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後 爸爸媽媽,你們都還好嗎?
發佈時間 | 2022-12-12 08:34:22    

   這兩天,微信朋友圈曬圖,有人買了連花清瘟,有人團了布洛芬,有人訂了抗原試劑……

  他們給自己買,也給父母帶。“相比于自己受感染,我更擔心父母……”

  兒女長大,長了翅膀飛離家鄉;家中的老人,揮一揮手説,你們放心去吧,我們會照顧好自己。都説孩子是風箏,父母則是放風箏的人。山高水遠,情思相牽。不管你飛得多高、飄得多遠,風箏的線總在他們手心裏。

  過去,風箏線是書信、是電話;如今,風箏線是我們抓緊幫買的藥品,是反覆勸説“快去打疫苗”的叮囑,是積極轉發的科普文章……

  在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之後,人們心裏最大的牽掛,是沒有在身邊的那些親人。家庭微信群都在聊些啥?那些要重點守護的老爸老媽,他們還好嗎?今天,跟著記者的採訪來聽聽。

  “自己的媽媽,自己護著才安心”

  童阿姨,60歲,衢州人,退休職工

  要説遠,我和母親的距離不算太遠,都在浙江省內。我在杭州,她在衢州,不過是1個多小時高鐵的距離。但我覺得,只要是需要的時候不能及時出現,隔得再近也是遠。

  我60歲,退休了,來杭州給女兒帶小孩一年了。他們説,我們這代人是一代人扛三代人的責任。要我説,下能給子女帶孩子,上還能給父母養老,是多幸福的事情。

  一開始,我對疫苗也有顧慮,畢竟自己年紀也大了,就怕萬一有個閃失。但身邊的醫生朋友跟我科普了不少關於新冠疫苗的知識,讓我打消了顧慮。現在,我已經打了兩針疫苗,也沒什麼不適,最重要的是,心安了不少。

  我也是獨生子女,愛人經常出差。父親已經不在好多年了,只剩母親,快80歲了,獨居。她之前是個醫生。老人嘛,又是知識分子,有點要強,仗著自己身體還過得去,不肯一起住,也不肯雇保姆。

  她早就説不給社會添麻煩,也叫我別擔心,和我商量一週只去一趟超市買點菜,其他時候都少出門。

  來杭州頭半年,我大概每半個月回去一趟,平時就托朋友幫著照顧一下。後半年,孫子大了,好帶了,週末就都交給女兒女婿,我回衢州看看老母親。週五晚上等女兒女婿下班,我趕火車回去,週一一大早再坐火車回來,剛好他們去上班。

  為人子女,自己的媽媽,自己護著才安心。

  當然,女兒女婿也怕我太累,覺得路上有感染風險,勸我先別來杭州。我説不行,就算杭州雇了保姆照看孫子,我還是兩頭都不放心。

  回去的那兩天事可多了,給老人洗衣服、曬被子、打掃房間,再買足吃的和用的。我看她這樣心情好,胃口也好。吃得多、吃得好,抵抗力才能好,大病小病都能離遠點。

  前段時間,我找人給老人家裏安了視頻監控,算是加一道保險吧;還把她的老人機換成了智慧手機。今年夏天,孫子回過衢州,老人別提多開心。她現在會用微信了,女兒就把她拉進了家庭群。

  不過,我還有一層擔心,“新十條”出臺後,網路上各種小文章太多,別説她了,有時候我都不太分得清該聽哪種,希望能多有一些權威的聲音。

  “老爸説我最近越來越啰嗦了”

  張女士,51歲,杭州人,企業職員

  我的父母都住在養老院裏。上周起,養老院謝絕探視了,成了“身邊的遠方”。

  父母身體都不太好,日常需要悉心照料。媽媽82歲,三年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基本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爸爸87歲,患有心臟病、胃病等多種基礎疾病,腿腳也不太利索。一年前,我和家人經過仔細考察,送他們住進了位於杭州城北的一家條件還算不錯的養老院,兩人套間,彼此有個伴。

  這裡有護工、醫生,每天都會巡查;也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影音、讀報、書畫、康復、理療……如今的封閉式管理,倒是有利於給這些老人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按説,我是不需要擔心的。可是怎麼可能不擔心?

  以往天氣好的時候,我爸每天都會推我媽下樓遛彎,現在出不去了,心情會不會鬱悶?我媽身體太差,一直沒打疫苗,這麼大年紀會不會很容易“中招”?

  之前,我們一般是每週去一趟養老院,陪他們聊聊天、吃個飯。封閉的第一週,我已經去大門口放了三趟東西。第一次,送了100個口罩;第二次,拿了一些他們日常愛吃的桃酥和小零食;專家列出建議用藥後,我又去送了藥。

  “老爸,今天你們開窗通風了嗎?”“老爸,口罩換勤點,不夠了我們再送。”“老媽今天去上康復課了嗎?”

  “知道了,知道了,我們在裏面都好的,不用擔心。”老爸説,女兒原本總是“惜字如金”,最近倒是越來越“啰嗦”了。

  最近,我還天天追著養老院管家的屁股後頭問,“新十條”發佈後,養老院有沒有專門的疫情防控預案?管家告訴我,現在一切以安全優先,預案已經在做了。

  “我給爸媽買了臺投影儀”

  小李,26歲,山西臨汾人,媒體人

  大學畢業後,我從山西老家來杭州工作已兩年有餘。算算時間,從工作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就一直持續著。

  我的爸爸在醫療系統工作已30多年。2020年初,疫情剛發生時,他帶著同事到高速路口佈置測溫點。佈置好後,他在寒冷的冬天堅守在戶外值班點,有時一待就是一天。

  兩年多過去了,疫情防控政策也調整優化。爸爸擔心遠方的我,連續給我發了好幾條語音,叮囑我“注意防護”。幾天后,爸爸媽媽把一個沉甸甸的紙箱寄到了我的住處,裏面有消毒液、口罩等,塞得滿滿噹噹。

  這一箱子物品不是什麼“防疫物資”,而是來自遠方親人沉甸甸的愛。但同樣的,我又何嘗不擔心爸爸媽媽呢?

  最近,每天早上起來,我都要在微信群裏提醒他們,出門一定要戴好口罩,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爸爸媽媽説:“不跟朋友們聚聚,很無聊哦。”雖是句玩笑話,但我真著急了。爸爸媽媽愛看電影,為了讓他們多在家待著,我花了1個月的工資,給家裏買了幕布和投影儀,網購快遞直接寄到了山西老家。我還在微信群裏,“手把手”教他們如何使用,就像小時候他們教我一樣。

  “花這個錢幹什麼!”在微信群裏,爸爸媽媽“責怪”我。但隔著螢幕我能感受得到,他們是如此的開心。

  這兩天,微信群裏的聊天資訊比以往更多了,爸爸媽媽總是叮囑我“上下班路上戴好口罩”,我也經常嘮叨他們要“勤洗手,用酒精多給手機消消毒”。相隔兩地,微信群成了我們的紐帶,睡前和爸爸媽媽聊上幾句,才能更加安心。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 陸遙 嚴粒粒 李嬌儼 沈聽雨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