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掌聲”給了專業 “噓聲”給予警示 “關注”面向未來
——2022中國視頻節目年度掌聲·噓聲發佈暨論壇成功舉辦
發佈時間 | 2022-12-23 20:23:06    

   2022年即將結束,中國視頻領域哪些節目,值得我們給與掌聲;哪些我們要提出噓聲?哪些值得特別關注?12月22日下午,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辦,浙大城市學院文明與傳播研究院、浙大城市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和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承辦的“2022視頻節目年度掌聲·噓聲發佈暨論壇”給予我們答案。

圖片 1.png

論壇主持人 俞虹教授

  受疫情影響,“2022視頻節目年度掌聲·噓聲發佈暨論壇”以線上方式舉辦,並進行視頻公開直播,到論壇結束有50多萬人進入了線上直播室進行了收看。主持本屆論壇的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俞虹介紹,這樣的論壇已經舉辦過十一屆,以掌聲和噓聲的方式,表達自己獨立的學術立場、獨特的社會發現、獨到的專業評論,發出學人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北大精神氣質的價值選擇、專業判斷與學術觀點。

圖片 2.png

  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在論壇致辭中表示,他們非常贊同本屆論壇採用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通過線上連結把京杭大運河兩端的專家學者聯繫在一起召開這場盛會,讓論壇更富有想像力,再通過網路直播形式,把影響擴展到了海內外。

圖片 3.png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在論壇致辭時指出,電視研究中心把北大的特色、資源同媒體界、文化界的資源結合起來,逐漸建立了一個具有影響力和專業性的平臺,也向堅持12年主辦“論壇”的團隊表示由衷致敬。

  “2022視頻節目年度掌聲·噓聲發佈暨論壇”共評選出五個“年度掌聲”,一個“年度噓聲”和一個“特別關注”。

  年度掌聲:

  一:新聞報道“重慶山火全媒體報道”

圖片 4.png

  致掌辭:重慶山火報道以突出的全媒體融合互動報道,讓人們在無情的自然災害中,看到了人性的溫度與百姓的擔當;看到了主流媒體扛起輿論引導大旗,自媒體貼近群眾深入現場,從細節處展現真情,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激發輿論共鳴,鼓舞人心,彰顯精神。尤其短視頻裏在烈焰中逆行的消防官兵,不捨晝夜、輸送物資的摩托車隊、令人震撼的“人”形防火長城等一個個直扣人心的鏡頭,已經定格在無數人的腦海。

圖片 5.png

  從事新聞教學30多年的資深教授,浙大城市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院長沈愛國對這組報道特別感興趣,也多次在授課中引以為例。重慶山火報道,主流媒體和自媒體打了一場配合戰,內容上互相補充,主流媒體的評論文章滿足了公眾觀點表達的訴求,自媒體則以普通公民的視角生産出大量具有感染力的視頻內容,雙方通過二次傳播,傳遞出人性的真善美和面對災難時積極力量。

  二:綜藝類節目《聲生不息·港樂季》

圖片 6.png

  致掌辭:

  《聲生不息》以“懷舊”為先導,卻以當代為敘事,挖掘港樂的新時代新生力,完成了時代人心的穿越與連接;它以“綜藝”為形,卻以“文獻”為魂,以紀錄的情懷和文獻的厚度,用音樂側寫了一幅生動的香港發展畫卷,完成了節目形態的穿越與連接;它以新媒體為發軔,深度實驗內容融合,完成了融媒體的穿越與連接。它深深地觸動了幾代觀眾的耳膜與內心,成為香港回歸25週年之際的一道靚麗之聲。

圖片 6.png

  具有同時代感的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認為,《聲生不息·港樂季》突出了兩種情懷,一是愛國情懷,二是對於港樂、港史的情懷。《我的中國心》《東方之珠》等歌曲將香港同胞的愛國情用老歌新唱的方式表達出來。他指出我們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時候也要關注入境樂這一重要載體。

  三:電視劇《人世間》

圖片 8.png

  致掌辭:

  梁曉聲先生的鴻篇巨制《人世間》用“周家”濃縮了半個世紀以來戲劇性的中國大時代。從小説改編而來的電視劇,站在文學肩膀上,採用了最具中國特色的“家國”套層敘事,以家寫人、以人寫家,人運與時代相關、家運與國運相連,構成了微觀的“中國社會”,體現了在現代化轉型進程中個人、家庭、生活和社會的變異和重組。電視劇尊重歷史、尊重生活、尊重藝術的豐富性,用克制的態度、沉穩的影像、富有質感的表演,呈現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來如風雨,去似微塵”的命運感,也創造了往事並不如煙的年代感。在宏大背景下解讀了“家”這一特殊的“中國文化密碼”,用親情倫理的溫暖完成了對世事無常的情感超越。《人世間》是近年來少見的具有現實主義深度和廣度的優秀電視劇作品。

  《人世間》是評委全票通過給予掌聲的年度作品,帶著家鄉情愫的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談到這部作品時感觸很深。“作為哈爾濱人,《人世間》裏透出濃濃的東北味道,讓自己好像在回看往事,在這個過程中有笑有淚,這説明《人世間》在製作時對細節的把控十分到位,是一部面向觀眾的真誠之作。”敬一丹説。

