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明星老師因材施教 啟迪式培養新星

資料圖

  湖南衛視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原創校園實錄《一年級》大學季自開播以來連續拿下三個收視桂冠,傲人的成績背後是高水準的節目品質和發人深思的社會內涵。一次意料之外的“師生辯論”又重開“嚴師還是益友”的命題,一場繽紛多彩的晚會激起人們關注藝術生所特有的閃光點。昨日,被一群孩子驚到的觀眾再被四位“業餘教師”驚到,佟大為、黃志忠、劉蕓、袁姍姍四位老師漸入佳境,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成果顯著。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塊有待開墾的“良田”,能否物盡其用取決於老師會播種下怎樣的種子,“一竿子打死”的做法早已露出弊端,如何對個性十足的“接班人”“區別對待”是當下教育界的新思考,四位明星老師的成功經驗或許能為教育人士帶來啟示,這也讓《一年級》大學季再一次淩駕“娛樂”的高點,形成“啟迪式”影響。

  從啟蒙教育到成人教育 因材施教是永恒的教育命題

  新一季的《一年級》與上一季的“小學季”主題不同,從學齡兒童到剛成年的青年,但記錄對象的轉變並不意味著探索教育模式初衷的改變,小學季裏天真無邪的孩子可以説是絕對乾淨的新大陸,啟蒙者需要從頭開墾,在上面一磚一瓦建起城市。而大學季裏青春飛揚的少年則是一片片初見規模的樂土,教育者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改造。一味的“推平了再建”只會讓它失去原有的光彩。兩種建設模式,兩道不一樣的教育學問,一樣的是都需要建設者獨具慧眼、因地制宜。

  小學季裏的7位萌娃都是一塊有待挖掘的新地,而馬皓軒這片大陸卻格外活躍躁動。止不住的暴脾氣讓他經常用武力解決問題,打人是錯誤的,作為一年級老師的陳學冬和宋佳會適時出來批評指正,但老師並未一票否決他身上的其他優點。衝勁和勇敢正是馬皓軒身上獨特的亮點,小花老師宋佳甚至讚許他為“武學奇才”,在逐漸累積的信任中,曾經聽不見勸導的“熊孩子”也會慢慢接受反饋,逐步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卻不變身上那份最初的精彩。

  大學季裏,雖然教育的對象已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需要老師事無巨細的從基本教起。但個性明顯的他們還是有或大或小的瑕疵,需要教育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即使是專業知識的傳授也一樣圍繞這個道理。愛衝動的佟夢實會忍不住脾氣衝撞學長、甚至任性的在新生手冊上拒簽,因為“能量袁”袁姍姍的教導才阻止事態進一步的惡化。很難想像沒有袁姍姍的角色存在,佟夢實的倔強會如何發展。另一方面,思想上的教化和文化上的教學聯繫緊密,杠杠不願開口唱歌就是深層次的心理問題,一味地強迫只是治標不治本。我們甚至能發現,無論一年前或一年後,不管是6歲的萌娃還是18歲的“準成年”,在知識面和眼界隨著成長拓寬後,紮根心底的個性特徵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小學季的孩子們長大後就成了大學季裏的哥哥姐姐們。馬皓軒和佟夢實一樣倔強、邢菲的認真上進正能量或多或少都看到了小學季中王梓璇的影子。終其一句話:從啟蒙教育到成人教育,因材施教是永恒的教育命題。

  從“實習鮮師”到“嚴師益友” “教”不分早晚

  每一位初到《一年級》當老師的明星藝人都是手忙腳亂、極度崩潰的。無論人前獲得了多大的成就以及自身的實力有多強,換上老師的身份,站在學生面前,還是有或多或少的不適應,正所謂“老師這碗飯不是那麼好吃的”,佟大為第一次甄別考就遇上學生的當面質疑,這一幕仍還記憶猶新。然而在“嚴師益友”的思考後,還有每一位學生身上特有的問題等待老師們去解決。

  杠杠呂紹聰的臺詞是黃志忠一根難啃的硬骨頭,第一次出錯,黃志忠是毫不留情的讓他“滾出去”,在杠杠內心深處就不認可這門課的前提下,“滾出去”的結果只是睡覺、發呆、玩失蹤。第二次遭遇,黃志忠學會了“側面迂迴”,同時也收起了自己的脾氣。一面懲罰一面關心,他明白,諸如杠杠這類有自己小世界的學生,硬闖是不行的,自然地走進他的世界,沒準能發現不一樣的光彩。相較于黃志忠的“柔化”,劉蕓對佟夢實的態度就要狠得多。非常之人要使非常手段,即使看到石頭哭天喊地的叫疼,劉蕓心裏也跟著疼,但不用集中訓練的方式,就敲不動佟夢實的這把硬骨頭。老師袁姍姍有自己的擅長,同時一門心思的想要學生也能學有所長。對於最容易説放棄的邵明明,袁姍姍使的是激勵法,一張小小的“腹肌合影”就激出了“3分鐘平板支撐”的力量。然而不管是“柔”還是“狠”還是“激”,帶學生上街賣藝的老師或許你只在《一年級》裏見過。一個在聲樂課上開不了口的表演係學生,或許在其他老師看來就是一塊“廢料”,棄之不管是最簡便的做法。而《一年級》裏老師的做法則是寧願花上大把的時間安排一次特別的行動,也要讓學生從心底裏接受唱歌,出諧招的結果是相當可喜的,杠杠不僅開口唱歌,甚至被發現其音色很洪亮。

  黃志忠、劉蕓、袁姍姍、佟大為四位老師的教學成果無疑標誌著他們在“為人師表”的路上逐漸的得心應手,與他們之前教課遭遇的各種狀況相比改變明顯,甚至有些老師已經能在“嚴師”和“益友”之間精準的找到平衡點,這是老師的進步、學生的進步,也是節目的進步。“教”已經不在於是否是坐在教室裏的形式,“教”可以隨著情況的改變而改變,孩子的潛能何時發現都不算晚,“因材施教”更不分早晚。

  也許在實行統一義務教育的當下,因為國情的特殊,被教育者的基數太多,老師無法一一針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差別教育。但對於小班教學、分專業進修的大學教育,特別是架構在意識上較多的藝術教育,因材施教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一年級》大學季以真實的姿態揭開藝術生成長的多樣化,以嘗試性的態度演化“明日之星”的成長過程,也以特殊群體的視角輻射到整個社會群體一種啟迪: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沒找到正確的方向。

(責任編輯:實習生柳晴)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網浙江新聞 » 《一年級》明星老師因材施教 啟迪式培養新星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