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吉利以放達的目光瞭望並攜手世界
發佈時間 | 2022-11-06 10:27:27    

   不少中國車企把德國車企視為“亦師亦友”的夥伴,吉利就是中德合作的典範。

  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恰逢中德建交50週年。

  引人矚目的是,隨行訪問的還有“豪華”的德國企業家代表團,均為來自汽車、化工、製造業和醫藥生物等德國支柱産業的龍頭企業,聞名於世的德國汽車品牌大眾集團與寶馬集團赫然在列。

  十多年來,吉利汽車製造走過的路程,是這家中國著名企業産業發展理念的堅持,也是它目光放達、融入世界的體現。

djEvX1pjekRfM0FtTWdxWXc4QUhEWWQ1ZURweElSdm5CejZIWXZaUFZ0S0lp

圖源網路

  01

  中國製造業近年來前行的腳步鏗鏘有力。而汽車製造業打開的窗口將此中精神展示得淋漓盡致。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與德國一樣,擁有完備且龐大的汽車産業鏈,並且在新能源車發展上“換道超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德兩個汽車大國之間有競爭和追趕,但共用與協作則是兩國汽車産業的主旋律。

  吉利汽車走過的歷程恰恰是中德共用協作的親歷與見證。

  身為國內規模排名前列的民營汽車巨頭,吉利在2010年,以收購豪華汽車品牌沃爾沃的驚人之舉,讓人們見識到了這家車企在資源整合上的“天賦異稟”。

  而後,吉利與海外車企之間的合作紛至遝來,其中也包括大量與德國車企之間的合作。

  2018年,吉利在德國設計路特斯科技創新中心,負責路特斯Lifestyle産品線的技術研發,而路特斯正是被吉利收入麾下的一個英國跑車品牌。

  2019年吉利還與梅賽德斯-賓士公司在中國聯合成立高端出行合資公司,推出高端出行品牌“耀出行”,如今已覆蓋全國22座城市,擁有超百萬用戶。

  如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説:中德兩國及兩國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具有廣闊的空間、巨大的潛力。

  這只是吉利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希望通過相互學習,推動中國汽車工業追隨、引領世界潮流。

  02

  吉利夢想久遠,思路清晰,腳踏實地,步步前行。

  與海外車企之間的合作,從最開始的單向技術輸入,變成了雙向的互動,合作的類型更加豐富,形式日漸多樣化。

  並且,隨著電動化智慧化的浪潮席捲汽車行業,吉利在新能源時代的優勢越來越明顯,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設計製造上,吉利都能給到德國合作夥伴更多的幫助,中國車企也給德國企業帶去了更多雙贏的契機。

  李書福對吉利華麗轉型期精準地概括為:從簡單産品貿易走向“産品、技術、人才、管理”全産業鏈輸出,高端研發助力,將技術授權打造成吉利全球化發展新的利潤增長點。

  這是吉利的視野,也是中國汽車製造業的共識之路。

  而新能源浪潮已經在不斷刷新著全球汽車行業的格局,各大汽車品牌也在努力探索著未來汽車的更多可能。

  對新能源領域起步較早的吉利來説,更是在多條技術路線上頗有建樹,包括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能源汽車、甲醇迴圈利用汽車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純電汽車品牌極氪用“月銷過萬”證明了中國品牌也可以用強大産品力敲開高端市場的大門。

  這是吉利的底氣,更是路徑摸索的成功典範。

  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細枝末節究竟會如何?吉利依舊在認真思索。

  03

  全球化,走向世界,這是當代洶湧澎湃的潮流,勢不可擋。代表著多數國家、多數企業的期待和夙願。

  簡單而言,全球化是共榮共用,是利用各自的差異化優勢托起這個世界的五彩繽紛。設置籬笆,封閉自身,不參與世界,最終會淪為“井底之蛙”。

  吉利汽車以自己十多年的辛勤奮鬥里程見證著全球化帶來的豐碩成果。它證明了企業發展思路的正確和參與世界分工帶來的莫大益處。

  而作為分處於亞歐大陸兩端的兩個製造業大國,中德汽車産業更是充滿了無限的合作機會。這種機會,要靠兩國、靠兩國的企業去認真把握,去開放式地製造。

  從吉利車企身上,就可以看到協作與共用所帶來的優勢。

  其實,不止是吉利,不止與德國的合作,中國許多的製造業都在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競爭的過程中,強健了自己,滋養了別人,豁達了胸懷,開闊了目光。

  這一切,都在推動著全球化逐步進入全人類所期待的樣式。

  放達的目光,務實的精神,造就了吉利汽車的輝煌。作為中國汽車業走向世界的典範,吉利對中國其他産業尤其是製造業,産生了一種無形的呼召力量,那就是,要積極參與全球化分工,從而走在行業的世界前列。

  正如李書福所説:“汽車産業一定是開放的全球性産業,吉利融入世界的夢想依然堅定。”

  吉利汽車以十多年發展取得的成就為這一理念做出了完美的注腳,也為中國汽車製造業未來發展提供了值得認真借鑒的前行路徑。

來源:中國網    | 撰稿: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