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蘇州、嘉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開放樞紐。”8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稱《若干政策措施》),有4條政策明確點到嘉興,有15條政策嘉興可享受。嘉興市長三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嘉興將根據國家、省級有關工作部署,精心組織實施,紮實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加快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
在長三角城市群的“朋友圈”裏,嘉興是浙江接軌上海的“橋頭堡”。一向務實的嘉興,實力不容小覷——2022年,嘉興GDP為6739.45億元,總量位列長三角16個核心城市第11位,經濟增長快於長三角核心區。
嘉興是紅船起航地,正處於城市能級躍升、發展方式重塑、新舊動能轉換、治理能力變革的關鍵期,這是新時代嘉興城市發展特徵的集中體現,也是國內城市現代化建設共性特點的現實映射。到2035年,嘉興將高水準完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基本建成共同富裕典範城市;到2050年高水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圖景成為全國、全省典範。
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支援嘉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次出現嘉興的一體化元素,其中,嘉興“公鐵水空”聯運樞紐還被寫入了浙江省十大標誌性項目。
這一系列利好,有助於嘉興進一步放大戰略疊加效應、提升輻射帶動功能、發揮樞紐節點作用,推動城市加快由“立足全省域”向“放眼長三角”的躍升,由“承接溢出效應”向“主動對外輻射”的變革,由“服務配套”向區域“戰略中心”的重塑。
2022年12月23日,嘉興市委九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建設實力型、創新型、樞紐型、品質型、活力型、開放型、智慧型“七型城市”的目標,部署實施産業、科創、樞紐、中心城區、開放、生態、數字能級提升“七大工程”,開展城市空間功能優化改革、市域一體化改革、重大平臺管理體制改革、城市有機更新機制改革、城鄉融合發展試驗改革、濱海港産城統籌發展改革、科技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七改聯動”,構建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四梁八柱”。
嘉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浙江省委的決策部署,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一是聚焦“公、鐵、水、空”高效銜接,打造暢達流動的世界級樞紐體系。按照“公鐵水空”聯運樞紐的定位,接下來五年,全市累計交通投資將超2000億元,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樞紐、鐵路樞紐、航空物流樞紐、海河聯運樞紐“四大樞紐”。公路方面,加快推進蘇臺高速二期、嘉興中心城區至各縣(市、區)快速路等項目,到2027年,全市將形成“三縱三橫七連”的高速公路網。鐵路方面,圍繞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與青浦、蘇州協同推進滬蘇嘉城際鐵路建設。同時,加快推進通蘇嘉甬高鐵、蕭山機場樞紐接線工程、滬平鹽城際鐵路等牽引性項目建設。水運方面,強化嘉興港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的協作,加快海河聯運示範工程、魚腥腦航道等建設,力爭到2025年嘉興港貨物吞吐量超1.5億噸,海河聯運集疏運量超4500萬噸。機場方面,加快建設嘉興機場,打造全球航空物流樞紐。將於2025年建成投運,預計2030年機場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將分別達到180萬人次和110萬噸。
二是突出“科技、産業、人才”協同發力,打造全球領先的創新聯合體。嘉興將深度參與共建G60科創走廊,深化與上海的創新合作、産業協同,大力發展新能源、資訊技術、生物醫藥、高端智慧裝備等技術成長型産業,著力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培育高精尖産業集群,加快建設智造創新強市。
三是堅持“生態、文化、旅遊”有機融合,打造詩意棲居的綠色人文家園。用好嘉興210萬畝良田、120萬畝濕地、50萬畝水面的自然稟賦,實施“九水”水環境生態修復工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藍色珠鏈”工程,推動烏鎮、西塘等古鎮與周邊地區古鎮串珠成鏈、聯合申遺,與上海攜手打造新時代“重走一大路”紅色旅遊精品路線,讓綠色生態更動人、青色文化更彰顯、紅色旅遊更興旺。
《關於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全文如下: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四省(市)和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一核兩帶”功能佈局初步形成,高端商務、會展、交通功能持續提升,科創産業融合日益深化。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積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強化虹橋商務區核心功能
大力發展高能級總部經濟、高流量貿易經濟、高端化服務經濟、高層次會展經濟,加快打造功能複合型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
(一)支援虹橋商務區打造“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輻射引領區,率先與相關國家合作試點國際高標準電子商務規則,探索互利共贏的合作新模式。
(二)支援虹橋商務區引進更多貿易促進機構、商會協會等國際經貿組織功能性機構落地,依託全球數字貿易港加快培育發展數字內容分發、智慧財産權交易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
(三)支援虹橋商務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率先試點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政策,允許主辦企業在一定額度內購匯,允許跨國公司在境內辦理境外成員企業本外幣境外集中收付業務,賦予企業更多資金匯兌自主權。
(四)支援虹橋商務區內的社會辦醫療機構依規定配置甲類大型醫用設備。