  四:紀錄片《眾神之地》

圖片 9.png

  致掌辭:

  紀錄片《眾神之地》採用“全華班”的拍攝團隊,將中國自然紀錄片的製作水準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它將鏡頭對準華夏大地的珍稀物種,以紀實影像展現亞洲象、白海豚、野牦牛、東北虎等動物的形象與精神,為人類與自然關係注入中華文化的哲思,讚美生命自由,尊重多元選擇,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

  《眾神之地》總導演曾海若説起這部作品時,自己把自己給感動的表情不予言表。“在拍攝動物紀錄片時,困難的不是拍到它們,而是如何觀察和展現它們和人類的關係,這就需要深入其中,理解動物。《眾神之地》想要做的就是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溝通,打破失語狀態”。

  五:短視頻《中國夢365個故事》

圖片 10.png

  致掌辭: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是中國電視黃金時代的集體記憶。開播于2013年的《中國夢365個故事》,在一片宏大逐夢表達中,堅持以平民化、原生態、紀實性、講故事為著眼點和落腳點,在小而美的生動故事敘述中完成對中國夢的闡釋,有力地回答了中國電視的一個終極追問:我們為什麼出發?普通百姓的人性光輝,就是這個節目最動人的地方。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就是中國故事最迷人的樣子。

圖片 8.png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任研究員時統宇給予《中國夢365個故事》具有承載電視人責任的評價,“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30年前中國電視迅速成為第一傳媒的標誌。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就提出過,中國的電視應該展現老百姓的生活,少一些會議和形式主義,《中國夢365個故事》其實是回溯了這個初心,這也側面證明了人民是文藝工作應該關注的永恒話題”。

  當天的論壇上,白岩松“年度噓聲”關注本年度出現的媒體責任意識缺失,傳播過程中的失語、失真、失度、失衡等問題,發出學界獨立的警醒之聲。

  年度“噓聲”:“數據倫理失范現象”

  面對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與人的處境更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一些時候我們只在乎技術的先進性,卻忽視了技術的倫理性,比如例如技術手段過分追逐商業利益、市場利益,進而架空了人的價值,忽略了對人的基本關注,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一方面技術的更新應接不暇,帶來新問題,比如AI換臉技術,是不是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權,AI面試系統是否存在著加重偏見和刻板印象的風險,另外一方面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引發新的討論。

圖片 12.png

  白岩松以一個比喻指出關注數據倫理失范問題的重要性,他認為一部車子在關鍵時刻最重要的不是馬達,而是剎車,技術的發展也是一樣,我們不能只一味地向前,還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思考。

  張頤武認為,數據倫理失范的討論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媒介的主題,而是整個社會的主題,也是人類技術不斷發展不能回避的問題。他指出,數據倫理失范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對技術倫理的關切。

  劉昶指出,在進行技術賦權的時候要注意到數據確權,即當技術代替人來執行一系列行動時,我們應該如何對産生的後果進行責任和權力的劃定。要警惕技術倫理和滑坡和失范,發揮技術向善的力量。

  “特別關注”:成千上萬老師們的網課直播

  論壇還有個展望性的項目是公佈“特別關注”的環節,也是對視頻領域未來的具有探索性的問題進行再探索。本期論壇“特別關注”是:成千上萬老師們的網課直播。

  致掌辭:

  2022年,成千上萬的老師進行著頻繁且長時間的線上教學,大中小學的各類課堂被濃縮于指尖、眼前,直播間裏的老師,不僅通過一個個按鍵與界面,努力踐行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更關愛、撫慰、疏導孩子們求知與焦慮的心靈。教育,從來不僅關乎個體家庭,也是社會的基石、民族的希望。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是數以百萬、千萬計的老師們擔起了“停學不停課”的重任,讓知識在雲端傳遞、讓家人工作中放心、讓安居穩定悄然進行。一塊塊因知識而亮起的螢幕,融入萬家燈火,延續文脈書香。

  專家指出,成千上萬老師的直播網課不是一般的網路和媒介現象。教育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關乎千百萬家庭。線上的授課方式是對未來教育形式的一種探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一個全民關注的話題。他認為,未來中國網可一定會在社會的某一階段被給予極大的關注。同時該話題也飽含著每一位人民教師的責任和擔當。

  正在經歷著網課直播的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深有感觸:“我自己作為老師這三年也一直在以網路主播的身份跟學生互動。目前的網課在教學方面一定是不如面對面的人際交流的,但是在科技的賦能之下,中國的師生能夠以線上的方式來完成教育教學,這也是我們共克時艱的一種韌性的表現。二十大指出要建構全媒體傳播體系,線上課程將會是重點部署的方向之一”。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唐金楠肯定了論壇的獨立態度和學術精神,也希望當今媒體應該關注的一種“回歸”,回歸到人、回歸到情、回歸到媒體的本分,這種回歸的聲音是我們應該不斷提起的時代之聲,他同時感謝參加論壇的所有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

  (圖片均來自網路)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呂帆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