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不清的穿山隧道,斷斷續續的手機信號……再次坐上前往慶元的“綠巨人”城際列車,崔振美的心情和第一次來面試時已大不相同,“這裡山好水好,能在這兒工作,是我撿到‘寶’了!”這個從小生活和學習都沒離開過北京的27歲建築學碩士應屆畢業生,在今年6月做了一個很“勇”的決定——離家千里,來到浙江山區做一名基層公務員。
這份工作可來之不易。今年4月,浙江省公務員局發佈2023年浙江省山區26縣公務員專項招考公告,首次開展山區26縣專項招錄工作。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原本在浙江考公市場略顯“邊緣”的山區崗位,竟吸引了2.8萬人展開激烈競爭,最終400多人通過專項招錄成功加入公務員隊伍。
眼下,這些公務員已在崗工作幾個月。他們有哪些收穫?又能為山區縣後續引才發展帶來哪些啟發?近來,記者到多個山區縣展開走訪,了解他們“翻山而來”背後的故事。
機遇
是給山區的,也是給人才的
“記得是4月上旬,我報考杭州某機關單位沒能進入面試環節,以為和浙江不會再有交集,沒想到收到了浙江省公務員局發送的短信,邀請我參加山區26縣專項招錄。”對於半年前的那一幕,崔振美仍記憶猶新。
“當然要去!”崔振美幾乎是毫不猶豫就登錄了專項報考系統。但她也坦言,當時自己對浙江了解並不多,參加專項招錄,只是不想錯過這“史無前例”的第二次機會。
去年11月初,浙江省公務員局發佈2023年公務員四級聯考招考公告。崔振美和很多正在準備考公的同學一樣,立馬捕捉到了其中一個關鍵資訊——浙江將首次開展山區26縣專項招錄。
公告稱,為破解山區26縣與發達地區同臺競爭吸引力不足問題,在全省四級聯考面試完成後,山區26縣(另加舟山岱山、嵊泗兩個海島縣)將面向全省四級聯考符合條件的筆試合格人員組織開展專項招錄。
“山區26縣是哪些地方?專項招錄,政策會傾斜嗎?報考這些地方‘上岸’可能性是不是能更大些?聯考面試後再開展,是不是意味著會有‘復活’機會?”崔振美還記得,當時消息一經放出,許多考公相關的網路群組、社交平臺、問答社區、培訓網站、高校網站等,紛紛轉發擴散並“劃出重點”展開熱烈討論。
“大家一邊好奇,一邊去搜索、了解。”用省委組織部相關處室負責人的話來説,從那天起,專項招錄的第一波優勢就開始得以顯現,“山區26縣吸引了全國範圍內更多的關注目光。”他還提到,求賢若渴的山區26縣,此前還開啟了“互卷”模式——覺得通過微信公眾號、電話短信等方式宣傳力度不夠,全域9個縣(市、區)都屬於山區26縣的麗水,更是組團前往浙江11所高校進行線下宣講,推廣力度拉滿。
如果説公告只是初步打響知名度,那麼到了專項招錄正式啟動階段,山區26縣則散發出了“意想不到”的魅力。
26歲的江蘇徐州小夥楊開封,碩士畢業于浙江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他在專項招錄中以面試第一名的成績,如願爭取到淳安縣威坪鎮綜合辦的崗位。
這段時間,上班時他積極溝通、迅速了解鄉情村貌,下班後他拓展閱讀、堅持鍛鍊寫作能力。颱風“杜蘇芮”登陸前後,他還堅守一線,認真開展重點區域、隱患排查等工作,積累應急處突經驗。
“機會難得、時間寶貴,一刻都不想浪費。”楊開封説,自己之前從沒想過到山區工作,但經歷過就會發現,在這裡,成長就像是按下了“加速鍵”。
在得知自己入圍專項招錄面試後,楊開封搜索了大量關於山區26縣的資料。“硬體有短板,産業卻各具特色”是他對山區縣的最深刻印象。
“浙江省山區26縣,青山鎖門,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都低於全省平均水準……”楊開封回憶,面試環節第一個問題,面試官就“自揭短板”,讓他談談對山區發展的理解和看法。
“雖然硬體方面存在一些制約,但浙江在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落下過山區26縣,相反,還在各方面都有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援。一縣一策的發展舉措,更是讓每個山區縣都擁有極大潛力,在未來發揮自己的特色。山區縣從來不是包袱,它需要的是新鮮的血液,去幫助發掘獨特優勢,從而轉化為無限活力和動能。”楊開封條理清晰、娓娓道來。
他説,整場面試給他的感覺是,山區縣帶著極大誠意在引才,因此自己覺得很放鬆,表達欲也進一步被激發。他也真切地希望,自己能在今後的工作中,實現自己在面試時所提出的設想。
選擇 既要想幹願幹,又要能幹會幹
在首次山區26縣專項招錄整個過程中,有一項數據值得關注,那就是“競爭比”。
記者從省委組織部得到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通過專項招錄,26個山區縣和2個海島縣釋放的471個錄用名額,吸引了2.8萬人報考,平均競爭比達60比1。
“對於杭嘉湖等發達地區,這個競爭比不算稀奇,但對我們來説,往年相同崗位競爭比能達到20比1都很難得,現在能看到這麼激烈的競爭局面,還真有些‘受寵若驚’。”慶元縣委組織部幹部科幹部告訴記者,今年3月,他們根據實際需求,編報了法院、縣直機關、鄉鎮機關等在內的10個崗位需求,不僅報考人員達700多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佔比也有大幅提升。
碩士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如今在慶元鄉鎮機關工作的高振圳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在山區土生土長的24歲青田小夥,在家鄉和隔壁慶元縣之間有過猶豫,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報考慶元。他給出的原因簡單卻有説服力——慶元縣的農業發展定位和自己的專業相關性更強。“工作不僅僅是工作,是能突破自我、創造價值的寶貴平臺,我要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讓付出的每一分努力變得更有意義。”高振圳説,自己的決定也得到了父母的一致支援。
原本很少被考慮到的山區崗位,如今卻形成了充分的“雙向”競爭力,也是此次專項招錄的題中之意。