(五)虹橋商務區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照《臨床急需藥品臨時進口工作方案》相關規定申請臨時進口臨床急需的少量藥品。
二、促進“一核兩帶”融合發展尊重市場規律,強化優勢對接,統籌區域空間,優化功能佈局,支援以“一核”輻射帶動北向、南向拓展帶,以“兩帶”特色功能支撐服務“一核”,依託毗鄰區、産業鏈、創新圈、交通網,支援蘇州、嘉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開放樞紐。
(六)推動位於虹橋商務區和北向、南向拓展帶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協同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構建高水準區域創新網路。
(七)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落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區域內互認,支援高新技術企業自由流動。
(八)推進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區域內智慧網聯汽車測試牌照和測試結果互認互通,支援在虹橋—昆山—相城、嘉昆太協同創新圈等區域構建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區,率先開放跨省市道路測試。
(九)支援將在虹橋商務區實施的國際人才管理改革試點等政策推廣到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全域。
(十)對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區域內納入當地重點扶持産業目錄企業聘用的外國“高精尖缺”人才,按規定提供簽證、工作許可、居留許可等方面便利服務。
(十一)在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且風險可控的領域,探索建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制度,對部分需持證上崗的職業,允許取得境外相應職業資格或公認的國際專業組織認證的國際人才,經能力水準認定或有關部門備案後上崗。
(十二)支援上海、蘇州聯動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動創新場景開放和應用互聯互通。
(十三)支援上海確有需求且符合條件時申請在虹橋商務區設立綜合保稅區,拓展保稅研發、保稅維修、加工貿易等業務。支援嘉興綜合保稅區在符合條件時申請擴區,並開展綜合保稅區高品質發展綜合改革試點。支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內綜合保稅區聯動發展。
(十四)支援太倉持續深化中德合作,推動建設中德(太倉)産業合作發展基地,打造對德合作新高地。支援蘇州工業園區推進共建中新“國際化走廊”,不斷拓展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數字經濟、雙向投資、金融與服務業等領域合作。
(十五)擴容升級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和“服貿通”數據專線,支援有需求的企業依法依規接入專用通道,助力服務貿易和數字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十六)支援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區域內探索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用制度,建立健全以患者為主索引的醫療數據共用方式和制度。
三、引領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加強服務長三角地區的功能平臺建設,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與合肥、蕪湖等長三角地區城市聯動發展,逐步實現資源共用、政策共通、平臺共建,以協同開放提升整體實力,以功能升級促進區域合作,合力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新引擎。
(十七)支援虹橋國際機場進一步加密城際空中快線,提升公務機運營服務品質。加強浦東國際機場與虹橋國際機場聯動,更好滿足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對中遠端國際航線的需求。加快嘉興航空聯運中心建設,提升航空貨運保障能力。支援依託蕪湖航空貨運樞紐建設,打造服務長三角面向國際的航空服務業集聚區。
(十八)推進太倉港區遠洋集裝箱轉机通道建設,用好聯動接卸業務模式,鼓勵發展鐵水聯運、江海聯運和江海直達業務,打造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拓展區。支援合肥高品質開行中歐班列,強化與沿海港口城市協同聯動,發展海鐵聯運新通道。
(十九)支援共建跨區域軌道交通網,推動滬乍杭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實施滬蘇通鐵路二期、通蘇嘉甬鐵路、金山至平湖市域鐵路等項目,提升節點城市樞紐功能。加快推進打通高速公路未貫通路段和拓寬瓶頸路段前期工作。
(二十)支援虹橋商務區為長三角地區開展招商引資、國際人才招引,以及設立城市展示中心、研發中心、行銷公司、外事聯絡處等功能性機構預留空間、創造條件。支援在江蘇、浙江、安徽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招商路演、供需對接等系列活動,指導支援地方參與相關展會、論壇工作。
(二十一)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構建覆蓋科技諮詢、研發測試、科技金融、成果轉移轉化等全鏈條的科研服務體系,為長三角科技協同創新提供專業化服務。
(二十二)支援合肥國際金融後臺服務基地建設,鼓勵跨國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在基地設立研發中心,探索金融支援科創發展新模式,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
(二十三)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數據中心集群、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優化算力佈局,加強與國家超級計算昆山中心聯動發展,積極承接長三角中心城市實時性算力需求,並在探索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方面先行先試。
(二十四)支援設立國家海外智慧財産權糾紛應對指導機構,建立海外智慧財産權糾紛指導專家庫,圍繞重點産業不斷完善海外業務智慧財産權糾紛應對機制。以技術産權、文化創意等領域為切入口建立智慧財産權公允市場價格評估體系。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宋彬彬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