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安吉余村礦山遺址來了一批特殊的遊客——“余村故事”宣講團和當地村民。
這片遺址很新潮:全鏡面的藝術互動裝飾,佈置浪漫的露營天幕,遠處翠綠的山坡上,山嶼美術館的英文標識“YU HILL”傲然挺立。宣講團副團長俞小平和其他成員在這裡為村民們帶來一場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
礦山,是余村的一個象徵。它曾經給余村帶來財富,也造成環境污染。20多年前,余村人下決心關停礦山,轉身發展生態旅遊,這才有了現在的余村。作為余村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小平這次把宣講地點放在礦山遺址,是有用意的。
在記者蹲點的這一週裏,聽到宣講團在內部會議上討論最多的就是:余村的故事該怎麼繼續講下去?聽到村民議論最多的是:未來余村會怎麼樣?
就拿現在余村人比較關注的新鮮事——“余村全球合夥人計劃”來説,這是今年7月安吉天荒坪鎮結合大余村産業發展推出的新項目。目前報名的項目有幾百個,路演進行了好幾輪。到底能搞出什麼名堂?村裏人意見並不一致。
不同的意見背後,正是余村人的緊迫感。全省的鄉村面貌、形態、業態都在蛻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也越來越豐富,“老典型”余村怎樣才能繼續衝在前?
這幾天,記者隨著宣講團成員走家入戶,了解村民的想法。
開民宿的村民葛軍,剛剛把自家三層小樓翻新成落地窗設計,民宿裏的奇石、書法等文創産品格外吸睛。在他看來,余村要吸引更多的業態入駐,比如文創、酒吧、咖啡店等。有人氣,“兩山”轉化新通道才能打開。
遠近聞名的農家樂“春林山莊”老闆潘春林,最近忙得腳不沾地。作為宣講團成員之一,他每天中午要接待三四百位客人用餐,還要給大家講余村的綠色發展故事。可多年不變的“餐飲+住宿”模式讓他擔憂,余村不能只有這一種模樣!
他毫不掩飾地説,自己的思想觀念遇到了瓶頸,需要更先進的經營理念,為鄉村發展撕開一條新路子。
不過也有村民提出質疑:余村現在挺好的了,村民們日子也過得很滋潤,要引入新業態,熱鬧是熱鬧,但能否讓余村真正形成特色産業?能不能為村民帶來增收致富新渠道?會不會跟村民搶生意?
其實,不管是想要改變還是質疑,都是余村人對發展的渴望和期待。俞小平認為,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是余村當下最迫切的事。
“我們乾脆在余村礦山遺址來一次二十大精神宣講!”11月16日晚,宣講團成員在開碰頭會的時候,俞小平眼前一亮,全球合夥人計劃路演項目“遠野藝術節”正在礦坑舉辦,村民的想法正好可以來一次碰撞。
於是,宣講團成員和村民一起上山,回到綠色之路開始的地方,重新審視余村今後的發展。
“我們余村,該進行二次創業了!以質取勝,提高産業附加值。”這是俞小平的真實感受。礦坑裏,他的聲音短促而有力:“二十大報告提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們以前吃到了鄉村旅遊的頭口水,現在應該繼續嘗試新事物,為更多的鄉村探路!”
家裏做餐飲生意的村民章珺極為贊成:“不能老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得給新事物一個成長空間,包容和引導新業態發展。”章珺是余村媳婦,她認為變化總比不變強,村子要發展新産業,首先要村民自己支援,有了充滿創新活力的發展環境,不愁引不來豐富的産業業態。
“大家發現沒有啊,我們其實一直在跳出‘余村’。”潘春林説,目前,余村不僅和天荒坪鎮鎮區及周邊四村有“1+1+4”規劃,還與周圍16個村共用“余村”大IP,“邀請更多夥伴,助力余村的産業業態向規模化、品牌化和特色化發展。”
“如果只是在余村裏面打轉轉,我們就永遠突破不了。現在,我們處在合作、包容、共用的時代,必須要把朋友圈做大,余村才會真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期待的那樣‘芝麻開花節節高’。”俞小平説。
一番話下來,村民們若有所思:更好的余村,需要更多優秀項目和人才,更要余村人和各路人才攜手共同把余村建設得更好。
“余村有____會更好?”在蹲點即將結束之時,記者驚喜地發現,余村人給自己出了個題目。每個人都在努力地“開腦洞”,建議一個個匯集到宣講團:知識青年、體驗坊、新消費品牌、電影創作、LIVEHOUSE(小型現場演出場所)……
天氣微冷,余村卻是熱火朝天。每天來學習的考察團不斷,週末遊客也很多,但很多人都沒留意到,余村人已經忙著對接新項目,醞釀著“新餘村”。
余村新故事,由此開啟了令人期待的章節。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鄭亞麗 沈潔 共用聯盟·安吉 江波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