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王陽明先生誕生550週年。
西元1472年10月31日,王陽明出生在余姚北城龍泉山北麓的一座民居內,從此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創立心學,立德、立功、立言。
中國有句老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強調故鄉是個人成長的精神底色,王陽明雖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但無論走到哪,他的根都是那姚江畔的小城。中央民族大學“網紅教授”蒙曼才會感慨:“到哪兒去講王陽明,都不如到余姚來講王陽明。”
近年來,余姚充分汲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深挖陽明文化當代價值,堅持把陽明文化浸潤到文化強市建設的方方面面,推動陽明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滋養四明大地,為余姚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樣板注入強大、持久的文化力量,彰顯“陽明故里、心學聖地”的獨特魅力。
陽明故里,是余姚。推開這550年的時空之門,余姚這座城與王陽明交織交融的一生,且聽娓娓道來——
陽明印記 城市文化金名片
一條陽明路,橫貫余姚城東與西,陽明路靠近西首的地方就是陽明故居。縱貫余姚城南與北的,叫新建路,這個“新建”,也取自明世宗封給王陽明的爵位“新建伯”。一條陽明路,一條新建路,支撐起余姚老城的道路骨架,也解鎖了那位550歲老翁的時空局限——
在余姚,隨意問個路,你可能就與王陽明不期而遇。
資訊社會裏,地名、道路命名是一種特殊的生産力,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腳下的路鋪向百姓柴米油鹽的每一天,也通往這座城市精神信仰的燈塔和坐標。
誠然,王陽明有其人格與學術的巨大魅力,但要真正成為一座城市靈魂的凝聚、意志的展示、人心所向的力量,並不是自由生長可得的,既需頂層宏觀謀劃,與城市經濟、人文進行有機統一,也需在捏碎揉圓內化的過程中,再凝練,再昇華,這是項技術活,也是良心活。
今天,在余姚所見的陽明故居,已有近600年曆史,歷經天災、戰火,到新中國成立後,已破敗不堪,上世紀80年代末,余姚市政府耗資近億元對其進行修復,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之,中天閣、陽明公園、龍泉山、隱地龍潭等一大批王陽明文化地標整裝再現,建起“陽明史跡檔案庫”,搜尋王陽明珍貴書跡、手書等,籌辦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第一次國際性陽明學會議……
這一路,三十年,便是余姚的“一張藍圖”。
按圖索驥,有一個坐標叫龍泉山,當年龍泉山結詩社算是王陽明人生中恣意的一段。而今,姚劇保護傳承中心安居於此,姚劇《王陽明》便出自這裡。該怎麼演?能做的只有,無限接近他!這段路,第一代“王陽明”扮演者壽建立團隊花了3年時間。而也是這個婉轉唱腔間的“王陽明”,上過首都,去過中國台灣,到過日本,100場演出大獲成功!在余姚,類似對王陽明的動態演繹和創新拓展的文藝精品力作,層出不窮!
