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提供就業、學費分期,“培訓貸”是餡餅還是陷阱?
發佈時間 | 2023-06-26 09:24:12    

   畢業一年,林曉婭(化名)沒有想到,不僅培訓機構承諾的就業機會沒有兌現,而且課程品質不及預期,最後自己還背上了貸款。

  每月還貸637.5元,12期分期,總計7650元的費用,是林曉婭報名參加的線上韓語培訓班的學費。試聽完一節直播課程後,林曉婭在培訓機構老師的引導下,一步步辦理了學費分期。

  林曉婭懷疑自己掉入了“培訓貸”陷阱。一些不良培訓機構以只要報名參加培訓課程就提供兼職與就業機會、學費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諾,誘導學生在網路貸款平臺進行借貸。但課程開始後,學生並未得到機構承諾的兼職或就業機會,也未能掌握一門技能,而且面臨退費困難和高利貸風險。

  正值畢業季,“培訓貸”騙局時有發生。今年5月底,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佈2023年第1號預警:警惕“培訓貸”陷阱。

  預警提醒廣大在校學生,務必增強防範意識和辨別能力,不要輕信培訓機構所謂“邊學邊賺錢”“先學後付”等引誘貸款的承諾,不要在陌生網路平臺註冊資訊、轉賬匯款及辦理貸款等。

  不少學生成了不良培訓機構緊盯和收割的“韭菜”。他們是怎樣落入陷阱?投訴維權難在哪?又該如何加強監管?

  提供就業機會,學費可以分期

  天上掉“餡餅”了?

  去年6月,從雲南一所高校畢業後,林曉婭計劃到南韓留學提升學歷,“聽説在國外學習語言的花費會比國內貴,我準備先在國內學習韓語。”

  林曉婭在一個社交平臺上搜索“韓語學習”關鍵詞,偶然間瀏覽到一個韓語培訓機構的賬號,她被“免費提供資料”相關字眼吸引,關注了該賬號。

  私信交流一番後,運營該賬號的機構老師又向林曉婭推薦起韓語培訓班,並邀請她試聽一節課程。林曉婭向潮新聞記者回憶説,這節課程是直播形式,課上韓語老師積極地和她互動,上課過程中還多次提到她喜歡的南韓“愛豆”(偶像明星)。

  課程的初體驗很棒,更美的是機構老師的承諾:“韓語初級證書拿到後,就可以來我們機構工作”“培訓費輕輕鬆鬆就可以賺回來”“成為機構職工,後續的培訓考級都可以免費”……

  對於高額的學費,林曉婭表示作為剛畢業的學生自己無法承擔,還要詢問一下父母的意見,機構老師馬上提出可以申請分期付款,分期付款還能享受更大的優惠。

  “提供就業機會,學費可以分期,感覺天上掉下了‘餡餅’。”林曉婭心動了,在她確定要報名後,機構老師教她如何辦理學費分期。

  在林曉婭提供給潮新聞記者的聊天記錄中,該機構老師發來一個小程式碼,向她介紹了辦理的方式:手機掃碼登錄,接著填寫銷售人員的手機號,又填寫了“入學資訊”,包括姓名、班級和課程,最後選擇分期期數,確認辦理。

  潮新聞記者掃碼打開了小程式,頁面上寫著“選擇‘即科保’分期理由:易申請、速審批、低費率”。“可以分期,我便沒有擔心費用問題。”最後,林曉婭選擇了12期分期,也和該機構簽訂了《韓語高級課程合同》。

  “上了幾節課後我發現了不對勁,所謂的‘高級課程’全是錄播課,根本沒有試聽直播課程那種效果。”一共262節課,林曉婭上了13節課便向機構提出解除培訓合同,退回學費和取消分期付款,對方“核算”了一番,表示已經繳納的4462.5元只能退回0.29元,另外他們不能取消分期,需要對接網路借貸平臺進行操作。

  林曉婭這才意識到,原來辦理的學費分期,就是到網路借貸平臺貸款。一方面,她向培訓機構提出解除合同,希望要回已繳納的費用,同時停止繼續還貸;另一方面,她擔心機構不願意退回費用,平臺沒有取消分期,因貸款逾期影響她的個人徵信。

  “學校畢業進入社會的第一步,我就栽了個跟頭。”林曉婭無奈地説,今年5月,她向全國12315平臺和黑貓消費者投訴平臺提交投訴,目前正在等待受理。

  潮新聞記者在黑貓消費者投訴平臺檢索發現,針對“培訓貸”的相關投訴逾18000條。綜合多條投訴資訊,潮新聞記者發現了“培訓貸”陷阱的套路:一些機構承諾接受培訓後“包找工作”,一些機構打出“邊學邊賺錢”“先學後付”“分期付款”的廣告,學生或為獲得就業機會,或為掌握一門技能,一步步被誘導向網路借貸平臺貸款用來支付培訓費用。

  退費要求無果,不學仍要還貸

  維權存在哪些困難?

