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文之道,惟字與義。”近年來,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日益充盈,各行各業呈現百花齊放之態,欣欣向榮的文化生態圈,正以一種“文化自信”的昂揚姿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需求,不斷充實強大人民群眾的心靈世界。文化是我們民族的血脈和根基,是我們思想的“寶庫”和精神的“富礦”,如何發展好、運用好、興盛好中國文化,值得我們認真探索併為之追尋。
文以載道,文以傳情,文以鑄魂。誠然,文藝其本身就獨具人文價值和重要作用,一個大國的興盛發展,離不開文化影響力的大幅提升,同樣離不開獨特韻味的有力展現以及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黨領導文藝戰線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實踐充分證明,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歷史遵循。
識至深方能行致遠。黨的百年奮鬥凝結著我國文化奮進的歷史,勾勒出華夏兒女不懈奮鬥、奮發圖強的生動圖景。以真誠的故事感動人,以史詩般的實踐引領人,以寶貴的精神豐富人,傳遞真善美,謳歌新時代——這貼合中國傳統文藝創作所追求的義,也傳達出文藝作品承載的內蘊核心。如何展現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又如何正確引領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中國文藝創作葆有的精神特色已做了生動注腳。
文藝精品如繁花盛開、如群星璀璨,離不開文藝工作者的孜孜以求的精心創作;打造出一批又一批有“魂”的精品力作,離不開堅守初心、守正創新的高貴品格。推動“新時代”文藝事業創新發展,最核心的是要創作出貼近民眾生活、傳遞民眾心聲的優秀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而實現這個偉大事業,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
“志合心更合,山海不為遠。”深掘細挖文藝創新的“寶藏”,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傾力書寫中國文藝的璀璨魅力,需要我們破除傳統文化“認同危機”,充分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執著“生命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期待文藝繁榮發展更有“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金良瓶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