點位、實施困難殘疾人家庭改造1.5萬戶……
“無障礙設施”建設悄然升級到“無障礙環境”建設。兩字之變,天翻地覆:如今的杭州,隨處可見無障礙坡道、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公廁。杭州市殘聯副理事長李立平特意提到了杭州的無障礙游泳池。“補上了多年的空白點,殘疾人終於可以有尊嚴地下水游泳了。”在李立平看來,亞殘運會的成功是水到渠成,“杭州的內涵式發展有了集中展示的世界級舞臺。”
有愛無礙,立起城市建設新標桿
“杭州亞殘運會的19個競賽場館是我見過最好的競賽場館之一。”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楊金奎為杭州點讚。
“從機場、亞殘運村到賽場,杭州非常專業。”柬埔寨羽毛球運動員瓦裏森,給首次中國之旅打了“五星好評”。
“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是杭州亞殘運會備受好評的注解。“為賽事而生的各種無障礙設施是辦賽的基石,它們的功能和價值不僅是亞運遺産,更是無形的標準。”杭州市無障礙辦規劃統籌組組長方適明説。
3天內快速轉換、17個場館與亞運會共用,“杭州樣板”為後來者立下了新標準——簡約、安全、殘健長期共用。
亞殘運會期間,近5200名運動員及隨隊官員度過了安全感滿滿的半個月。亞殘運村的所有區域都進行了無障礙改造,讓運動員“如履平地”。
從火炬傳遞時的智慧導盲犬到實時手語翻譯智慧AI“小莫”,杭州科技創新的實力和溫度“一朝天下知”。
中國盲人門球運動員蔡長貴對智慧衛生間印象深刻,上廁所有“電子管家”語音引導坐便器、小便池的精確位置,更能處理應急情況,“我當運動員23年了,去過很多發達國家參賽,第一次遇到有語音播報的衛生間。”
華途數智浙江地區負責人杜建祥覺得科技進步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服務理念的升級,“亞殘運會,讓很多應用從‘我覺得你需要什麼’向‘自己決定需要什麼’轉變。”
杭州市殘聯理事長楊英英認為,這些理念和成果無疑將“飛入尋常百姓家”,惠及所有行動不便的老人、兒童、病人,為杭州後亞運時代的城市建設確立新理念、新標桿。
參與編制《杭州市無障礙環境融合設計指南》的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陸激認為,這本指南是亞殘運會留下的寶貴遺産,也是杭州無障礙環境建設進程的里程碑,“最終將轉化為杭州正在創建的全國無障礙建設示範城市、‘一老一小’友好型城市的新目標、新高度。”
“一個都不能少”,整體性邁入中國式現代化
一個會如何提升一座城?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葉青看來,“關鍵是把大愛之城的溫度,固化、轉換為更高的幸福指數,城市提能升級也就在其中了。”
葉青認為,世界一流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無不重視“以人為本、全民共用”的協調性發展,“失能、弱能群體需要特別關注,只有確保全體居民的生活品質實現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一個都不能少’的深意就在這裡。”
“兩個亞運”的寶貴遺産,有些“看得見、摸得著”。
借舉辦亞殘運會的東風,杭州2322座城市公廁七成實現無障礙化;配備無障礙設施的公交車達3000余輛;新投用500輛無障礙計程車,輪椅、嬰兒車可直接通過踏板推進車廂。“這些無障礙公廁、公交車、計程車,包括場館內的無障礙設施,都會永久性保留,成為城市生活中的日常。”方適明説。
更多變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理念觀念。“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一個都不能少”的現代化等樸素價值觀,將在億萬人民心裏播下火種,生根發芽。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謝曄 張彧 張夢月 丁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