  “很多不良機構看到網貸行業飛速發展之下,市場存在辦理貸款業務門檻低、身份審核形同虛設、風險提示不充分的漏洞,又抓住複雜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渴望提升自己、急於找到工作的心理,開始鑽法律空子,通過‘培訓貸’套路涉世未深的學生,達到斂財的目的。”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民商法系主任嚴城接受潮新聞記者採訪時説。

  據《杭州日報》今年4月報道,杭州某公司就以求職者剛畢業無工作經驗、需參加培訓及參加培訓後安排高薪職位為由,誘騙多名求職者以貸款方式每人繳納培訓費用19800元,培訓結束後卻沒有提供實際崗位,有多名受害者報案,涉案金額超過兩百萬元。

  掉入“培訓貸”陷阱後,很多受害者紛紛向相關部門和維權平臺投訴求助。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學生網友曬出了自己維權的經歷——

  “機構要麼拖延,要麼就是建議我轉學別的課程。”

  “對方利用複雜的合同條款免除自身責任,拒絕退學退款。”

  “停課2個月了,我仍在還貸款,老師説逾期不還款會影響我的個人徵信。”

  ……

  潮新聞記者梳理其他媒體報道發現,實際情況是,僅有少數受害者要回部分學費、取消分期付款,多數懸而未決。有的涉事機構還“理直氣壯”地表示,培訓就會産生費用,借款也是自願行為,如果學員不滿意,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而有學員告到法院後,因證據不足而敗訴。

  今年2月,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了《2022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其中就提到了誘導學員辦理培訓貸、退費難等問題。

  想要維權,困難在哪?嚴城認為,從法律層面看,學員作為成年人,在簽約時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培訓機構、借貸平臺簽訂的合同係雙方真實意思表示,需要界定其存在民事欺詐甚至是刑事詐騙,存在一定的難度;“培訓貸”涉及培訓機構、借貸平臺,若求職者分別與其簽訂了相關協議,對於學員退學退費的問題,兩方存在“踢皮球”的情況;若遇到機構卷款潛逃,辦公場所早已人去樓空,面對“培訓貸”引發的經濟糾紛,即便支援學員的退款請求,也存在執行困難的問題。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在受害者高投訴率的背景下,機構的手段也在不斷升級,比如聲稱學員只要參加了培訓,就已享受服務。很多機構會留存學生視頻、照片等上課資訊,這導致後期學員想維權會很被動。

  一邊是就業壓力,一邊是“餡餅”誘惑

  不良“培訓貸”該怎麼管?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預計達到1158萬人,比去年增加82萬人,這將是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100萬人。

  “可以看到,一邊是找工作的壓力,一邊是‘餡餅’的誘惑,對於初出校門的學生來説,掉入‘培訓貸’陷阱也不奇怪了。”嚴城表示,學生之所以掉入陷阱,其實有一個心理上的漏洞,就是就業焦慮。

  因此,學校除了組織招聘會、發佈求職資訊、指導簡歷填寫等常規舉措,應該在幫助學生緩解就業焦慮情緒和提高防騙意識上也要拿出實在行動,如舉辦求職經驗分享交流會、開設防騙小課堂等,讓廣大畢業生擁有從容的求職心態和識破陷阱的火眼金睛。

  嚴城提醒,“培訓貸”陷阱持續存在,説明還存在監管上的漏洞。一方面,金融機構要主動加大對學生網際網路消費貸款業務的審核力度,對於可能存在的“培訓貸”陷阱要重點監管,最大限度將騙局扼殺在萌芽階段。另一方面,對於已經暴露的“培訓貸”騙局,相關部門要依法嚴厲打擊治理,斬斷不良機構繼續套路學生的念頭。對於受騙學生權益的維護,如解除培訓合同,取消分期付款等,要開通“綠色通道”,以免他們深陷泥沼、無力抽身。

  事實上,所謂“培訓貸”騙局是不良“校園貸”的另一種翻版,這些機構精準迎合學生“剛需”,不斷翻新騙局和陷阱,不停地“換馬甲”坑害學生,此外還有“美容貸”“創業貸”……

  今年3月,中國消費者協會與共青團中央聯合發佈消費警示——遠離不良“校園貸”,並呼籲社會各方力量加大對不良“校園貸”的關注,積極構建多方協同共治的格局。

  不良“校園貸”讓學生剛踏入社會就背上沉重的負擔,既阻礙了年輕人的發展,也影響了社會穩定。多方合力來填“坑”,才能讓大學生求職之路走得更加平穩、成長之路邁得更加堅實。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趙璐潔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