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圈將於近期獲國家發改委批復,成為第八個國家級都市圈。
那麼躋身“國家隊”的杭州都市圈,拿什麼走向世界,與紐約、東京等都市圈同臺競爭呢?
國家級都市圈
將有首個“成熟型都市圈”入列
去年2月以來,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武漢7個都市圈發展規劃相繼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上升為國家層面規劃。
從分佈來看,已批復的7個都市圈,主要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和長江經濟帶。
除了南京和福州都市圈外,其餘5個都市圈位於中西部地區,而除了福州和西安都市圈外,其餘都市圈都處於長江經濟帶,且處於我國最主要的五大城市群範圍內。
杭州都市圈于2007年啟動建設,最初包含杭州、嘉興、湖州、紹興4市。
杭嘉湖紹四市産業協同程度相當高,嘉興的海寧、桐鄉,紹興的柯橋、諸暨等都與杭州産業聯繫緊密。
比如,毗鄰杭州下沙經開區的海寧高新區有70%的企業是由杭州遷入,包括娃哈哈、西子重工等杭企;德清有約四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30%以上的高端人才、60%以上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來自杭州。
受益於杭州電子商務經濟發展,湖州、嘉興、紹興等地傳統外貿産業利用“網際網路+”拓展新空間,電子資訊産業發展均居浙江前列。
據澤平宏觀發佈的《中國都市圈發展潛力排名:2022》顯示,根據經濟産業實力以及圈內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都市圈可以分為成熟型、發育型、起步型等。
此前批復的7個都市圈均屬於發育型,杭州都市圈進入“國家隊”,意味著將首次有成熟型的都市圈入列。
杭州都市圈要走向世界
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縱觀全世界經濟活躍的地區,都是一個全球城市引領的世界級的城市群。
紐約都市圈圍繞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功能分工格局。
作為核心城市,紐約不僅是美國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而且是全球兩大金融中心之一,貿易和生産性服務業最為發達,製造業份額很小,僅為5.6%。而周邊地區和城市以製造業為主,製造業份額普遍在15%左右。
伴隨著都市圈人口的持續增長和職住分離現象的不斷增加,國際大都市圈産生大量的通勤出行需求。比如東京都市圈的軌道交通出行比重就高達58%,成為名副其實的“軌道上的都市圈”。
從“單核”走向“多核”,跳出單個城市,由一群城市共同協作分工,是産業發展壯大後向外擴散的必然結果。
比如倫敦都市圈,內倫敦以辦公、休閒為主,中部以金融和商業服務業為主,外部以製造業為主。
東京灣城市群背靠市區,為東京市民提供高效物流的港口,川崎港利用先進的倉庫設施打造進口商品貨物輸入樞紐,橫濱港則利用天然深水岸線接收國際大型船舶。
杭州都市圈
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杭州兼具省域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雙重身份,代表中國舉辦了G20峰會、籌辦亞運會,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其輻射帶動能力,是很多城市難以比擬的。
嘉湖聯手打造環太湖城市帶,離不開上海與杭州的雙重帶動作用。
杭臺鐵路、杭溫鐵路、杭衢鐵路等交通要道,不斷壓縮浙西、浙南與浙北和長三角腹地的時空距離。
未來,隨著浙江省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杭州的輻射範圍可以進一步向南向西延伸至皖南、閩北、江西等覆蓋面較為薄弱的區域。
但從國際經驗來看,打造都市圈,除了中心城市自身的能級之外,區域帶動作用也是關鍵。
去年,上海大都市圈橫空出世,杭州都市圈不再獨享嘉興與湖州,東面發展空間受到一定擠壓,南面的金華又自成金義都市圈。
事實上,嘉興的嘉善、平湖等近滬區域歷史上和上海關係更密切;杭州東距上海也僅165公里,不具備南京遠離上海的區位優勢。
面對周圍都市圈的擠壓和競爭,杭州都市圈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構建“一主三副多點”的都市圈空間格局
“十四五”規劃提出依託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準,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
“1小時”“同城化”再次被擺到重點位置。
《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指出,要構建“一主三副多點”的都市圈空間格局。“一主”,即杭州;“三副”,即紹興、嘉興、湖州;多點,即輻射帶動柯橋、海寧、德清、諸暨、桐鄉、安吉等毗鄰縣(市)。
不難注意到,“杭嘉湖紹衢黃”又回到了“杭嘉湖紹”。
其實,在武漢躋身“國家隊”之前,打造都市圈的思路也從之前的“1+8”的9城説,轉變到 “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核心區”。
杭州和武漢的“瘦身”,實際上都是要發揮都市圈在更小空間尺度上同城化合作的示範作用,打造城市群發展強核。
都市圈不是越大越好,求發展之前首先要把“內功”練好。
協同的本質是産業的協同,在此過程中,需要打破行政、交通,甚至生態等一系列障礙,最終實現基於産業分工、高效運轉的都市圈結構。
目前杭嘉湖紹四市已實現“半小時高鐵圈”和“1小時交通圈”。德清、桐鄉等地到達杭州市區時間僅為15分鐘,未來還將開展杭桐城際預可研究。
專家建議
浙江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葉建亮:
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杭州都市圈的目的不在於和其他都市圈競爭,更重要的是服務於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未來還要走向世界,與紐約、倫敦等國際知名的都市圈競爭。
從産業上來看,整個長三角是“一核五圈”,在産業的謀劃上也有些側重點。比方説,上海的地位是國際大都市,代表長三角和全國的最高水準。但是,單單靠上海肯定不夠。
杭州的優勢很明顯,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全國領先,在全世界也有一定的競爭力。因此,杭州都市圈要更加突出自己特色優勢,都市圈各城市要團結協作形成合力,這樣才能代表中國參與全球化的競爭。
省政協委員、杭州市政協副主席、杭州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辦公室主任林革:
杭州都市圈要走向世界,首先要練好內功。目前杭州都市圈全域實現異地就醫門診、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異地就醫備案“就近辦”“一證通辦”“零跑辦”,杭州市民到都市圈內其他城市就醫免備案等。
我建議要推出更多有針對性的通勤優惠政策。比如城際高鐵和市內地鐵、公交換乘可享受聯程優惠;上高速可享通行費優惠等,降低通勤成本,提升通勤效率和都市圈內同城化待遇。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秦詩立:
都市圈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在全國乃至國際的競爭力,對標世界一流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杭州應該更有主動性,要以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載體和抓手,從“追趕型”到“並跑型”,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進程中擔當起重要角色,不斷實現城市能級的躍升。
來源:杭州日報 | 撰稿:見習記者 邵婷 記者 湯晨琛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