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播劇《風吹半夏》讓鋼鐵行業著實火了一把。
其中,女主角許半夏經營的廢鋼生意更是勾起了一代人的回憶。
其實,廢鋼這門生意,不僅見證了主人公許半夏的成長,也穿插在浙江鋼鐵工業發展70餘年的歲月長河裏。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傳記作者彼得·克拉斯曾説,“每一塊鋼鐵裏,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今天,就讓我們從一塊小小的廢鋼一窺浙江的某個時代碎片。
廢鋼怎麼做生意?
劇中許半夏是做進口廢鋼生意的。
廢鋼和廢鐵(以下簡稱廢鋼)是指工業生産、建築工程、生活中淘汰或者損壞的,可以回收利用的廢舊鋼材料。
由於礦産資源的生産力有限,且生産方式不可持續,而鋼鐵行業本身又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因此除了鐵礦石的開採與加工,廢鋼也成為了鋼鐵的主要原材料。
但廢鋼進口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劇中許半夏能夠從事廢鋼進口的關鍵原因有兩個:
一是整個70年代——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鋼鐵工業生産規模和固定投資持續增長。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1978——1992年間,我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共計1465.43億元,1992年的鋼産量更是突破了4000萬噸。
投資加大了,産能提升了,廢鋼需求自然水漲船高。
二是這一時期,國家對廢鋼産業的管理逐漸規範化、市場化。
從1976年開始,廢鋼逐步被納入到了計劃經濟管理範疇內,國家專門成立了從事廢鋼管理的機構。到1986-1995年之間,廢鋼開始邁向市場化、産業化。從1996年起,廢鋼産業快速發展,行業日漸規範。
正是有了市場準入這個大前提,主人公許半夏才有從事廢鋼進出口項目的資格。
浙江的“廢鋼往事”
鋼鐵是工業的“糧食”,曾經鋼鐵産業的發展寄託著經濟騰飛的願望。
1956年,國家提出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內地均要發展鋼鐵企業。就在第二年,杭州的半山腳下迎來了浙江的第一批建設者,建立起了浙江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杭鋼,煉出了浙江現代工業的第一爐鐵水,結束了浙江鋼鐵歷史的空白。
然而半山本身沒有礦區,煉鋼所需要的各種原材料都需要從五湖四海採購,廢鋼材更是短缺。當時的廢鋼更多是通過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收集,但是通過民眾力量收集的廢鋼往往品質並不理想,有時候還要想辦法去別的地方弄到鋼材。
1957年,浙江的鋼鐵行業提出“勤儉辦廠”的口號。那年《杭州日報》的一篇報道中就曾經描述過這樣的場景——“在工地的空地上,堆放著不少廢鋼板和廢鋼材。我打聽後,才知道是這麼回事:去年動工時,面臨著鋼板、鋼材供應不足的大困難,職工們就想辦法到石景山、上海等地搞舊高爐和海底沉船的鋼板、鋼材。”
從2002年杭州開元路以北、將軍路以南的人民大會堂的拆房現場也可以看出50年前鋼材的匱乏程度。當大樓被拆開時,在瓦片的包裹下,建築的內部居然是裹了稻草的一簇簇毛竹片。
不過,80中期以後,浙江鋼鐵市場開始騰飛,缺鋼少鐵不再是制約發展的重大問題。VCG41N928170636.jpg
1986年,一個佔地一萬八千多平米的廢舊鋼鐵市場在黃岩縣崛起,該市場由路橋的八百多位農民創建,用以經營廢鋼次料交易。
除了為國家繳納了230多萬元的稅金,以及97萬餘元的管理費外,這類鋼鐵市場的崛起也意味著浙江鋼鐵工業的産業鏈上游,開始走向規模化、市場化。
上游如何哺育下游?
1991年的春天,浙江麗水遂昌縣物資局所屬的一家收購廢鋼、經營鋼材的公司,利用已經倒閉的硅鐵廠,辦起了一家以廢鋼為原料的集體所有制小鋼廠。
也正是有了早期生産充分利用廢鋼自主經營、自主發展的意識,才有了後來全年銷售額5.6億元的國內最大釘絲生産企業——遂昌鋼鐵總廠。
小小的廢鋼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然而這只是個開始。
當我們邁入新時期,當低碳環保成為新的時代命題,廢鋼回收利用將為鋼鐵行業節能減排降碳做出更為重要的貢獻。
國際回收局(BIR,為全球主要廢舊物資回收統計研究機構)資料表明,回收1噸廢鋼,可以節省62%品位鐵礦石1.77噸、煤0.63噸、石灰石55千克、電642千瓦時、石油287升,同時減少固體排放2.3立方米。
十四五規劃中指出,未來五年內我國廢鋼應用比例要達到30%的水準,廢鋼使用水準依舊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節能降碳減排,廢鋼鐵行業將持續發力。
《風吹半夏》已經大結局,但浙江鋼鐵行業的發展仍在繼續。
我們總會説“藝術高於生活”,藝術也從不缺少不同時代的現實烙印。那些像許半夏那樣善於發現市場、挖掘市場和利用市場的前行者,或許又會在未來創造一部全新的《風吹半夏》,再次回望現在的激情歲月。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張琬琪 孫一鵬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