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波病疫對人體毀壞力的日漸減弱,疫情防控策略也在調整。
今天,距離國務院“新十條”頒布剛好半月,距離浙江發佈詳細的落地措施正好一週。在這段與三年抗疫戰爭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時間段裏,疫情防控已經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一個什麼樣的策略才能保證民眾科學理性防備疫情的同時,樂觀自信,最終順利地回歸正常的生活?
看一下“浙江答案”。
浙江多地推出“共用藥箱” 圖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01
自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佈關於優化疫情防控“新十條”措施以來,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防控政策重點轉向“保健康、防重症”。
當時就有專家研判,接下來一段時間全國將會迎來一波疫情高峰,浙江也不例外。
事實也的確如此。
15日,浙江省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要求全省各地科學精準落實“新十條”優化措施,全方位加強醫療保障能力建設,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新策略大體如下:
加快發熱門診擴容: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應設盡設,24小時開診。
中小學、幼兒園等重點場所繼續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重點是加強疫情監測,保護特殊群體,儘量減緩疫情快速傳播蔓延的勢頭。
推進60歲以上老年人群新冠疫苗接種工。重點是搶抓當前“窗口期”,進一步築牢全省免疫屏障。
開闢重症患者轉運救治綠色通道。重點是針對當前居家隔離人數增多的趨勢,建立完善社區防控服務協同機制,確保疫情發現時儘快阻斷傳播鏈,平緩疫情高峰,減輕救治壓力。
常態化開設“戰疫求助平臺”,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為社會各界增強抗疫信心營造良好氛圍。
這是疫情進入新階段後浙江做出的適應新形勢的應對“細節”。
浙江多地核酸採樣點變身“發熱門診” 圖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02
“新十條”後,不看健康碼,不做常態化核檢,正在各地漸次落實,這讓人們開始回歸疫情之前的生活狀態。
而另外一個與之相隨、不可規避的現實是,發熱門診量激增,退燒藥感冒藥變得“一藥難求”。
新政策實施以來,感染人數的精確度開始模糊。因為恰好與一年一度的冬季流感時間有重疊,許多人如果不去做各類測試,根本分不清是這個疫情感染症還是以往的那個常態流感症。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各地都開始毅然決然地選擇“放開”。
但對於民眾而言,鬆綁顯然意味著被傳染機率提高,需要更加嚴格的防護措施。這也是許多單位決定居家辦公的原因。
政策的有效性突顯在它是否有精準的針對性,否則容易引發恐慌。而集體心理恐慌最容易形成貌似無形的社會破壞力,造成不該有的醫療資源的擠兌和浪費。
這種教訓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一直存在。
那麼,如何從高峰平穩過渡到常態,就需要政府作為給予民眾信心,需要針對性強的服務滿足居民基礎的需求。這正是各地政策考慮的基點。
針對性越強,民眾滿意度越高。
03
信任,是政府與民眾之間最為親密的紐帶。有了這樣一根紐帶,政策的效果才會落地生根不至於大打折扣。
疫情防控以來的三年時間裏,浙江一直成績優秀。大數據追蹤分析,人性化的應對措施,依照疫情變化採取的或緊或松的防控策略,都是在尊重科學前提下的理性選擇。
現在回望,其實這更是這個民營企業數量巨大的省份在防控疫情和發展經濟兩者之間努力做出的平衡抉擇。
這種大膽、樂觀源於對於現實的清醒認識和把握。尊重科學,利用數字化技術做出研判,制定出適宜的政策。這是浙江防疫歷史成績優秀的根本原因。
包括浙江一週來推行的這一系列落地措施,恰恰又一次證明其政策的科學嚴謹和毋庸置疑的針對性。
疫情還會依舊,按照有關部門預測,感染高峰就在眼前、尚未到來。如何在病毒破壞力已經減弱的情況下,讓民眾不再恐慌、重拾信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防疫?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並必須做出務實政策選擇的重要問題。
“人民至上”不是空洞的口號,它需要科學的政策策略、細緻入微的服務去將其落地生根。唯有此,在面對不期的災難時,民眾才能樂觀依然;也唯有此,當再大的不測來臨時,民眾才會信心永存。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