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10年地鐵運營里程從0到516公里 軌道上的杭州加速奔跑
發佈時間 | 2022-11-25 08:25:50    

   10年前的11月24日,一輛地鐵1號線列車從杭州武林廣場站出發,一路向東,從此,杭州邁入地鐵時代。

  地鐵刻錄著一座城市歷史年輪中的脈絡走向。10年,投入運營的杭州地鐵連起了516公里的縱橫交錯,公里數在全國位列滬京廣蓉之後;而這10年,也是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加快推進的10年。連線成網的地鐵,究竟給一座城市帶來了什麼?我們以杭州為窗口,一探究竟。

  城市走向之變

  杭州的第一條地鐵,在2007年3月開建。這條地鐵1號線的走向,從最開始的“臨平到老城區再到蕭山城區”,變為“連接主城以及臨平、下沙、江南三大副城”,並且線路還延伸至當時較為冷僻的湘湖區塊。

  第一條地鐵線路,最終確定了“人跟線走”的基調,拉開了杭州的“筋骨”。這條線呼應杭州“一主三副六組團”的發展規劃,但由於人口密集區涉及太少,當時遭遇了不少吐槽。如今看來,卻很有前瞻性。

  在1號線的輔助下,中心城區過載的功能和人口被疏散:下沙新城、湘湖新城、艮北新城迅速崛起,新城與老城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得以加速流動。

  1號線所帶來的“地鐵上蓋物業”的TOD模式,也在杭州乃至浙江流行開來。有了綠城楊柳郡“打樣”在先,信達中心、西溪歡樂城等項目主動與地鐵對接;像杭州西站在規劃之初就不再只是交通樞紐,而是一座高鐵新城。

  按照1號線的鋪設邏輯,杭州一改以往“圍著西湖攤大餅”的發展模式,改以副城、組團的多中心發展,分流城市中心人口,在周邊各處形成新商圈、新聚集地。

  城市時間之變

  2012年,從杭州市中心武林廣場到城西未來科技城,1小時20分鐘的超長車程,曾讓杭州“堵城”全國聞名。而如今,這個時間已縮短至30分鐘左右。

  距離沒有變,但時間被改變了。“里程”之外,更加凸顯地鐵作用的指標是軌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放眼全球,東京的通勤鐵路線已承擔了90%以上的公共交通出行;紐約地鐵的公交分擔率佔比也達85%左右。

  國內著名軌道交通專家沈景炎有一個理論:一座城市的第一條地鐵建成後,大約能分擔整個城市5%左右的運力;形成線網規劃後,運力將達到50%左右,極大降低城市交通壓力。截至目前,杭州地鐵的日均客流量,已從首條線路通車初期的14萬人次,達到現在的320余萬人次,在杭州公共交通體系中分擔率為68%。

  在杭州市地鐵集團副總工程師、建設管理部部長裘志堅看來,地鐵1號線具有開創性,而地鐵成網運營則讓杭州都市圈的車水馬龍,呼嘯奔跑在地下。

  地鐵2號線從蕭山市心路下穿錢塘江後,穿越市中心繁華地段,極大緩解了城西的交通壓力;“換乘之王”地鐵5號線,貫穿余杭、西湖、拱墅、上城、濱江、蕭山等城區,讓未來科技城和錢江世紀城成功“握手”。

  今年9月開通的地鐵19號線,更是一條橫貫杭州全城的軌道大動脈。它成為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連接主城區的快速通道,串聯起杭州西站、杭州東站、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三大交通樞紐,把杭州西站與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的距離縮短至45分鐘,讓西湖文化廣場與西溪濕地的距離縮短至15分鐘。

  歷經10年治堵的杭州,正構建起一張立體交通網路。這張網路,向浙江更多城市延展,成為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支撐。

  城市邊界之變

  作為一座千萬級人口城市, 516公里的地鐵運營里程為杭州帶來的裂變,不僅僅只在交通上,更是城市品質和城市能級的提升。它對人才、資金産生極大的虹吸效應,繼而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強勁動力。

  地理上的距離,轉換成了準確的時間距離。通往臨安的地鐵16號線,就是最好的例證。“從九州街到綠汀路只要38分鐘。”新杭州人何煜認為,地鐵把臨安的生活優勢與未來科技城的創業優勢結合起來,是他留在杭州的關鍵理由。

  讓人口加速向中心城市集聚,相比公路交通,軌道交通的發展對於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平臺,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

  發展邊界正在被拓寬。7號、8號兩條地鐵線,就像兩條“黃金大動脈”,向杭州大江東輻射下沙高教園區的文化資源、九堡地區的産業經濟資源,以及錢江新城等的市政資源。

  此外,隨著杭州地鐵8號線、杭海城際鐵路、杭紹城際鐵路的通車,實現了杭州、嘉興、紹興三地軌道交通網路聯通,三地同城,“一站”到達。

  國內外的諸多前例證明,當城市運營的線路里程邁入500公里級別,“軌道上的都市圈”將成為擴容城市邊界的新切口,就像如今的杭州正在通過地鐵邁向中心化、大型化、都市圈化,打造城鎮化發展格局。

  嬗變還在繼續。不久的將來,杭州將形成669公里的軌道交通網路,屆時會邂逅怎樣的詩意與無限可能?下個路口見。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張彧 吳佳妮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