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丨每逢佳節倍“煩”親?“斷親”潛臺詞其實是索愛
發佈時間 | 2024-02-09 08:59:38    

   中國人的情感日常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但在今天一些年輕人的感受中卻是每逢佳節倍“煩”親。近年來,在網路上,年輕人流行一個説法叫“斷親”,即懶於、疏于、不屑于同親戚交往,尤其是那些平時不走動、過年才出現的親戚。

  旅遊、看展、看電影、逛街、見朋友……當走親戚不再成為唯一選項,當整個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當年輕人越來越看重自我感受,親戚的那些虛寒問暖、催婚催育、保媒拉縴、八卦閒話,似乎正成為一些人越來越不願忍受的過年“保留節目”。

  也不怪年輕人,高壓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節奏,讓許多年輕人身心疲憊。而傳統的過年方式,在闔家團圓的寓意背後,附帶著溝通親情的使命。在傳統的農耕文明中,親情紐帶織就的社會關係,構成一種重要的生存資源。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就犀利地指出,“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的。”而當這份資源和“事業”,並不為一些漂泊在外的年輕人所需要,反過來構成一種壓力時,那麼渴望“斷親”也在情理之中。

  那有沒有親戚“躺槍”呢?不排除有些親戚喜歡攀比、搬弄是非,但是不是普遍現象值得打一個問號。或許換一個視角,一些絮叨、探詢,背後隱藏的不過是不為年輕人理解的情感表達方式。不會跟你談經濟、談股票,談愛豆、談遊戲,也只能談工作、談收入,談結沒結婚、談生沒生孩子。可是年景好的時候,詢問聽上去很順耳,如果收入欠奉,正“無處話淒涼”呢,那麼這種“關心”就顯得很刺耳,缺乏邊界感。當社會節奏和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之後,親人之間也要對彼此多一份理解,預留一點私人空間。而年輕人如果多一些共情,對老一輩的溝通方式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被冒犯感”,也就不至於動不動採取“斷親”這般激烈的反應。那些實在話不投機的親戚,用不著“斷”,本身也會慢慢疏遠。

  考察雙方心態,其實不難看出,很多年輕人也並不是為了“斷親”而“斷親”,只是渴望更有品質的親情。這種高品質的親情應該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真誠;少一些攀比,多一些祝福;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尊重。這種親情之愛,才是年輕人真正想要索求的。這個春節,年輕人不妨嘗試換種心情與親戚接觸,長輩們面對年輕人時,也要多多注意愛的方式,避免成為被討厭的對象。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評論員 張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