稍留意,便會發現“陽明”兩字在余姚人的生活裏是高頻詞彙。余姚122所中小學校中,以“陽明”命名的就有12所。作為民營企業匯集的全國百強縣,余姚有四百多家企業打著“陽明號”……
可見,陽明印記已深深拓印在余姚大地上,這張文化名片正閃閃發光。
精神涵養 崇德向善處處景
今年9月,颱風“梅花”來襲,鹿亭鄉中姚村網格長俞趙江在湍急水流中,逆行開閘泄洪,保一村百姓平安,最近,他上榜2022年第三季度“余姚好人”榜。在余姚,民間設獎、群眾評獎、好人獲獎的獎項達140余個。
崇德向善處處景,這得益於余姚深挖“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陽明文化內在精髓的當代價值,涵養當地社會方方面面,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打造道德高地。
余姚市社科聯秘書長謝建龍2016年起便在網上創作運營了一檔講述王陽明故事的音頻系列節目,至今已有30多萬的播放量。2017年起,余姚全力鋪開陽明文化“六進”,進機關、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網路,讓陽明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每個週一中午,余姚中學的校園電視臺會播放一檔“傳習不輟,實獲我心”欄目,由一名學生誦讀一句陽明先生名言,講實踐體會。學校還開設了“陽明實驗班”、推出“心動力”校本課程,作為道德教育的補充輔導,形成獨具特色的良知育人模式。今年,歷時一年時間,由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傾力編寫的《圖説陽明》《尋跡陽明》《感知陽明》《品讀陽明》4本《走近陽明》專題教育系列教材正式推出,將陸續在余姚所有中小學推廣。
“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今年以來,余姚還以王陽明追求人性至善圓滿來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奮力爭創寧波首個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
在余姚,每一件善行義舉都會被“文明軌跡”大數據記錄。余姚市委宣傳部、余姚市大數據局與余姚農村商業銀行在“浙裏辦”App聯合推出“道德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將社保、稅務、市場監管等政務數據調入整合至道德評議環節,結合市民平時參加志願服務和社區活動、文明出行等文明軌跡,測算出每個人的道德積分。大到貸款,小到免費停車、理髮優惠等,“道德銀行”可以兌換300余項禮遇激勵項目。余姚用“智治”構建起一個“好人有好報”的誠信體系,從而激發更多群眾崇德向善,讓這股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根據國家信用資訊監測情況顯示,8月余姚市綜合信用指數在全國383個縣級城市中排名第49位,較去年同期上升51位。
文化築城
與經濟同頻共振
用一座城,記住一個人;用一個人,成就一座城!
走在余姚街頭,吳儂軟語的姚腔中,常夾雜著天南海北的口音,他們之中,很大部分是王陽明的“客人”。今年國慶長假,工業之城余姚接待遊客63.8萬人次,旅遊收入7.6億元,陽明故居等“陽明景”,正是遊客首選的打卡地。
這以萬計量的“陽明客”,一端連著余姚文化旅遊産業的大數據,一端又牽扯著這座城市裏每個具體而微的口袋子。
“何記麵館”是本土網紅餐廳,一碗黃魚面,肉嫩面滑,湯濃味醇,讓長三角一帶許多人的舌尖難以割捨,饕客們喜歡稱它為“知行合一”面,因為,一碗麵做了二十多年,功夫與心力早已化在細節處。
就在去年,總投資139億元、總規劃用地面積1679畝的陽明古鎮,首開一期府前路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僅一年多客流量就超過500萬人次,帶動消費約2.5億元,成為陽明故里余姚的網紅打卡地,印證了余姚活化陽明文化激活新消費的文化自信。“何記麵館”在這裡開出第三家、第四家分店,這算是近幾年來“何記”首次擴張。
“何記”邁開步子,追趕的是陽明文化圈粉的速度,陽明古鎮開業僅數月,日客流量最高飆升至六七萬人次,古鎮裏的“何記”營收比開在商業綜合體裏的萬達店多兩倍,較北濱江路的20年老店也要勝出20%。
一碗黃魚面糅合精神層面的王陽明,需細品,另一把“一傘知余姚”文創傘,則大大方方亮出Q版王陽明,無論隱性的,還是顯性的轉化,都在將陽明文化與余姚城的經濟命脈連結起來,殊途同歸。
歷史人物有著文化與市場的雙重價值,文化通過消費流淌于我們的物質生活中,變成現代人可觸摸的文化産品,這是極好的傳播。
這種“鏈條”思維一旦生成,便可激發出萬千組合,不勝枚舉。不久前,“余姚四明山研學線”從陽明故居出發,沿途經過余姚梁弄汪巷、大嵐隱地龍潭村等地,重走當年王陽明帶著學生遊學的路線,也帶火了沿線藏在深山冷岙裏的小山村,民宿、畫室等新業態層出不窮,一大批村民鋪開致富新路。
可見,余姚的陽明文化“含金量”很高,這裡面深層的邏輯是:誕辰550週年的王陽明“活”進了現代余姚的發展佈局裏,與一個地域的未來同頻共振。這才是誰也“搶”不走、誰也複製不了的余姚王陽明!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陳醉 勞超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