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秋澄,秋意濃濃,“霜降”節氣過後,嘉禾大地晚稻成熟,農民們忙著開鐮收割,滿眼的金色稻穀便是11月最美的底色。
眼下的晚稻豐收季,也是國家統計局嘉興調查隊農業調查人的“農忙季”,他們需要來到田間地頭開展晚稻實割實測工作,對糧食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不久前,嘉興國調隊組織糧食測産隊伍,深入我市水稻實割實測樣本村之一的桐鄉市河山鎮堰頭村,紮實有序地開展晚稻産量調查工作,不負秋收之喜。
莊稼人心繫豐收,國調人心繫産量。糧食産量是由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産兩方面決定的,因此搞準了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産,也就確定了糧食産量。
那麼嘉興全市晚稻産量的數據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就為你揭秘。
三個“怪圈”把脈單産
在桂子飄香、秋風送爽、碩果纍纍的季節,堰頭村村道旁的農家院內已鋪滿了金黃的稻穀。遠處蔚藍的天空下,稻穗結成無垠的黃金海浪,實割實測當天,嘉興國調“輕騎兵”穿梭其中,宛如畫中游。
跟收割機搶時間,不遺漏樣方中的任何一塊樣本田,堰頭村調查員蔡凱峰帶著測量工具出發了。“根據PDA導航顯示,我們抽中的20號地塊需要再往前一點!”專業人員指著PDA定位到的那塊田説道。
“對於樣本點農田,每到秋收時節,我們都會實地抽樣收割,實測産量。”蔡凱峰在專業設備PAD顯示的實割實測地塊上,隨機均勻點了3個點後告訴記者,“我們對踏田估産的所有水稻田塊按預計畝産高低順序排列,按照半距起點等距抽樣方法抽選實測田塊。在實測田塊中再放置3個面積為10平方尺的小樣本。現在我們就要在這3個點位當場收割。”
割稻是關鍵一步。只見蔡凱峰走到小樣本位置,先割掉幾株稻穗,方便站立,再將測規插入小樣本中心位置,嫺熟地轉動測規上的桿子,桿子碰到的稻穀用鐮刀齊刷刷割下,不多割也不少割,手上動作輕收輕放,隨割隨捆。
測規人稱農業調查的“帶刀侍衛”,方便調查員割取測規半徑範圍內的全部稻穀。蔡凱峰實割完畢,稻田間便出現了三個“怪圈”。一個樣本村,3塊實測田塊,9個小樣本的稻穗,盡收囊中。
“怪圈”收割的作物又將何去何從?這些樣本谷還要按地塊分別脫粒,脫粒後要進行仔細篩簸,去掉莖葉、空癟粒、小石子等雜質之後,再進行晾曬。晾曬兩三天后,對樣本谷進行稱重和含水率的化驗,由這些數據推算出這個村的晚稻單産。
對於農戶來説,稻田裏的“怪圈”很小,他們慷慨地説“你們隨便割”;對於調查人來説,稻田裏的“怪圈”很大,通過小小的“怪圈”便能推算嘉興全市的糧食生産情況。
今年全市共有141個糧食監測樣本村,其中71個樣本村採用實割實測的方式來採集晚稻單産數據,目前秋糧實割實測和入戶調查工作已接近尾聲,其中堰頭村樣本田水稻實割實測的畝産量為650公斤。
“我們嚴格執行糧食抽樣調查操作規程,推動晚稻實割實測精準規範。”嘉興國調隊農業農村調查處處長耿烜向記者介紹,各村單産的簡單平均就是縣單産,各縣單産以播種面積作為權重,加權平均的結果就是市單産。
溫度、光照等很多因素足以左右晚稻産量,除蟲除草、祛病除菌、施肥灌排……晚稻的生長需要被呵護。
“今年晚稻長勢不錯,就是在抽穗時遇到高溫天氣,會出現癟谷現象。”堰頭村樣本田是種糧大戶倪明魁承包種植的,他在村內一共種植了900畝水稻,有雜交稻和常規稻兩個品種,現在他還建設了稻米加工廠,每天可以烘乾100噸稻穀。
“黑科技”助陣查面積
“嗡嗡嗡……”秋日和風輕拂,一架無人機在嘉興國調隊專業人員陳佳琰的操作下飛向稻田上空,連綿的稻浪在手機螢幕上顯現,陳佳琰正通過無人機航拍測量樣本田的晚稻種植面積,同時辨別是否存在稻穀以外的作物。
嘉興國調隊67歲的退休黨員劉新毅在一旁看著這一“黑科技”,不禁發出嘖嘖讚嘆。“過去,我們用腳和尺丈量糧食種植面積,統計糧食種植面積並不容易。現在空中有衛星遙感、有無人機航拍,糧食調查越來越高大上了!”劉新毅對記者説。
往昔,傳統的糧食面積調查是使用紙質報表、入戶登記和皮尺測量,而如今升級為衛星遙感觀測、無人機現場航拍識別、PDA實地登記,可謂科技感滿滿。
“利用衛星遙感,可以統計在播種期、生長期、收穫期三個不同時間段的小麥、水稻在嘉興全市的空間分佈情況。使用無人機航拍、PDA實地登記則能對抽中樣本村及樣方進行精細化監測。”耿烜告訴記者,“PDA就是平板電腦,安裝了糧食調查的APP,調查員隨身攜帶,用它來進行糧食産量調查數據的採集、定位、拍照、識別轉換,確保糧食監測數量客觀真實,全覆蓋,可追溯。”
