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網上冒出一種“幻陽症” 專家提醒:別怕!是正常反應
發佈時間 | 2022-12-18 10:31:04    

   最近,網路上頻頻冒出一種新的“不明疾病”——“幻陽症”。廣大網友紛紛表示自己出現了此疾病的諸多“症狀”:1、總覺得自己身體哪不舒服,咽痛、頭痛、肌肉酸痛……2、參照網上或身邊陽了的親友的症狀反覆比對自身,對身體感受過度警覺與檢查,例如多次吞咽口水以判斷嗓子是否幹疼、身體感到燥熱便忍不住測量體溫、肌肉有酸痛便擔心是不是出現症狀、一天多次測抗原等等;3、關注相關資訊動態,例如身邊有誰陽了、陽了有什麼症狀、多少人陽了、陽了後會如何……4、反覆詢問、分析、判斷自己是否有接觸陽性人員或環境的可能性及接觸時間等等;5、既擔心自己是否陽了,又希望早點陽了算了。

  對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治療師徐轅虹、主治醫師王美娟給予大家解答。兩名專家均表示:“幻陽” 是對未知情況的焦慮,屬於正常反應,不要一味害怕。

  在社交平臺上,網友熱議“幻陽症”。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截圖上述專家表示,從心理學專業來説當然不存在“幻陽症”,“幻陽”的出現,反映的其實是大家在面對短期內疫情發展迅速變化,心理上出現的不適應狀態。調侃“幻陽”的背後,是大家對陽了之後未知情況的焦慮:青少年擔心影響學業、中年人擔心工作進度受影響的同時還十分擔心家中老人孩子感染了怎麼辦、老年人擔憂對身體狀況的危害等等。“經歷了三年抗疫過程,大家先後經歷過大大小小各種不確定性。面對未知的、不確定的情況,擔憂、焦慮的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就算經歷過再多,也仍然可能會出現。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害怕、擔憂不可控的事情,恐慌的、極力的去避免負性情況的發生,而是儘量保持適度的情緒反應,並採用積極的、合理有效的方式應對。”徐轅虹説。

  那麼,面臨感染的可能性,一直感到焦慮怎麼辦?

  王美娟説,未來總是充滿未知,試圖掌控不確定性最終只是徒勞,往往越想要掌控則越容易不安、焦慮。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掌控不可控的部分,例如我們每天接觸的人、環境是否會有陽性,又在何時何地接觸過哪些人、哪些東西;而是做好我們可控的部分,例如個人生活、家庭防疫狀況。具體來説可以嘗試以下內容:

  1、理解自己因當下環境影響而産生的正常的焦慮反應。

  2、關注權威平臺、官方科學的資訊,且關注疫情消息的時間不宜過長,適時轉移注意力,減少過度暴露在資訊轟炸之下而難以篩選、鑒別。

  3、做好個人防護,科學預防,適度未雨綢繆,但要減少不必要的過度囤積、哄搶。如果一味地跟隨焦慮情緒進行不恰當的預防與儲備,對緩解焦慮並沒有幫助,甚至有可能強化焦慮行為。

  4、儘量保持自己的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節奏,吃好、喝好、健康飲食,適度補充營養,保證身心得到充足休息。

  如果真的變成“陽過”了,怎麼辦?兩名專家表示:要相信權威,保持情緒穩定。

  徐轅虹指出,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傳播力雖然增強,但對人體機能的危害性確實是減弱了,大部分感染者表現為輕症或者無症狀,因此真的陽了也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負擔。與其思前想後,不如保持情緒穩定,更有益於恢復健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關注權威科學的資訊指導,合理看待軀體症狀,減少對軀體不適嚴重程度的災難化;

  2、正確服藥、休息,若症狀無法緩解或加重,請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3、不必對陽了後學習、工作和家庭受到影響而過度擔憂,要理解自己當前的困境,減少不必要的自責、內歸因,將注意力從想法轉換到可採取的有效行動上,例如好好休養以儘快康復、在有限的狀態及環境下嘗試做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

  總的來説,對於疫情與防疫的相關資訊,應保持適當程度的重視,既不宜過分關注影響正常生活,也不能過分樂觀而掉以輕心。更重要的是,無論沒陽、“陽過”或者“陽康”,保持良好、穩定的情緒狀態,都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各種狀況的實際應對能力。

  最後,若發現“幻陽”無法通過自行調節緩解,甚至逐漸發展為“恐陽”,並對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建議您及時尋求精神心理相關專業人員的幫助。

來源:澎湃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