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遊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良渚論壇”將於12月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
一個多月前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中方將舉辦“良渚論壇”,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
文明對話,何以“良渚”?
(一)五千年中國看良渚
泱泱中華五千年,孕育了數不清的燦爛文化。中國舉辦的文明對話,為何以“良渚”名之?
因為在中華文明史中,它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自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對良渚文化的考古研究已持續了80多年。大量考古學物證充分證實——
早在距今5300—4300年期間,在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區域性早期國家——良渚文明。
它是中華大地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國家文明,也是東亞地區最早的文明遺跡。
考古研究表明,乙太湖流域為核心的良渚文化範圍非常大。位於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文化的權力和信仰中心,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且同時擁有城墻和水利系統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遺址。
2002年,我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良渚可以説是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裏邊最重要的發現。它對於證明中國已有五千年的國家歷史起了直接的一個支撐作用。”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劉斌説。
稻作農業發達,形成了統一的信仰體系,建設世界同時期規模最大的都城和水利系統需要巨大的社會動員能力,由玉器顯示的社會階層分化,手工業遺存顯示出社會分工專業化……所有的考古學物證都表明,良渚文化已經進入國家社會,也就是文明社會。
一句話總結,良渚文明代表了長江流域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貢獻,是東亞和中國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二)良渚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良渚的貢獻,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成果不僅改寫了中國歷史——全國統編中學歷史教科書已將良渚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也改寫了世界歷史。
源遠流長且未中斷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驕傲和自豪。但這一事實,在國際社會上遇到一些雜音。因為傳統的西方學術界認定文明需要“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
根據這一對文明的“定義”,中華文明只能追溯到商朝,也就是約西元前1600年—西元前1046年。西方學術界認為,夏朝是存在於傳説中的國家。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給出的理由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
“這是文明的另一種表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説。這意味著,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終為國際公認。
很多國外學者也逐步認識到良渚之於中國、之於世界的意義。英國知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對良渚遺址評價很高——
“對於良渚的理解和發掘,將世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識,提前了一千多年。”
“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來看,良渚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文明同樣的程度,幾乎是同時的。”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也實現了文明定義的中國敘述。
縱觀全球文明,不符合西方學術界“定義”的文明還有很多。比如,美洲三大文明中就有兩個:瑪雅文明沒有冶金術,印加文明沒有文字。
這意味著,“三要素”並非絕對標準。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根據中國的材料,兼顧其他古老文明,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
生産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而國家的出現是進入文明社會的最主要標誌。
文明的中國方案,不僅在中國的良渚文明有效,在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都可以看到。
“這説明,這一標準具有普遍性。”王巍説,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也意味著國際學術界對這一中國方案的認可。
(三)良渚融匯古老與現代
良渚的呈現,不僅是古代的,更是現代的。
如何理解?
其一,中華文明的第一個突出特性,便是連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良渚,就是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5000年前,良渚的稻作農業非常發達;5000年後的今天,水稻仍是中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滋養著億萬中國人;
良渚古城宮殿區、內城、外城呈向心式三重佈局,中國後世都城“宮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結構都受其影響;
良渚先民在城市營造、玉器雕琢等方面體現出的原創、首創、獨創、外拓的“良渚精神”,與5000年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一脈相承……
因此,無論是物質領域還是精神領域,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中國大地上創造出的寶貴財富、優秀文化,仍在深深影響著現代的中國,在歷史的沉澱中成為深深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基因。
其二,浙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者,良渚是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扇窗口。
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內涵。良渚古城遺址所在的余杭區,是“浙江經濟第一區”,也是浙江城鄉每人平均收入比最小的區之一。
當前,余杭正全面縱深推進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設,打造“創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歷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生態文明之都的新中心、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奮力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範例的頭雁風采。
一條良渚文化大走廊也呼之而出——良渚文化為核心,東西向串起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運河文化、1000多年的徑山文化、苕溪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數字文化等,將文化、生態、産業、城市、鄉村等有機串聯,打通文化資源、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的通道。
在保護第一的基礎上,良渚遺址保護區範圍內的鄉村,持續放大申遺成功效應,找準大遺址保護和鄉村振興的契合點,努力探索遺産資源賦能周邊區域發展,實現大遺址保護與提高原住民生活品質的“雙贏”。
古老與現代在良渚融合,民族與世界在良渚互鑒,匯聚起“一起向未來”的力量,不斷擦亮“五千年中國看良渚”金名片。
(四)良渚: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通道
人類偉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通的。作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遺址擁有“穿越時空”的對話能力。
近日,來自83個國家的84位藝術家參加的“藝匯絲路”訪華采風活動啟動。他們走訪的第一站,便是良渚。
在這裡,很多藝術家都驚嘆于文明的相通性——
來自紐西蘭的藝術家凱瑟琳·羅絲發現,良渚文明和紐西蘭文明有個共同點——擁有玉石文化。“玉石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和紐西蘭文化的聯繫,這很有趣。”
良渚玉器呈現的精湛雕刻工藝,讓辛巴威藝術家巴茲萊·穆斯克維聯想到了自己國家的一項傳統藝術——把蛇紋石製作成石雕作為禮物送給珍貴的客人。他説,文化藝術的共通性是可以跨越國界的。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中華文明具有五個突出特性,其中之一便是包容性。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與世界各地的交流與聯繫。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2023年3月15日,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主旨講話,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
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發展鴻溝正在拉大,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
作為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後,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國際公共産品,全球文明倡議為推進人類現代化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強大正能量。
“文明與文明之間最重要、最堅實的支援是對話,因為它弘揚了文明精髓。”在今年杭州良渚日的“良渚古城·雅典衛城”中希文明對話活動上,希臘前總統、雅典大學法學院教授普羅科比斯·帕夫洛普洛斯視頻致辭。
他説,真正的文明,如希臘文明、中華文明,它們並不衝突,而是能對話的。雖然在對話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障礙以及或多或少的問題,但我們不應加深分歧,而應搭建溝通橋梁。
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平等的姿態與世界對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以“良渚論壇”為支點,未來之中國,必將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世界。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唐駿垚 通訊員 徐穎 搖慧敏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