“山區裏的公務員崗位,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無人問津’的職位。”省委組織部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給山區26縣補充一批事業發展需要、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他們在前期大量基層調研的基礎上,設計了很多細緻的招考規則。
比如參加專項招錄的報考對象,四級聯考中的筆試成績必須達到原報考職位的最低合格分數線;報考專項招錄職位的類別應與原報考職位的類別相同;參加專項招錄的人員只能報考一個職位等。
而這還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一段緊張的“排位賽”環節——為了讓報考人員盡可能多被合理統籌、有效錄用,在專項報考系統中,截止報名期限結束前1個小時,報考人員可以查詢到相應報考職位的報名人數,以及進入資格審核範圍人員筆試的最低分。
“我們希望篩選出真正有志於在山區發展的青年人才。可以説,在專項招錄環節依然是在優中選優。”在採訪過程中,不少山區縣的領導幹部不約而同地向記者提起,他們遇到過不少在前期筆試中取得高分的佼佼者,但決定錄用時有一項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對方是否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積極向上的幹事熱情,“他們當中有些人只是因為熱門崗位競爭壓力過大而不得不與第一選擇失之交臂,如果這部分能幹會幹的優秀人才在了解到山區形勢後能萌生一顆想幹願幹的決心,我們當然歡迎!”
思考 選好更要用好,山區大有可為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把優秀人才引進山區是第一步,可對於年輕人來説,要真正能在山區安心發展,面對的挑戰還有不少。26歲的台州小夥、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畢業生潘仕濤,就提到了一個自己在工作初期遇到的“窘境”。
“我和村民打電話,沒説幾句就會被挂掉。”潘仕濤在景寧縣移民工作中心綜合科工作,負責水庫移民對接具體的安置和保障等工作,剛開始他實在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的態度明明很熱情友好,卻還是“不受待見”。
“你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上來就是‘補貼’啊、‘銀行卡號’啊,大爺大媽們當然把你當騙子啦!”綜合科科長藍慧,同時也是潘仕濤的帶教師父,很快就幫他找到了癥結所在。
這段時間,潘仕濤不僅儘快熟悉業務內容,還在努力攻克方言關,“我們的工作,緊密貼合老百姓切身利益,要時時刻刻把自己擺進來,才能更好地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為了幫助這些新公務員迅速適應、加快成長,組織部門也早已動筆書寫後半篇文章。省委組織部專門出臺《關於實施新錄用公務員“青藍工程”成長幫帶制的意見》,各地全力落實具體幫帶舉措。
“選人重要,用好更重要。我們把人才引到山區來,就要珍惜這些人才,盡全力為他們打造良好的土壤,讓每個人都能發揮獨特優勢、實現自我價值。”景寧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林建鋒告訴記者,聚焦本地特色的項目招引、政策處理、矛盾調解、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産業帶富等領域,縣委組織部選取了一批素質過硬、專業權威、成績顯著的幹部為這些新公務員擔任“金牌導師”。
導師們會通過日常帶教、課堂實訓、分配任務、不定期跟班等方式,開展為期兩至三年的“手把手”幫帶。“抓住‘可塑性’黃金時段,讓年輕人擁有到改革創新攻堅發展最前沿一線深度錘鍊的機會,有助於推動形成隊伍青藍相繼、事業薪火相傳的良性迴圈。”林建鋒説。
“這條賽道很值得,每天干勁都很足!”通過專項招錄來到慶元工作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畢業生水興雅,最近成了山區26縣的義務宣傳員——每當有學弟學妹諮詢她相關資訊,她都很推薦對方繼續關注山區公務員招錄。水興雅説,在山區工作,自己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山區,對於一個渴望自我實現的年輕人來説,是再好不過的奮鬥熱土。
省委黨校浙江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立軍,對山區縣跨越式高品質發展議題頗有研究。最近正在多個山區縣調研的他,和不少新錄用公務員打了交道。他觀察到,雖然入職時間並不長,但大多數新人已經能較快地適應山區生活,對各地風土人情、特色産業、基層情況等也有了大致掌握。
“一些地方發展乏力,關鍵在於缺人才,缺發展引路人、産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專項招錄,就是為山區26縣吸引優秀人才開闢了新路徑。”在王立軍看來,山區26縣的挑戰和機遇並存,可以為那些滿懷理想和熱情的年輕人提供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
“年輕人其實不怕吃苦,他們在乎的是能不能獲得真鍛鍊、學到真本領。”王立軍認為,在基層工作、和群眾打交道,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方法,是實打實的人生財富,不論今後工作崗位或地區是否會變動,回想起來都是難得的經歷。他還樂觀地提出願景,“也許在不遠的將來,這些曾經不被看好的地區,反而會成為大家的首選項。”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李燦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