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201金111銀71銅共383枚獎牌,取得亞運會參賽歷史最好成績,並第十一次蟬聯亞運會金牌榜榜首。15個比賽日裏佳績頻傳,中國隊3次打破世界紀錄、18次打破亞洲紀錄、74次打破亞運會紀錄。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周進強認為:“中國體育健兒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爭創佳績,整體表現出色,好于預期。”
巴黎奧運會的鼓角聲漸近,中國體育健兒不懈追夢的腳步正急,從未停歇。
創造佳績 永遠向前
中國體育代表團以優異的運動成績和良好的精神風貌,生動詮釋了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內涵。
百米跑道上,田徑運動員謝震業展現“中國速度”,以9秒97的成績奪得金牌,“希望明年巴黎奧運會能再接再厲。”擔任閉幕式旗手的他道出了心中夢想,要為下一次衝刺積蓄力量。
泳池碧波中,游泳運動員覃海洋和張雨霏的身影令人注目,前者收穫5金1銀,後者共奪得6枚金牌。兩人被評為杭州亞運會最具價值運動員,未來將繼續在賽場綻放光彩。
田徑、游泳、射擊、跳水、水上項目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本屆亞運會上的優勢項目。中國游泳隊在41個小項中獲得28金21銀9銅,創造中國游泳隊參加亞運會以來的歷史最好成績。中國田徑隊取得19金11銀9銅的成績,金牌數和獎牌數均排在首位。中國跳水隊再度包攬亞運金牌,交出優秀答卷。中國選手在射擊場上奪得16金,其中包括10枚奧運項目的金牌。
亞運會過後,更艱巨的挑戰就在眼前。巴黎奧運會將於明年7月26日開幕,備戰時間僅剩不到300天。“永遠向前”不僅是亞奧理事會的格言,也是中國體育不斷鑄就輝煌的密碼。
年輕力量 閃耀賽場
中國體育代表團中不乏00後小將的身影,他們正在接過接力棒,肩負起為國爭光的光榮使命。征途漫漫,他們將從杭州啟程,邁向更大舞臺。
射擊賽場“青春風暴”正上演,18歲的盛李豪在男子10米氣步槍賽場上獲得金牌,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17歲的黃雨婷收穫射擊項目3金,她與盛李豪還獲得10米氣步槍混合團體賽金牌,這對年輕的組合已經期待在巴黎奧運會賽場挑戰首金。
在滑板、霹靂舞等奧運會新項目中,中國小將走到臺前,展現了新興項目的發展潛力。滑板男子碗池冠軍陳燁、男子街式冠軍張傑,分別只有15歲和16歲。13歲的滑板女子街式冠軍崔宸曦是中國體育代表團中年齡最小的選手。通過摘得亞運會女子霹靂舞首金,17歲的劉清漪獲得巴黎奧運會霹靂舞項目參賽資格。她説:“這次能拿到冠軍,也讓我更期待巴黎奧運會。”
00後乒乓球選手王楚欽勇奪男團、男單、男雙、混雙4枚金牌。他説:“每個人都期待踏上奧運會的賽場,但首先要從隊內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才可能有能力去抓住機會。”
22歲的男子舉重選手劉煥華以100公斤的體重參加109公斤級的比賽,並一舉奪金。自去年以來,劉煥華橫跨5個級別參賽,展示了強大的潛力,他期待在巴黎成為國內第一個舉重男子100公斤級以上的奧運冠軍。
鞏固優勢 備戰奧運
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的201枚亞運會金牌中,包括了144個奧運小項。通過賽場上的優異表現,中國選手在水球、曲棍球、網球、拳擊、花樣游泳、帆船、射箭、現代五項等項目上取得了19個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此外,中國選手還在13個游泳小項和1個田徑小項上達到了巴黎奧運會參賽標準。
周進強認為,杭州亞運會成功舉辦、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優異成績,根本原因在於國家繁榮富強和綜合國力提升,基礎在於中國大地蓬勃開展的體育運動,杭州亞運會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一次集中展現。
中國跳水隊和中國乒乓球隊在亞運賽場展現出強大實力,成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國際大賽中最穩定的奪金點。此外,射擊、體操、羽毛球、舉重等作為中國體育傳統優勢項目,都曾在奧運賽場創造了輝煌歷史,在杭州亞運會上亦有亮點。
飛碟項目此前並非中國射擊隊強項,在亞運賽場卻打出歷史最好成績,並刷新女子多向飛碟團體世界紀錄;男子體操個人全能項目上,張博恒成為新規則下首位突破89分的選手;羽毛球男子單打項目競爭激烈,李詩灃與石宇奇展現出色的競技狀態,成功在羽毛球男單決賽相見。男子舉重名將表現穩定,並有新人冒尖。此外,中國選手在跆拳道、拳擊、女子摔跤、女子柔道和女子花劍團體等潛優勢項目中的成績有所提升,有望在巴黎創造佳績。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共參加了16個非奧項目(分項)的比賽,在武術、龍舟、輪滑、西洋棋、象棋、圍棋、橋牌、空手道、克柔術等10個項目獲得33枚金牌。通過積極參賽並取得優異成績,推動亞洲地區體育人文交流,促進項目普及發展,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多元體育需求。
杭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辦,為中國提升競技運動水準、備戰巴黎奧運會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周進強説:“從杭州看巴黎,從亞運看奧運。通過參加亞運會,我們達到了鍛鍊隊伍、發現新人、搜尋問題的目的,進一步明確了做好巴黎奧運會備戰的思路、措施和工作重點,更加堅定了取得優異成績的信心。”
來源:人民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