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間,東易日盛(2.400, 0.12, 5.26%)公告稱,公司及子公司相關房産被查封,查封年限均為3年。公告顯示,上述資産被查封的主要原因係公司流動資金緊張,無法按期償還債權人債務本息,債權人採取訴訟等措施進行財産保全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東易日盛股價連續4個漲停後,開始連續下跌,然而7月12日又放量大漲5.26%,股吧裏有投資者不由得感嘆:“門都全關了!還有人在賭。”
上半年預計虧損超4.8億元
近期,東易日盛在連續收穫4個漲停板後,7月5日晚突發上半年業績預虧公告。公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虧損4.8億元—7.2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5億元;預計扣非凈利潤虧損3.3億元—4.9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56億元,這也意味著公司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
關於虧損擴大的原因,東易日盛坦言,近年來,公司為適應市場變化、優化內部經營結構,有序整合、關停了部分門店,如將小面積店面陸續整合到同城大店、關停部分低效店面。2024年公司繼續主動關閉部分虧損的分公司和店面及部分高成本、低效率的大店,以利改善公司經營狀況。但因前述戰略性關閉店面引發輿情,近月來産生連鎖反應,導致被動閉店。閉店導致的損失及員工離職補償費用大幅增加,致使公司較上年同期虧損增加。
尤其令投資者注意的是,東易日盛特別提示風險稱,目前,公司雖然積極採取各項措施努力改善經營、化解風險,維護消費者、投資者利益,但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的歸母凈資産為-5155.56萬元,已經為負,且2024年5月以來分公司閉店的負面輿情及帶來的連鎖反應均可能對公司經營産生進一步不利影響,公司各項改善持續經營能力的措施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公司提醒廣大投資者關注公司公開披露的資訊,注意投資風險。
實際上,東易日盛近幾年的負債率持續走高,業績表現急轉直下。
自2021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57%之後,2022年東易日盛更是創下了上市以來歸母凈利潤的最低值——虧損7.44億元,2023年繼續虧損2.08億元,2024年第一季度虧損1.16億元。
更為嚴峻的是,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東易日盛總資産為27.39億元,總負債為26.61億元,資産負債率高達97.13%。這意味著東易日盛離資不抵債僅一步之遙。
不僅如此,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東易日盛貨幣資金僅3.38億元,而短期借款約為2.70億元。同時,公司合同負債為8.53億元,同比下降19.03%。
有財務專業人士認為,東易日盛業績大幅虧損,償還流動負債壓力明顯,持續經營能力堪憂。
由於公司的業績表現不佳,近些年公司股價也持續下跌。2015年5月份,東易日盛股價創出31.35元/股(前複權,下同)的歷史新高後,股價便進入了漫長的下跌通道。自去年6月初以來,公司股價從最高價9.85元/股連續下跌至2.40元/股,跌幅超七成。公司最新總市值僅為10億元,相較于最高市值,100多億元市值灰飛煙滅。
債務化解方案仍未落地
東易日盛成立於1997年,2014年正式登陸深交所中小板(現為主機板),其主要從事面對個人客戶的整體家裝設計、工程施工、主材代理、自産的木作産品配套、軟裝設計及精裝後的家居産品等家居綜合服務,曾被譽為“家裝第一股”。
近期,多家媒體報道,東易日盛武漢、鄭州、無錫等多地門店關閉,員工被迫離職且被拖欠工資,部分消費者、供應商維權困難。
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期實地探訪了東易日盛新的辦公地址。東易日盛武漢旗艦店曾于5月13日張貼客戶告知書,稱“因現有辦公場所房租到期,自5月14日起搬遷至新的辦公地址”。
記者在新址看到,儘管是工作時間,但公司大門緊鎖。透過玻璃門可看到寫著“東易日盛裝飾”的前臺,但可見的辦公區域並沒有桌椅等日常辦公設施。幾封從門縫中塞進去的EMS快遞散落在地上,快遞上寫著“法院專遞”。
“東易日盛好像沒搬走,但確實很久沒有人來過了。”寫字樓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説,“具體時間不確定,5月底6月初的時候已經這樣了。”
除了武漢,東易日盛在上海、鄭州等多個城市的大部分門店也已經關閉。
“上海門店都關了,大概100多人都離職了。”一位已經離職的東易日盛上海分公司員工告訴記者,“我們和公司簽了‘N+1’賠償協議,公司説到12月底支付。”
“這就是一個欠條,最後能不能拿到,我們也不知道。”該員工無奈地表示,隨即又略欣喜地説,“還好只欠一個月的工資。”
因東易日盛被曝出多地門店已經閉店。5月23日,深交所對此下發關注函,要求東易日盛全面核實並説明公司及子公司、分公司主要業務經營情況和人員管理情況,是否存在閉店、停業、登出、破産等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的情形等。
東易日盛在關注函的回復公告中表示,正在通過加強應收賬款催款工作力度,推進多渠道、多形式融資,以及處置公司辦公寫字樓、廠房、倉庫等資産,子公司資産抵押貸款等方式全力籌措償債資金,以緩解公司面臨的資金壓力。
而且,公司承諾不逃廢債、不賴賬,將在統籌考慮公司存量資源和未來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債務結構特點、不同債權人訴求等方面,儘快形成細節完善、可執行的債務化解方案。
然而,公司上述承諾至今已經將近2個月,仍未看到相關化解方案出爐。
來源:上海證券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