糧食産量調查是我國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定“三農”政策、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科學技術發展水準日新月異,利用數字化手段助力農業統計調查,對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1982年嘉興開展農産量抽樣調查以來,糧食産量調查已經歷了40個年頭。從以生産大隊為單位上報糧食産量到人工開展對地抽樣調查,再到採用衛星、無人機、手持移動終端設備等高科技裝備進行對地調查,開啟了智慧調查的新篇章,糧食産量調查邁入數字化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是糧食調查變化的最大時期,如何搞準糧食播種面積是當時的難題。”劉新毅回憶,即使當時困難重重,農業調查隊仍上下一致齊心協力,不折不扣完成糧食調查任務。
而今,無人機頻頻上陣,成了糧食面積調查的“神器”。
今年,嘉興國調隊在全省進行無人機先行先試,在4月底和8月中旬分別開展春播面積和夏播面積的無人機全域飛行工作,利用航拍影像完成樣本村和所有樣方地塊內大小麥、水稻的機器識別,驗證了大範圍航拍飛行以及大面積作物機器識別方式的可行性,實現了嘉興作為全域無人機智慧調查工作省級試點的初衷。
40年來,嘉興國調隊用獨特的方式致敬嘉禾大地的每次豐收,在谷粒的聚集中感受到“一米一粟,來之不易”。
小米粒蘊含“大民生”
稻田裏,收割機轟鳴作業,收割、脫粒、裝袋,一氣呵成。糧庫與加工廠內,烘乾、清理、礱谷、碾米 、儲存,稻穀向稻米“華麗轉身”。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千年農耕文明的孕育下,糧食“秤砣”在中國人的心中重千斤。
嘉興憑藉著優質的資源稟賦,素來是“浙北糧倉”,習近平同志在嘉興調研糧食供銷情況時曾指出,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産和供給,確保糧食安全。
數年良田巨變,嘉興牢牢端穩“中國飯碗”。
2021年,嘉興全市糧食總産量為97.79萬噸,佔浙江全省糧食産量的15.7%,比2016年增長10.8%。其中水稻産量為72.17萬噸,比2016年增長6.8%;小麥産量為21.31萬噸,比2016年增長71.7%;糧食總産量連續16年位列全省首位;糧食安全市長責任制考核全省第一。
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引領糧食生産煥發強勁動能。
近年來,嘉興不斷完善扶持政策,創新生産模式,聚力産業融合,推進數字化改革,全市每年都超額完成糧食生産任務,面積和産量持續位列全省首位,以不到全省1/10的耕地面積貢獻了近1/6的糧食産量,以出色的成績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嘉興的殷殷囑託。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為糧食監測調查指明瞭前進方向。對於統計調查人而言,深知“端牢中國飯碗”的意義,農業調查更是關係國計民生。
為做好新時代糧食調查工作,嘉興國調隊在糧食安全背景下,建立起糧食苗情觀察點。在每個縣固定選擇兩個糧食主産村,每個村選擇兩個有代表性的糧食種植地塊,進行糧食生産週期全程跟蹤,定期實地查看糧食生長情況,評估單産變化趨勢,作為更準確度量糧食産量的重要輔助手段。
結合糧食安全、重要農産品保供穩價、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和低碳生産等內容,嘉興國調隊提高調研成果轉化的時效性,使統計服務更加高效優質。今年嘉興國調隊撰寫的糧食方面的《高溫少雨影響廣 兩大問題需關注——嘉興高溫少雨對糧食生産影響調研報告》《雙碳背景下嘉興糧食種植業低碳發展研究》等分析報告獲得市領導批示。
春華秋實,從耕耘到收穫,通往豐收的每一步,都不會被辜負,當代嘉興農業調查人正懷著望穿秋水般的期待,不負韶華。
(原文標題:嘉興晚稻産量的數據究竟是怎麼來的?為你揭秘——稻田裏來了“豐收驗收官”)
來源:南湖晚報 | 撰稿:記者 嚴 涵 通訊員 陳佳琰 攝影 嚴 涵 部分圖片由國家統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