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為《中國人群鹽攝入情況及減鹽意願調查》的報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報告指出:98.81%的居民都願意為健康減鹽,但為什麼需要減鹽?食鹽的益處和過量使用的危害是什麼?知曉率卻不高。而普及定量勺和低鈉鹽的使用,是推廣減鹽最實用的方法。
圖:叢毓在減鹽公益講座現場
據了解,這份調查報告是由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高二(5)班女生叢毓帶領團隊利用課餘時間完成的。許多人好奇,這是一個怎樣的高中生?她為什麼要開展這項調查?她又是如何做到的?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叢毓。
作為一個小“吃貨”,叢毓從小遍嘗各地美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她漸漸喜歡上了烹飪。這樣一來,她和小區裏的爺爺奶奶們就有了共同的話題,經常探討烹飪技巧,向他們學習烹飪經驗。
2021年,有一次她到小區一位奶奶家“切磋廚藝”(蹭飯),看到這位奶奶燒菜時放很多鹽,她恍然間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從小到大看過很多爺爺奶奶們燒菜,基本都是這樣,通過交談,她得知這位奶奶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平時也會注意少吃主食,不喝飲料不吃糖等,但對於食鹽的問題卻認識不足。回想起自己認識的很多人,好像都沒有對食鹽有足夠重視,她便萌生了為大眾傳播科學合理飲食知識的想法。
從偶然萌發的一個想法,到真正付諸行動,其中距離有多遠?“有時間做嗎?做不好怎麼辦?再看看、再等等……”如果這樣想,那距離可能是“永遠”。叢毓是個“行動派”,想到就去做。從那以後,叢毓每次見到相熟的爺爺奶奶就跟他們講科學飲食,講要少吃鹽的重要性,但效果甚微。她反思,不是自己講的知識不對,而是沒有正式的場合增加自己的公信力,不能夠得到爺爺奶奶們的重視。
圖:叢毓為社區居民提供減鹽公益講座
於是她想辦法聯繫小區居委會,並爭取到了為小區居民辦一場科學合理飲食相關講座的機會。接下來,她一面利用課餘時間自學營養學相關知識,製作PPT,一面嘗試用口語化的表達,形象的比喻等方式將科學知識講出來。但萬事開頭難,雖然叢毓在小區裏張貼了海報,但報名的人只有三位。於是她想辦法請居委會幫忙發通知,成功邀請到了十幾位居民。但她覺得還不夠,她又找到小區裏相熟的爺爺奶奶幫忙,又邀請了十幾位居民。同時她還跟自己的父母溝通,獲得了第一筆七百多元的贊助款,用來購買減鹽醬油作為禮品發給來聽講座的居民。
圖:叢毓在社區準備減鹽公益講座
有了充分的準備,科普講座很成功,叢毓的人生第一場講座就有30多位居民參加。面對台下的提問和質疑,她一一解答,獲得了到場居民的高度讚揚。居民們評價她:“一點也不怯場,像個醫生。”
這次講座的成功給叢毓帶來了信心,她更加堅定要把健康科普做下去。但想要做更多的事情,就需要有團隊。於是叢毓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團隊,她先從同年級的同學和熟悉的朋友中去找,結果發現大家都有不同的興趣和專業,很難湊齊人手。於是她又把目光放到了不同年級的同學和外校的同學身上。她和相關專業老師交流了自己的想法,獲得了老師的支援,老師給她推薦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學生。她一個一個找到這些同學,跟他們聊天,介紹自己的目標和成功經驗,以及對後續科普的設想,爭取她們的加入。於是,兩個月後,她的五人科普小隊終於組建了起來。大家各司其職,有的負責攝影,有的負責做PPT,有的負責外聯找場地,叢毓負責定計劃、查資料、做研究。
圖:叢毓團隊的減鹽科普公益網站“ACTION ON SALT”
沒有邁開第一步的小果斷,就無法擁抱瞬息萬變的大時代。叢毓和她的小夥伴們,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完成了網站“ACTION ON SALT”的建設,網站內容不僅涵蓋最新減鹽相關新聞報道、健康科普知識以及學術前沿資訊,還有叢毓團隊的介紹、近期活動以及報告的發佈。為了完成《中國人群鹽攝入情況及減鹽意願調查》,她們動員了學校、家人及社會相關人士2000多人開展社會調查,最終收集到有效問卷420份,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花費大量課餘時間做這些,到底值得嗎?“最開心的是看到大家的變化。”叢毓認為自己得到的更多。與叢毓關係密切的一位蔣奶奶,看著她一路走來為了科學飲食科普付出的點點滴滴,感觸頗深,思想上也慢慢從懷疑到認可,再到推崇。現在蔣奶奶家的鹽已經換成了低鈉鹽,醬油也換成了低鹽醬油,每次燒菜的時候也更注意使用量了。此外,蔣奶奶也把這份信任傳遞給了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居民都開始對科學合理飲食和適量食用食鹽有了足夠的重視。
談及未來,叢毓表示,除了繼續將科普講座、網站做好之外,她們團隊還要定期發佈調查報告,製作科普視頻和減鹽食譜,同時她也計劃要做一位健康飲食的博主。她希望繼續學習營養學相關知識,從事營養學相關工作,幫助更多的人。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朱祺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